摘 要:我國學術界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這種隔代撫養的”稱為“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因為缺少正常的家庭教育,常常出現一些不良習慣,如何使留守兒童的生活回歸正常化?本文通過了解本地留守兒童的現狀,分析其不良行為習慣出現的原因,并提出具體的措施來解決問題,促進留守兒童能夠更好地健康成長。
關鍵詞:農村小學;留守兒童;隔代撫養
一、 隔代撫養的教育現狀
“張程隆,你把后面的掃把放好,行嗎?”“我不!為什么偏要我放?”他理直氣壯地回答。“請你把辦公室的抄寫本子拿來發給同學。”“我不喜歡去老師辦公室,你叫別的同學發!”話音剛落,他自管自走出教室門了。“張程隆,你坐端正些,趴在桌子上會駝背的!”“我就喜歡這樣坐。”他趴得更低了,還玩起了鉛筆。
面對這樣一個學生,我該做些什么,又該從哪里入手呢?我的心里有些迷茫。聽幼兒園老師說,他是個兩代獨子,父母跟風進城打工,無暇照顧孩子,把孩子留在爺爺家,由于爺爺、奶奶的溺愛,使孩子養成了愛耍脾氣的壞習慣,而且時常與同學發生矛盾,導致同學們不愿與他同坐和玩耍,對老師的教導不以為然。老師上門家訪基本上是目不識丁的奶奶接待的,講的是昌北話,彼此聽不大懂對方話,交流起來很困難。從我接手一年級語文,課堂作業經常不能按時完成,主要是因為注意力不夠集中,總是邊玩邊聽,就是不愿拿筆寫作業,有時軟硬相濟,會抄寫一些生字。數學口算他是不屑一顧的。奇怪,六一節兒童書畫展,他的字還榜上有名呢!
這是怎樣的一個家庭呢?我決定會會家長了。“請你轉告父母,讓他們來學校,我有事情商議。”“我不想看見他們。”這個“他們”肯定就是他父母親了。為什么不喜歡爸媽呢?我帶著疑問,帶著對孩子的一些立體認識,我又進行了家訪,事前打了好幾個電話,請他們務必在家等我。到了他家,他爸爸剛從臨安趕回家,媽媽也在廚房里忙著,說是準備給兒子點心。看來爸媽很疼愛他,可為什么這孩子對他們如此冷漠呢?我們進行了正式談話,發覺孩子的父母不善言語,只是一個勁倒茶,在我面前顯得很拘謹。在和他們零零碎碎的話語中,了解到他們平時也很少帶他,他大部分時間是和爺爺在一起的。而孩子的爸爸勉強小學畢業,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就是打罵。除了打罵以外,也沒有豐富的內心語言和孩子交流,不知道該怎么說。面對孩子的好奇,只是“別來煩我”粗暴地打發。但是孩子必須要聽他的,規定孩子不可去外面玩,只能在家看電視,至于看什么節目,那就隨他了,但不可以出外找其他小朋友玩,怕惹事和吃虧。每逢他空閑下來,就和孩子搶遙控器,孩子不愿,但迫于他的威嚴,只得和他一起看武打片或成人看的節目。有時候母親會因為此事和他父親大吵起來,結果是以媽媽負氣離家而告終。看來這是個專制的爸爸,想管卻又不懂得如何教育;初中也沒畢業的媽媽卻不知道和諧的家庭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多么重要!針對以上情況,我語重心長地對他們提出建議,希望以孩子為重。不料他母親也是點點頭,不再言語。
像張程隆這樣的兒童在每個班級都存在,而且每年呈上升趨勢。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我國的城鎮化進程加快,很多老農民會比較:城市里干一天活兒可以買回100斤大米或者換回更多的新鮮葷素菜,于是鼓勵年輕人去城市打工。但是由于無法擔負起城市生活過高的成本或城市學校戶口的限制,只好把孩子留在父母身邊,而這些被留在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看,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給我們的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二、 隔代撫養的留守兒童性格形成的歸因
(一) 教師處理方式影響
留守兒童與教師之間主要呈現出兩種關系,一種是“抵觸型”,另一種是“依賴型”,主要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認同程度。“抵觸型”關系在不同年齡段的兒童中,行為表現不同。中高段生對此會采取擾亂課堂、頂撞老師等方式表現,有時對老師的批評,不理不睬,以為老師拿他沒法,老師往往以不想節外生枝,“冷處理”而告終。“依賴型”關系在低中高學齡段兒童中都有存在,但表現大致相同,年齡越小依賴程度越高,主要表現為經常圍著教他主課的老師轉,特別是班主任,有時完全是保姆型的教師了!這些孩子特愛告狀,其實渴望引起關注。隨著年齡的增長,“抵觸型”兒童有暴力傾向,嚴重影響了班容班風,甚至搗亂教師的教學秩序。“依賴型”兒童孤僻、冷漠、任性,甚至有厭世、抑郁等狀況頻繁發生。
(二) 學校發展環境影響
我校作為農村偏遠的學校,原本是9個村小,2000年9月合并而成,共設置六個年級,擁有學生130余人,教師15人,每班20人左右,每學期都會有學生轉出,但轉入的學生甚少,也是外地離異家庭轉回由爺爺奶奶帶的學生。每天放學由公交車或者老人接回家。
以我現擔任班主任的四年級為例,該班入學初共有學生23人,父母出省外打工的有2名,單親兒童有7名,重組家庭5名,在后期家訪的過程中了解到,其中這7名單親家庭都屬于留守兒童,只是家長外出打工距離較近(多為臨安市區里),個把月回家一趟看看孩子,或者周末孩子跟著爺爺或奶奶去見見爸爸或媽媽。該班現有人數為21人,已經轉出2名學生。我校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是脫節的,幼兒園是個體承包形式,自負盈虧,所以幼兒園階段的教師大都是臨時聘用的,沒有教學經驗,多數家長認為幼兒園是托管園,不需要教什么,小學老師會教的。導致一年級新生入學初,前半個學期就是在做能靜心學習十幾分鐘習慣養成教育。學生的學習時間主要集中在課堂上,課后輔導難以實現,多數監護人存在“教學是老師的責任,與家長無關”的思想。
三、 呼吁合力關愛
隔代撫養教育在我國農村已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要改變隔代教育現狀,首先是積極引導隔代撫養的留守兒童的長輩觀念:物質上的滿足永遠代替不了孫輩的需要,要不然他以后會吃更多的苦!其次是學校傾情呼吁:要求外出家長對留守孩子做到“四個一”,即每周打一個電話,每月寫一封信,每月與班主任聯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加強家長與子女之間的溝通理解和親情聯系,強化外出人員家庭教育的責任意識。最后國家出臺相應政策,鼓勵地方發展經濟,讓農村城市化。只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關愛和教育三管齊下,我們相信留守兒童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參考文獻:
[1]王金云.論離異家庭子女情緒情感變化特點及其調節[J].天中學刊,2000(6):91-93.
作者簡介:
項素春,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太湖源鎮東天目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