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時代下的大數據以及云計算技術給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帶來了便利,通過互聯網,教育資源實現共享,促進了區域之間教育內容、模式和評價方式的討論和升級,隨之孕育而生的是“雙師教學”模式。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追尋時代的發展,積極實踐“雙師教學”模式的優勢,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果。
關鍵詞:“互聯網+”;小學語文;雙師教學;方法
“雙師教學”模式主要通過互聯網連接優秀教師與普通學生,可以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幫助城市與城市、農村與城市、甚至是不同國家之間的學生可以學習到同樣優質的課程。也可以實現教育理念的跨界融合,完成互聯網教學與學科知識的重塑,以及實現學校之間的優勢互補,提升整體教學質量。此外,還可以實現課程的個性定制,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因此,基于教學實情,小學語文教師要追尋時代的發展,積極實踐“雙師教學”模式的優勢,為小學語文教學創造更多的價值。
一、 設置“雙師教學”情景化,增添學生學習動力
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擺脫厭學情緒,調整學習心態,樹立自主學習意識是提升課堂效率的關鍵。雙師教學通過線上微課授課以及線下教師個性化輔導能夠讓學生有情景化教學體驗,微課視頻中鮮明生動的教學動畫、情景化的教學視頻可以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讓教學不局限于課堂內。同時,輔導老師根據學生觀看教學視頻的狀態能夠及時調整進度,解答問題,讓課堂教學不再拘泥于課本和單人填鴨式授課,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一種學習享受。例如,在教學《荷花》這一課時,課文中通過描寫荷花擠擠挨挨,像一個一個的大圓盤,形象生動地描繪出荷花的樣貌,教師通過微課資源中的動畫視頻展示給學生們真實荷花的模樣,并添加故事性的情節,比如一只蜻蜓略過,荷葉上的水珠滴滴掉落,荷花池邊有小朋友觀賞和拍照,讓學生們根據課文以及動畫內容展開想象,想象自己置身于池塘邊觀賞荷花,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習大門。
二、 借助“微課”輔助資源,調動課堂學習氛圍
語文教學是一種雙向教學,特別在小學語文課堂,營造互動的學習氛圍能夠達到學習的提質增效。在雙師教學課堂中,線上課堂的選擇是關鍵,線上主講老師要善于設問、采用點撥引導的方式進行啟發式教學,課堂可以采用直播方式增強互動性,老師在不偏離課堂主題的情況下尋求調動學生眼、口、手、腦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采用教師與學生一問一答的交流式教學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微課的老師在制作微課視頻時要特別注意授課的生活化,用親切的語言拉進屏幕那頭學生的距離。課內的輔導老師則要根據微課的內容節奏調動課堂的氛圍,將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學及時拉進課堂。例如,在教學《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時,由于這是一篇極具想象力的浪漫主義課文,教師在微課開始前就可以預設問題“大家思考一下自己的小時候是什么樣子?”“開發想象力,想想這個世界是怎么來的?”在充分開發起學生的想象力之后再開啟課堂的教學,聯系課文內容和自己的想象充分發揮動腦能力,理解課文表達的情懷。微課授課老師根據課文內容制作出動畫,展現出太陽發光、水流動的樣子,讓學生全方位地參與到學習中,激發出學習潛能。
三、 利用雙師教學優勢,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
雙師教學最大的優勢就是一個課堂擁有兩個教室,教學和管理分離,這樣能夠幫助教師集中精神,分別從教學和課堂管理兩方面提升教學質量。語文是一門涵蓋了中華歷史和文化的課程,其中許多內容是較為抽象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從培養學生的語言素養入手。而傳統的單人式授課,教師的精力集中在課本的知識內容,無法顧及到學生的學習感受,但在雙師教學的模式下,知識的教學可以選用互聯網上更優質的資源作為啟發,輔導教師能集中更多精力觀察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理解能力、思維的變化。在互聯網的助力下,教師根據自身的經驗積累表達知識觀點,再與學生開展教學討論,讓學生在思維的交流中放飛自己的想象力,碰撞出語文學習的火花。例如,在教學《我變成了一棵樹》這一課時,因為大家都不可能真正成為一棵樹,因此需要發揮學生充分的想象力去感知成為一棵樹會發生的故事,線上主講老師通過把課文的講解讓學生理解故事情節、表達方式等知識性內容,輔導教師則可以與學生線下交流假如自己變成一棵樹會發生什么樣的故事,教師以自身想象編寫的故事來啟發學生的聯想和思考,從而開發起想象世界的大門,提升學生理解課本知識和應用語文的能力。
四、 完善平臺教育資源,探討個性化“雙師教學”
要實現“雙師教學”模式的落地,不僅要從教師教學方式、改革方式入手,還應當從互聯網平臺的搭建和資源創新入手。雙師教學的特點是利用互聯網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然而,并不是所有學校都能適應統一一種教學方式,根據學校生源和學生資質的不同,教學方式也千差萬別。因此,學校要在參考網絡教學資源的前提下,還應當根據教學效果建立本校甚至是本班級的線上微課資源目錄。在資源的建立中,輔導教師負責收集學生需求,評估教學效果,尋找教學問題,主講教師負責進行線上課堂的定制規劃,雙師溝通討論形成的教學資源庫更好地保證了課程的科學性和特殊性。形成系統課堂再上傳至學校的資源庫,學生可利用課余時間重復觀看和學習課程,幫助學習落后和接受能力弱的學生彌補課程。例如,在教學小學古詩文時,由于古詩文對于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存在困難,且古詩的作者、背景、詩文表達的感情難以一次讀透,教師可以形成專題項目組,重點對小學語文的古詩文做課程設計,形成本校具有特色的微課資源,學生通過資源共享平臺達到課后鞏固學習的目的,就能達到攻克學習難點,樹立語文學習自信的作用。
五、 結束語
綜上所述,“雙師教學”模式現階段還處于起步階段,其教學模式的探索只要是圍繞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課堂氛圍、拓展學生的思維為目的,課堂教師與微課老師之間如何高質量合作還有待深入研究,如何縮減“雙師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成本也是各學校未來可以繼續探討和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邢光穎.“互聯網+”環境下語文教學提質增效略談[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7(12):67-68.
[2]李黃喆琴,張巧文,黃寒英.“互聯網+”時代小學語文“雙師教學”模式培訓的機遇和挑戰——以廣西南寧、百色、來賓等七市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7,3(10):4-6.
作者簡介:
鄭英,福建省福清市,福建省福清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