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在教學上的運用,是教育發展史上的又一次革命,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近年來提倡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就是以高科技為教學媒體的一種教學手段,在此次教學手段改革中,筆者在數學教學領域中作了一系列大膽嘗試,充分感受到了計算機輔助教學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效率、發展學生智力和培養學生能力等方面的優勢。
關鍵詞:數形;結合;激發;興趣;發展;智力;培養能力
計算機輔助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哪些優勢呢,教師如何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本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究。
一、 數形結合,激發興趣
數學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使其長期以來被學生視為枯燥乏味的學科,難以提起興趣。現在通過引入計算機輔助教學,將數理與形象直觀的圖形以及動態圖像的演示有機地結合起來,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具有十分顯著的作用。它能使被觀察的事物或現象變小為大,變大為小,變慢為快,變快為慢;變靜為動,變動為靜;形象生動,鮮明逼真。如平面圖形的移動與分割、組合圖形的復合與分解、立體圖形的旋轉與展開以及運動物體的動態演示等等,都會在學生大腦皮層上形成優勢的興奮中心,引起學生的充分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調動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習的效果。
二、 突破難點,提高效率
計算機輔助教學能把復雜的現象加以分解,使之條理化;能把抽象的概念加以模擬,使之具體化;便于老師講清重點,突破難點,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局部到整體、由表及里地認識事物。如我在《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的教學中,先引出例題:把3個餅平均分給4個孩子,每個孩子分得多少塊?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已能列出算式3÷4,三除以四得多少呢?這正是學生迫切需要搞懂、而又感到疑惑的問題,也正是這節課的教學難點。我作了如下的設計:首先,在計算機屏幕上顯示出三個餅重疊擺在一起,接著將這個整體平均切成四份,然后將其中的一份用動畫形式移出來,這一份是三個餅的四分之一,也這是3÷4的初步結果。之后將這一份中的三小塊徐徐分開,每一小塊就是一個餅的四分之一,最后將這三小塊再拼合起來,拼成一個餅的四分之三,即四分之三塊。從而得出結論:3÷4=34(塊)。(圖略)
我將動態演示的過程與生動的講述結合起來,指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不僅抽象概括出:兩個自然數相除,不能整除的時候,它們的商可以用分數來表示。而且,還讓學生清楚地理解到:分數中的分子相當于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數,分母相當于除數,分數線相當于除號。而從三個餅的四分之一,到一個餅的四分之三能使學生清楚懂得:分數34,即表示3的14,又表示1的34。這樣,不僅使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地理解了分數與除法的關系,而且為學生全面理解分數的意義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學難點分散了,學生積極、輕松愉快地獲取了新知識。
另外,教學實踐還表明,計算機輔助教學不但利于傳播知識,而且能縮短教學時間、擴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如我在上《分數的基本性質應用》一課時,將前期復習鋪墊的題目用計算機顯示,在學生作答之后,當即在計算機上就可評議,并順勢引入新課。接下來在對分子、分母變化規律的探究中,既有老師的引導,又有計算機的分析、揭示,還有學生的動手操作,三管齊下,學生很快就歸納、概括出分數的基本性質了。最后在對該性質的應用教學中,也是通過計算機進行各種形式的練習,有全體作業,有個別輔導,有對重點、難點的專項訓練,還有思考題的練習。用傳統教法需要兩個課時的內容,采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后,一節課就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效率高了1倍。心理實驗研究表明:多種感官并用,學習效率最高。計算機輔助教學能使學生充分地利用視覺和聽覺去獲取知識,并通過動手強化記憶,因此能使學生得到最佳的學習效果,提高教學效率。
三、 發展智力,培養能力
計算機輔助教學在發展學生智力、培養能力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它能加快學生智能發展的過程,提高智力和能力的質量。
注意是學生認識事物,獲取知識的前提。形式新穎而生動有趣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能激發起學生大腦的興奮,引起學生的注意。
如我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的教學中,剛開始就在屏幕上顯示顏色鮮艷的長方體、正方體實物,然后再將其外框抽移出來,成為三維立體圖形,之后又將其前后左右翻轉……很快就引起學生的高度注意,為進一步認識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特征作好充分的準備。
觀察力是思維的觸角,是學生認識世界、增強知識的重要能力。計算機圖像、色彩的變化,不僅能突出觀察的重點和事物的本質特征,增強效率,而且能促進學生在觀察的實踐中提高觀察力。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的教學中,在計算機屏幕上分別將長方體的頂點及棱頻頻閃動,引起注意,再由學生逐一數出頂點的個數與棱的條數。之后再顯示用一條棱的長度去度量與之相對應的棱的長度,學生觀察后即可得出“相對的棱的長度相等”的結論。
思維能力是智力活動的核心。思維發端于觀察,觀察又給思維提供資料。計算機輔助教學能在短時間內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不僅使學生的感官和大腦思維器官處于活躍狀態,而且有助于老師憑借感性材料,引導學生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實現認識上的飛躍。計算機輔助教學對容易混淆的數學概念、公式、法則進行比較和鑒別,對復雜的事物或現象進行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判斷與推理,都有十分明顯的作用。學生不僅能夠較快地通過思維活動形成正確的概念、公式和法則,而且還能從中學到正確的思維方法,并能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
綜上所述,筆者僅從三個方面初步探討了計算機輔助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還存在許多有待改進之處。我將繼續在這個嶄新領域里探索和前進,為充分發揮它的效能,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而努力。
作者簡介:俞月蘭,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重興鎮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