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遵義通草堆畫的藝術價值,闡釋了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引入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根據通草堆畫的藝術特點與文化內涵,提出教師要在美術鑒賞課堂中積極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活動教學,讓學生深入體會通草堆畫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通草堆畫;小學美術;課堂教學;鑒賞
美術鑒賞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藝術審美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小學美術課程教學承擔了基本的美學教育任務。本文根據貴州遵義非物質文化遺產通草堆畫在小學美術鑒賞教學中的實踐,分析了提升美術鑒賞教學質量的方法。
一、 通草堆畫的藝術價值
(一) 藝術特點
遵義通草堆畫是一種傳統手技藝,以通草為材料,采用素堆的方法,經過精心設計、制作,組成堆畫。通草堆畫的主題以花鳥蟲獸為主,不僅品類繁多,造型高雅,還具有防蟲蛀、不變色的特點。
20世紀60年代初,左靖先生創立了遵義通草堆畫,采用堆、雕、貼、畫、襯五種技法,一共二十余道工序,將簡單常見的通草轉化為一件件藝術品。
遵義通草堆畫的藝術表現形式反映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遵義通草堆畫造型雅致、色彩鮮明,其藝術設計極其講究,又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是遵義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別具一格的工藝美術品。藝術家利用通草堆畫表現了對現實生活的美好期盼與愿景,展現了高超的藝術造詣,其生動形象的藝術特點具有鑒賞價值,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地方風俗,樹立文化自信。
(二) 文化內涵
遵義是一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不僅具有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在民間傳統藝術等方面也具有悠久歷史。遵義通草堆畫作為傳統手工藝作品,表現了遵義地區的民俗文化,以典型故事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藝術創造靈感,利用較為夸張的藝術表現技法凸顯其效果,具有非常生動的藝術表現力,是遵義寶貴的文化財富。在小學美術鑒賞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對通草堆畫進行欣賞與學習,不僅可以促使學生體會藝術作品的生命力,還能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學生對美的欣賞能力。
二、 在學校美術教育中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
(一) 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遵義通草堆畫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在小學美術課程中,融匯通草堆畫的鑒賞學習內容,能夠促使學生了解遵義地方的歷史發展與文化積淀,以掌握地方傳統技藝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美學價值為出發點,達到開展美育的最終目的,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文化的多樣性、民族性、獨特性。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接觸到我國民間藝術,有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對于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 豐富小學教育教學資源
在以往的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美術鑒賞方法,提升藝術鑒賞能力時,往往會以國外藝術作品為示范,難以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教學資源較為單一。通過將遵義通草堆畫引入到美術課程教學中來,有利于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凸顯地方特色,促使學生了解我國民間藝術作品中的深厚文化價值,同時創建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
(三)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引導下,使遵義通草堆畫藝術走入學生的美術課堂,有利于豐富美術教學內容,推動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的美術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教學實踐中讓學生鑒賞通草堆畫,可以讓學生加深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是落實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
三、 通草堆畫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鑒賞與教學實踐
(一) 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基于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特性,美術教師要合理設計教學環節,根據新課標要求,積極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對民間藝術具有一定的好奇心,但是傳統課堂教學難以促使學生注意力集中,不利于展開通草堆畫鑒賞教學。教師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可以將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為活動課,營造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一些精致的通草堆畫作品,用影視資料代替老師來為學生介紹通草堆畫的背景,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促使學生對通草堆畫產生興趣。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提問,提升學生與教師的課堂互動,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二) 進行背景故事課堂導入,調動學生積極性
在進行鑒賞教學之前,教師還要讓學生了解通草堆畫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通過課前導入讓學生了解貴州地方特色,清楚掌握通草堆畫的制作過程和藝術特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課前預習的方式,主動搜集遵義通草堆畫的起源發展故事,了解通草堆畫的獨特魅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激發學生對貴州民間藝術的喜愛之情為目的,促使其掌握基本的藝術鑒賞方法。因此,教師要通過給學生布置一些具體的預習任務,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了解遵義通草堆畫的藝術魅力,從色彩、結構、藝術價值等多方面入手,深入學習通草堆畫的歷史發展。在課堂教學環節中,教師要對學生的預習完成度進行評價,對完成較好的學生進行鼓勵,以此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三) 在實踐活動中滲透文化教育,優化美術教學
另外,小學美術教師還要組織學生進行通草堆畫的制作,深入了解通草堆畫,在實踐活動中滲透文化教育內容,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進一步優化美術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提前準備好通草片、通草條、卡紙、乳膠、鉛筆等工具,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引導學生進行通草堆畫制作。首先,教師要向學生介紹通草,掌握通草的性質、觀察通草的顏色。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分清什么是彩堆,什么是素堆,在進行了基本的制作方法傳授之后,指導學生進行通草堆畫的制作,在制作過程中再細致為學生解答問題,加深學生學習印象,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帷瑋.小學美術課程中的非遺教學實踐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51):196-197.
[2]劉惠.民俗藝術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的交互式教學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
舒麗,貴州省貴陽市,貴陽市師范學校附屬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