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然而,中年級語文教學中筆者發(fā)現孩子們的生活經歷已遠不如以前的孩子。筆者認為,當今社會需要的是創(chuàng)新型人才,是有能力有主見的新一代,而不是教師的“復印機”。因此,語文教學應重視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加強體驗與感悟,不斷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探究實踐;語文學習;語文素養(yǎng)
一、 強化實踐助理解
由于學生年齡小,加上現在的孩子都是家長的掌上明珠,生活自理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社會視野等遠不及往常學生,大大影響他們的語文學習。因此,把實踐帶入課堂,把實踐活動帶入家庭作業(yè),引導家長重視孩子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幫助孩子增長知識,擴大視野,提高語文學習的能力。例如,三年級上學期第一篇習作寫自己的課余生活,筆者先布置學生回家學會一項家務勞動,然后堅持做一周(每天至少做一次)。在學生充分參與勞動后,再指導學生用一段話把這項家務勞動寫下來,可以用上“首先……接著……然后……最后……”這種表示先后順序的詞。為了降低第一次寫作的難度,筆者還把“洗紅領巾”帶入課堂,老師一邊示范洗紅領巾的過程,一邊引導學生細致觀察,請一些同學把看到的表達出來。這個過程主要是為了引導學生抓住人物一連串動作進行觀察與表達。學生通過以上兩次的實踐活動明白了什么是習作,此次習作該寫什么,怎么寫等難題,習作也就水到渠成了。學生學會寫家務勞動以后,再布置學生寫課余的一次游戲或一次運動或一次游覽……學生有法可依就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親身經歷。所以,教師應重視引導家長培養(yǎng)孩子的實踐能力,如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動參與家務勞動和各種體育運動,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等,漸漸地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念。教師也要根據教學需要,經常把實踐活動列入家庭作業(yè),增加孩子參加實踐活動的機會,培養(yǎng)孩子主動實踐的意識。孩子生活經歷豐富了,視野寬了,學習語文也就容易得多。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在學習中提升實踐能力,相得益彰,何樂而不為?
二、 豐富體驗助表達
三年級是學生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不論是閱讀還是寫作,對剛走進三年級課堂的學生們都是一個挑戰(zhàn)。如果學生每天只是游走于課本,不論多努力,成績總是不理想。特別是習作,發(fā)現總是無話可說或是記流水賬。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引導家長豐富孩子的生活體驗。例如,第八冊第四單元習作《一張舊照片》,由于照片拍攝的是1937年戰(zhàn)爭期間發(fā)生的歷史事件,離學生的生活有一段距離,并不是所有學生都能根據照片想象到戰(zhàn)爭年代的悲慘生活,更感受不到日本侵略者的殘酷手段。所以習作前引導學生觀看一部抗日大片,讓學生走進戰(zhàn)爭年代,豐富學生對戰(zhàn)爭年代生活的體驗。學生對日軍侵華戰(zhàn)爭有了一定了解后再寫作,大大降低寫作的難度,而且此時學生有感而發(fā),比老師赤裸裸地介紹戰(zhàn)爭背景后的無病呻吟,不論是學生的寫作心情還是習作效果,都是無法比擬的。又如學習《鄉(xiāng)下人家》一文,城區(qū)孩子兩點一線,對文中描寫的鄉(xiāng)村美景,只停留在電視畫面或書本描寫中,缺乏親身體驗。如果在學習這種課文前,引導家長創(chuàng)造條件,帶孩子走進鄉(xiāng)村,體驗生活,觀察農村景色,那么學生學習這組課文,就會融入自己的情感,從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可以走進農村生活,走進大自然,可以走入報刊雜志,走入電視網絡,讓孩子親身感受歷史,體驗風土人情,從而提高語文表達能力。
三、 留心觀察助積累
學生由于年齡小,對身邊的事物多數是無意注意,常常錯過身邊的“美景”。因此,要特別重視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學會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第五冊第二次習作“寫一個熟悉的人”。筆者發(fā)現,即便是寫“我的爸爸或媽媽”這樣每天接觸的人,學生們并不能通過一件具體的事來體現爸爸媽媽的特點,主要原因就是平時沒有留心觀察,與一幅幅精彩畫面失之交臂,從而人云亦云。因此引導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人或事顯得尤為重要。開始可以安排學生在課前開展一分鐘播報(每日新聞),漸漸地組織學生寫五十字左右的觀察日記,再接著布置寫周記(這周中印象最深的一個人或一件事)。通過這樣循序漸進地引導,讓學生學會感受生活,了解社會,積累表達素材。教師要注意觀察方法的指導,例如按一定順序(從遠到近,從整體到部分,從上到下等)觀察,抓住特點進行觀察……使學生有法可依,愿意主動留心觀察,從而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學生積累的生活素材多了,習作表達也就順暢了。
四、 擴大閱讀助提升
課外閱讀是學生語文實踐活動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學生運用學法進行實踐應用的重要渠道。一些學生上課很專心,作業(yè)特別認真,但是進行學期檢測時,成績并不理想。通過了解,發(fā)現這些孩子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愛課外閱讀或很少進行課外閱讀。《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學生在小學階段應完成145萬字的閱讀量。然而僅憑12冊教材的課文根本完成不了大綱規(guī)定的閱讀要求,最好的辦法是引導學生利用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因此,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指導,每學完一組課文,應該重視向學生推薦閱讀同類書刊。例如,根據單元導讀學習完第五冊第二組課文后,布置學生運用學習方法閱讀“名人故事”這一類課外書,再組織學生開展“名人故事會”活動,進行閱讀匯報,最后安排習作——寫一個熟悉的人,這樣由一篇到一組到一類的教學實踐活動,使學生真正學習語文,運用語文。教師還可以通過開展“講故事比賽”“手抄報比賽”“讀書筆記展評”“讀書心得交流會”等活動,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主動閱讀的意志品質。還要利用家長會或班級微信群,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保證孩子有書可讀。如果家長能靜下心來,和孩子一起進行親子閱讀,那就更好了。當然,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互相推薦好書,互相交換閱讀,以一本換十本、二十本……學生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把課內學到的學習方法遷移到課外實踐運用,進行探究性學習,既豐富了詞匯積累,又擴大了視野。通過長時間的堅持,孩子的語文素養(yǎng)一定會得到顯著的提升。
總之,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離不開社會。教師應該樹立大語文觀,關注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運用生活學習語文,運用語文表達生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會語文。
作者簡介:華銀妹,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長汀師范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