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五千年歷史發展留下的瑰寶,濃縮了古人的思想智慧和創造能力,很多優秀傳統文化即使放在當今社會也依然不落伍,將中華優秀文化融入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有利于培養學生優秀的品德素質,有利于培養學生愛國愛家的高度熱情,有利于樹立學生正確的處世觀念,新時代的教育要以學生為本,文化與德育相結合,培養出德才兼優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思想品德
品德為人之本,小學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培養學生的思想、品行、德行,立德樹人,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修養,讓學生能從根本上提升自我的素質,做一個優秀的人。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學生教育的基礎,思想品德課程是小學必不可少的主要教育手段,在小學品德課程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讓優秀傳統在現代課程中煥發新的生機,繼續發揮育人育德作用,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一、 當前小學生品德教育的不良影響因素
(一) 網絡環境深入生活,網上信息良莠不齊
現代社會是網絡全球化的社會,各種媒體信息發布、傳播迅速,手機、平板、電腦等多媒體終端在普通家庭中使用率也非常高,小學生接觸網絡的機會增大,新媒體給學生帶來了知識的拓展渠道,同時也帶來了各種其他的負面、虛假信息,即使不經常上網的小學生,在整體環境網絡化的背景下,網絡語言、文字等也會迅速在學生之間傳播開來,由于小學生的好奇心旺盛而辨別能力相對較弱,會熱衷于對流行語言、行為的模仿而不會去想這樣做是否正確,這對小學生的教育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二) 外來文化滲透影響,弱化了學生的道德意識
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許多西方文化思潮涌入我國,拜金、攀比、暴力等種種成人社會現象出現在小學生身上,這對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極為不利,再加上網絡的虛擬環境并不需要對應現實身份,許多小學生在封閉的網絡環境中打造符合自己審美的虛擬世界,久而久之容易和現實社會脫節,性格也會逐漸孤僻自閉;一些網絡游戲、視頻等充斥不良信息,而我國的分級制度尚待完善,網絡的低門檻使得小學生們接觸到這些信息的機會增加,進一步模仿、使用,比如說謊、說臟話這些行為也會從網絡世界延伸到現實世界中,小學生的自控能力低,道德意識逐漸被弱化,失了熱情友好、天真爛漫的本性。
(三) 小學生缺乏有力監管與正確引導
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學生可能會有自己的媒體終端,家長的本意是讓學生用來學習,但是在使用過程中缺乏一定的監管約束與正確的上網指導,使得小學生沉迷于網絡,沒有用來學習,反而癡迷與游戲和聊天,雖然有的家庭有控制學生的上網時間,但實際難以時刻監管學生在使用時都看了什么,做了什么,再加上對一些學習網站并不了解,也不能給學生推薦很好地學習方式,最終將上網變成了娛樂。另外還要注意一點,現在的教學網站、課程、app等傳播也十分廣泛,小學生在學習上遇到難題不是首先自己想辦法解決,而是直接搜索答案,一抄了事,這個問題也是普遍存在的,禁網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小學生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
二、 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融入小學品德課程教學路徑
(一) 融入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文化精神,內化學生情感體驗
課程改革的目標就是摒棄單一的以成績為評價標準的考核方式,現代教育對于小學生的情感培養十分重視,對學習的情感,對老師、家人、朋友的情感,對國家的情感,思想品德教育培養的就是學生的道德品質、處世三觀、情感態度,讓學生成長為一個有理想、有責任、有文化、有紀律的綜合型人才,引導學生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讓學生把品德與文化結合起來,豐富自我涵養。在品德課程的教學中,教師結合課堂重點,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范例,來豐富課堂內容,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讓學生能夠將情感感同身受,有切身體會,才能將抽象的概念具化表現出來,讓學生能夠看到聽到感受到,真正理解文化內涵。例如《吃穿住話古今》一課,可以用圖片或者短片的形式,讓學生看到人類起源時期住的山洞,發展文明社會后建設的宏偉宮殿,到今天高樓大廈林立,我們的生活條件在逐步改善,我們的科學進步為我們帶來的便利,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同時也驚嘆于古人的智慧,在生產力低下的年代,依然能建造出故宮、長城、蘇州園林等舉世聞名的建筑,先人的這種專注、堅韌的工匠精神在現代社會依然值得我們遵循并推崇。在課堂上教師應注重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多發言,大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
(二)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繼往開來知行合一,提高學生品德素養
以知導行,以行踐知,教育的作用不僅僅是傳授給學生應會的知識,應懂的道理,更是要教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在言語舉止中,自覺遵守道德規范,遵守紀律規章,將品德素養從根本上內化于思,外化于行,借助傳統文化中優秀榜樣的力量,給學生樹立起行為典范,讓學生能夠通過對比認知更加了解自己,能正確把握自己的發展方向,增強思維、實踐能力,積極思考,勇于創新。例如《社會文明大家談》一課,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講幾個古人的小故事,比如“曾子避席”以講解尊師重道,“鹿乳奉親”的尊老盡孝,“千里送鵝毛”的誠實守信,再讓學生就自己看到的、經歷的社會文明、不文明的現象進行舉例,進而延伸至社會如何和諧共處,不只是人與人之間,還有人與動物之間、人與環境之間,作為講文明講道德的人,我們應當如何去做,給學生拋出問題,讓學生能夠發散思維,自己思考解決對策,并在生活中加以實踐。除了課堂之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多參觀博物館,聽文化講座,參加社區公益活動,不斷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切實將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發揚,實現品德課程教學效果的有效拓展。
參考文獻:
[1]林敏.讓中華傳統文化在小學思想品德課堂中綻放[J].求知導刊,2016(1).
[2]崔貴杰.淺談傳統文化與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有機融合[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
作者簡介:
梁維新,廣東省江門市,江門市新會區平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