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路井然有序,思維邏輯串聯,能夠讓學生對數學的認知更加豐富,有序思考將學生較為雜亂的思路梳理清楚,在零碎化的數學問題中間,構建知識的溝通橋梁,將數學的信息點連接起來,預習有序、分析有序、解答有序,幫助學生找到解題的序點,引導學生抽絲剝繭探索到數學的秩序線路,進而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變得更加輕松自然,掌握數學的分析規律。
關鍵詞:有序思考;小學數學;學習策略
數學是一門富有邏輯性的學科,數學的活動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邏輯性的思維搭建,并展開有序的摸索,摸清數學的規律,深刻領悟數學的內涵,在課堂上教師有序的教學引導下,給予學生獨立的思考空間,在數學的互動中,學生逐步展開有序的討論與聯想,分析要點重點,實現各個擊破,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 有序思考的方法融入小學數學學習的步驟方法
(一) 有序的預習步驟
預習第一步——看:看可以是走馬觀花的整體概括,了解本章節以及下堂課的重點信息,核心問題等,形成初步的概念,可以集中看某一點,觀察思考。
預習第二步——劃:劃出重點要點,劃出自己理解的與困惑的,采取不同的標記進行記錄。
預習第三步——問:教師要在課前與學生進行溝通,課上給予學生提問的時間并集中解答。問,可以有聲之問,也可無聲,如前測問卷。
預習第四步——驗:這個環節要驗證學生的預習成效,集中化解學生的預習困惑。
(二) 有序的分析步驟
①分析的問題是什么,與學過的哪些數學知識有關,弄清提問的意圖;②給出的條件有哪些,從中可以輕易得知哪些結論;③從哪個方向著手,試分析結果的可能性;④還有沒有其他的解題思路。
(三) 有序的解答問題步驟
解答問題時可結合題意,歸納出相應的解答方式,讓學生有思路可循:
1. 解析題意,避開其中的陷阱,摒棄多余條件,也能將隱藏的條件找出來;
2. 代入公式與概念,通過與題目相關的概念公式的理解,找到解題的思路;進行邏輯推理,優化解題方法;
3. 進行重復驗算檢查。
二、 將有序思考的方法融入小學數學學習策略
(一) 找準有序思考的“序點”
通過預習的形式了解數學的知識信息,在問題中找到序點獲得思路。如買5支鉛筆要6元錢,買同樣的鉛筆16支,需要多少錢?這是數學中的典型案例,本題目的序點在于買鉛筆,且給出的數并非單價,可列舉有序數字信息,將題目轉變為:5→6元 16→?元
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繼而按照序點的指引一步步構建有序邏輯:首先,5支對應6元,16支對應多少錢?從此基礎出發可以同步思考5支到16支變化是變大,可以自然地思考到,錢數6元到?錢的變化也應該變大;接著,允許一部分思路清晰的學生思考16支是5支的3倍多一些,估出錢數也應該對應是6元的三倍多一些!易知應先求出6÷5=1.2元(鉛筆的單價),1.2×16=19.2元(16支鉛筆的總價)。而后進一步在驗證中,將上述的數據合成6÷5×16的模式,獲得最終的結果。這樣從序點出發的思考路徑既遵循了學生的思維特點,又保證了思維的有效性,突顯了有序思考的根基。
(二) 理清有序思考的“主線”
解答問題中,通過主線循序獲得思路,理解題意找到問題的核心。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位置與方向》時,可結合具體情境,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三個方向,期間需要學生轉化空間概念,構建思維的空間邏輯,將數學與生活緊密地連接起來,首先教師搭建一個知識的情境:“同學們,太陽從哪邊升起來啊?”學生們有生活經驗的回答:“東邊”,繼續追問太陽下落的方向——西邊,再根據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是按順時針排列的來辨認南北,并與自己所在位置的前后左右聯系起來,歸納出口訣:“面東背西,左北右南”,然后依次面向南、西、北說一說其他三個方向。教師可以問:“我現在要一個學生幫我去辦公室拿一本書,誰知道該往哪邊走?”當教師提出這些問題的時候,學生通過思考逐漸能夠清晰地認識到東南西北的方位,再借助熟悉的事物幫助學生多次認識方向,形成方位感,看似一團難以理解的問題迅速變得簡單明了了,而后教師再接再厲,利用多媒體播放一個動態場景,學生看到了熟悉的校園,利用俯瞰圖的展示,讓學生找一找圖書館在體育館的什么方位等,再次構建數學模型,形成思維空間,以此類推通過有序的問題主線梳理,學生逐步能夠辨識方位,說明方位。
(三) 提供有序思考的空間
有序思考應是在教師有序的教學引導下思考,學生主動思考,并逐漸形成主體意識。觀察生活中的數學,給予學生有序思考的機會,課堂上教師創建出輕松的思維互動空間,讓學生更加自由快樂地展開有序思考的討論,實現思考思維的有序強化。如,一位老師在執教《速度、時間和路程》一課時,巧妙地用“路程相同,比時間”“時間相同,比路程”這樣兩種不同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自然簡單地思考,再承接“如果時間,路程都不同”,逐漸遞層上升逼著學生想到:應當求出每分鐘各走幾米才能比較,這時揭示每分鐘走的路程就叫速度,并讓學生將“怎樣求速度”的方法熟記于心。正當孩子都認為求速度如此簡單,就都像240÷4=60(米),350÷5=70(米),因為60<70,所以70米比較快的時候,再次導出新的思維沖突:“神十”飛船5秒行40千米,張華騎自行車2小時行16千米,誰快?請你算一算,做一做。此時“做”題之意不在于只會做,而寓于兩個8千米的比較,8千米=8千米。這就又一次逼出學生思考:當然不一樣快,因為他們的時間是不同的,這回又回到課伊始的伏筆,同路程比時間,但此時為了區分兩個8千米的不同,將速度復合單位的表示方法呈現出來,并再次詮釋千米/秒,千米/時這種復合單位的具體意義。這樣行云流水的有序教學引導,促使學生不斷主動進行有序的思考,是課堂有效、高效、有活力的直接體現。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中展開有序思考,能夠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形成數學的深刻印象,強化對數學的領悟力,在面對數學的重點難點時,促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的內涵,化解數學疑問提高數學思維能力。教師應幫助學生搭建有序思維,形成有序思考習慣,促使學生獲得啟發。
參考文獻:
[1]國玉龍.淺談數學思想融入小學數學教學的方法及教學效果[J].課程教育研究,2014(11):138-139.
[2]林永榮.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學會有序思考數學活動課有趣的九宮圖教學案例與反思[J].教育科研論壇,2008(2):53-54.
[3]石樟芬.有序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小學教學參考,2017(8):60-61.
作者簡介:
鄭春芳,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城關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