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生受年齡和知識水平的限制,愛學什么,不愛學什么,學得會學不會,全憑興趣。他們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就會樂在其中,全神貫注,弄不明白不罷休,而對不感興趣的東西則置之不理,充耳不聞。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和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呢?本人在三十年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如下幾種方法,愿和各位同仁切磋交流。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興趣
一、 溝通情感,培養興趣
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有著直接的感染力,尤其是小學生,這種感染更為明顯。教師愛學生,學生也會愛教師。學生對教師尊敬和熱愛的情感也會遷移到教師所教的學科上。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也”。因此,作為小學老師,首先要從內心關愛學生,和他們交往態度要和藹,語言要親切,了解他們的內心需求,幫助他們解決疑難問題,多鼓勵,多幫助,少批評,不懲罰,讓每位學生信任你,喜歡你,這樣學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對你所教的課程學習有了興趣。
二、 游戲活動,增添興趣
數學課教學如果只是一味地讓學生進行計算、解答之類的訓練,學生就會感到枯燥乏味,結果事倍功半。如能在教學中設計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游戲活動,既可增添教學樂趣,又可鞏固教學內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完“數的整除”教學生做“編密碼,譯密碼”的游戲;教了“倒數”,讓學生做“找朋友”的游戲等等。通過愉快的游戲活動,學生可以輕松快速的掌握新學知識,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三、 編講故事,提高興趣
數學知識抽象而又乏味,不能引起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如果能把教學內容編串在兒童喜聞樂見的故事之中,就會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教學效益。如我在教學“分數的大小”一課時,我根據教學內容給學生編講了一個“唐僧師徒吃大餅”的故事,是說機敏的孫悟空應用數學知識巧分大餅,捉弄笨拙的豬八戒,每次分餅都讓豬八戒吃到最小的一塊餅。我繪聲繪色地演講,并且邊講過寫分數,畫圖示,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了新知識,而且還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四、 直觀演示,增強興趣
小學生對形象具體的知識理解和記憶比較容易,而對抽象的知識理解和記憶就比較困難。思維能力突出表現在以形象思維為主,思考問題、形成概念,多借助對事物的形象認識。因此,小學數學教學要盡量多利用實物、模型、教具、學具等進行直觀演示,這樣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記憶能力和思維能力。如在教學“圓柱的體積”時,我就充分利用教具進行直觀演示,通過演示,學生直觀地觀察到了將圓柱轉化成近似長方體的過程,也找到了這個長方體與原來圓柱體的體積關系,也就很容易地得出了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
五、 動手操作,尋找興趣
根據小學生好動的特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多為學生創造動手操作的機會,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些擺一擺、畫一畫、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做一做等動手操作活動,讓他們通過操作感知事物,形成表象,然后再分析比較,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征。這樣既滿足了兒童好動的心理需求,又能培養他們探究問題的能力。如我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就指導學生通過畫任意三角形、剪三角形、折角拼對等操作過程,將任意一個三角形的三個角拼對都能成一個平角。學生直觀地得出了“任意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和都等于180度”的結論。
六、 質疑問難,激發興趣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边@句話道出了質疑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因為學生的任何思維活動都是從“疑”開始,又在“疑”中得以發展。有了疑惑,就能引起學生認知上的沖突,也就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如我在教學“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時,我一開始就出示了七八道除不盡的整數除法,我問學生:你能在一分鐘之內做出這幾道除法的商嗎?學生回答“不可能?!蔽艺f我能,學生很驚訝也很疑惑,于是我就很快地寫出了5÷7=5/7,7÷11=7/11,14÷23=14/23……學生感嘆:啊!這樣啊。我又問:下面幾道你能做出來嗎?你找到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了嗎?學生很快就找到了規律,也獲得了學習數學的樂趣。
七、 利用多媒體,激發興趣
心理學告訴我們:動態變化著的事物,容易引起兒童的注意。現實生活中,幾乎每一位兒童都不約而同地迷上了“動畫片”。針對這一現象,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生動形象的音像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探尋知識的強烈愿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如將各種比較復雜的數學關系演變成有聲有色的畫面,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增強教學的真觀性,這已成為現代教學的主要輔助手段。
八、 開展競賽,激發興趣
利用兒童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適時開展一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競賽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課內開展爭紅花、奪紅旗、爭優達標等活動,課外開展各類數學知識競賽,練習課開展比一比活動,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一道題誰的解答方法最多、誰的解答方法最好等。通過競賽既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意識。開展競賽活動一定要注意能夠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讓人人參與,不能出現優秀生占盡先機,而學困生袖手旁觀的現象。
九、 聯系實際,激發興趣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聯系實際學數學,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既能體現學習數學的目的,又能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商的近似值”時,我就緊密聯系實際出例題:(1)一個紙箱能裝24個蘋果,現有100個蘋果,至少需用多少個紙箱裝完?(2)編一個中國結需用6米長的紅絲繩,現有40米長的紅絲繩,最多能編成幾個這樣的中國結?通過計算和討論,學生很快就明白了取商的近似值不能只用“四舍五入”法,還要根據實際情況選用“進一法”或者“取尾法”。
十、 及時鼓勵,穩定興趣
小學生好奇性強,對各種新奇事物似乎都感興趣,但并不深刻,也不穩定。如學生在初學數學時,大都有興趣,但一部分學生學得好,受到老師和家長的鼓勵和表揚,體驗到了學習帶來的愉悅,學習興趣越來越濃;而另一部分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遇到重重困難,一籌莫展,如果再受到家長和老師的責備和批評,就會對數學學習失去信心和興趣。因此,教師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的知識水平和特長,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和創造獲得成功的機會,特別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采取有針對性的、有效的措施,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樹立信心,并注意發現他們的進步與閃光點,及時鼓勵或表揚,公正評價,讓每個學生隨時都能體驗到學習數學帶來的快樂,有利于培養和穩定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激發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結合教學內容,發揮教師特長,科學合理地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真正達到提高教學效益的目的。如果只是死搬教條,生搬硬套,則會適得其反。
作者簡介:劉東波,甘肅省平涼市,甘肅省莊浪縣萬泉鎮田坪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