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是小學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對于培養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思維方式具有積極的作用。而在現實的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受傳統教學方式與理念的影響,并沒有認識到思維方式訓練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重視對學生知識的傳授。本文就基于學習遷移討論對小學生進行數學思維訓練的具體策略,從而從現實意義上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以期能為相關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參考。
關鍵詞:學習遷移;小學數學;思維訓練策略
小學教育中開展數學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掌握普遍性的數學思維,在實際生活中有效的運用歸納、分類討論、數形結合等方法,去解決問題,去探索數學的本質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生自身特點,編寫教學方案,在不偏離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合理運用多種策略對學生進行思維方式的訓練,切實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 激發學生思維動機的基本方法
訓練學生思維訓練前提是學生要具有一定的思維動機,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積極性,下面具體談一談激發學生思維動機的一些方法。
(一) 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動機
小學時期的孩子,他們大都想象的能力較差且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干擾,因此,從這個方面出發,小學數學教師要將枯燥的數學問題通過創設出學生感興趣的情境為學生表現出來,以此激發學生的思維動機。比如教師可以巧妙地將學生喜歡的動畫片的元素融入實際問題中,就像這個問題:青青草原小學開學了,現在學校里有一捆書,共四十一本,喜羊羊他們班級的書占這本書的二分之一,懶羊羊他們班級占總數的三分之一,沸羊羊他們班級占總數的七分之一,且問各年級各得幾本書?問題中存在學生感興趣的因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充分調動起來,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動機。
(二) 通過提問激發學生的思維動機
進行有效的提問,不僅可以讓教師能夠及時地了解自己班級中學生的知識掌握的情況,還能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從而為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打下基礎。比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這方面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準備多個不同的三角形,有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以及其他類型的三角形,讓學生來猜一猜這些三角形的三個內角之和存在怎樣的數學關系,并說出為什么。問題一提出,就激發了學生探索知識的熱情,喚醒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 進行思維訓練的具體策略
(一) 學生參與到實際的教學環節中,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教師是課堂的主人,采用的是“填鴨式”的教學策略,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學生思維方式的鍛煉。新課程改革中要求要體現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能夠真正愉快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促進其思維能力的培養。比如說教師在編寫教學方案的過程中,可以收集自己班級中學生的意見,從學生感興趣的方面與特點入手,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確保思維訓練的有效性。
(二) 利用漸進一題多問的方式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提問是師生交流的最為直接的一種方式,它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以及師生關系具有積極的作用。比如說教師在教學乘除法的時候,可以鼓勵學生使用多種方式表達題意,像25與6相乘等于多少?,25與6的積是多少?同時在除法方面,25除以6是多少?25除6的商是多少?他們二者一樣嗎?一樣的話,為什么?不一樣的話,又是為什么呢?等一系列的問題,通過以上環節的訓練不僅鍛煉了學生語言表達與理解的能力,同時也鞏固了學生這方面的知識,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 上課開始階段教師巧用生活案例體現數學問題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往往上課開始階段有一個精彩的引出課堂問題的實例,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教師要認識到課堂引例的重要性。比如說在教學位置關系中“行”與“列”的區別時,教師可以從學生做課間操的隊形出發,讓學生感受到位置關系中的“行”與“列”與自己無處不在,引導學生以自己平時做課間操的站位,說出“行”與“列”之間的關系,讓學生認識到與自己左右肩膀在同一水平線上的同學是位置關系中“行”,反之則是“列”。通過這樣讓學生身臨其境的學習方式,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也提高了教學效率。
(四) 通過互聯網計算機技術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在信息科技日益發達的這個時代,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范疇早已不局限于有限的課本當中,教師應當利用互聯網多媒體技術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并在學生能夠接受的范圍之內拓展知識,使用視覺聽覺刺激學生的感官神經,促使學生全方位的感受立體的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如說在教學物體的正視圖,側視圖,俯視圖的時候,由于小學生空間想象能力還處于發展的階段,這方面的知識對于他們有一定的難度,這時計算機的優勢就凸顯出來,教師可以將立方體組成的多面體放到電腦中,360度的為學生展示多面體的特點,確保學生能夠理解正、側、俯視三圖的內涵。此外,在這個基礎之上教師要很自然地將話題轉移到生活中常見的包裝盒的結構,讓學生認識到包裝盒的展開圖的特點,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 培養學生的思維的邏輯性
學生的思維活動是腦力鍛煉,是通過合作討論進行思考的過程,它是學生思維廣度與嚴謹性的集中體現。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同時也考慮其邏輯性。比如在常見的應用題兩車追擊的問題,甲車的速度是60千米/小時,乙車的速度是70千米/小時,兩車同時從距離400千米的兩地出發,2小時后兩車相距多少千米?”這方面的問題,教師要教會學生使用數形結合的思想與分類討論的思想,將每輛車的行進的路程用線段表示出來,若兩車朝同一方向,線段情況是怎樣的,若兩車朝相反方向行進,情況又是怎樣的,教會學生通過讀圖解決實際問題,以此培養學生思維的縝密性。
四、 結束語
總而言之,數學思維的訓練要始終貫穿于小學數學教育的各個階段中,為學生以后的數學學習以及人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基本的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掌握數學中的思維方式,促使學生在處理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時候能夠應用數學的思維去觀察問題的表面,進而感受問題的本質。
參考文獻:
[1]苑大華,陳寶庫.構建小學數學“思維訓練式”概念教學模式的探索[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4):46.
[2]張琳.小學數學教學中應怎樣開展有效的思維訓練[J].考試與評價,2017(4):20.
[3]陳偉.針對小學數學教學的思維訓練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5(10):64.
作者簡介:
王有成,甘肅省白銀市,漫水灘學區三個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