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薇薇 蔣方華
摘 要:“互聯網+”新經濟形態給財務金融行業帶來新的變革,獨立學院財務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更應借助互聯網發展帶來的機遇,輸送符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本文立足“互聯網+”時代背景,分析獨立學院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探討財務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 ?財務管理專業 ?應用型人才
基金:南京郵電大學通達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互聯網+”時代應用型獨立學院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項目編號:JG0081802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一、“互聯網+”背景獨立學院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一)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不合理
獨立學院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大都依賴于其母體院校。專業課程設置、學生培養計劃等方面采取借鑒甚至照搬的模式,培養目標不明確,課程體系不完善,方案制訂不合理。“互聯網+”時代,大多數獨立學院沒有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將“互聯網+”思想融合于財會教育教學中,財務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和信息化課程融合度不高,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和信息化水平薄弱。
(二)教學模式落后,教學方法單一
當前,許多獨立學院教師依舊秉承著“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教師講”在課堂教學中占據主導地位。財務管理專業知識比較抽象和枯燥,雖然多媒體教學已經普遍應用于課堂,但單一的課件播放和板書教學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課堂參與度不高,課堂教學效果不明顯。
(三)師資力量不足,缺乏“互聯網+”思維
高校財會專業教師大多專業素養強,能夠熟悉財會領域專業知識又擅長互聯網技術的復合型教師比較稀缺,獨立學院財務管理專業師資力量更是不足。教師大都缺乏互聯網思維模式,無法將過硬的財務知識體系與信息化資源進行融合,互聯網教學手段的使用率和信息資源的利用率不高,不利于新經濟形態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四)實踐教學不到位
當前各獨立學院財務管理專業雖開設了專業實踐課程,只是象征性地開設,即使是課堂實驗仍以理論知識講解為主,學生課堂動手操作的時間較少,達不到實踐教學的效果。此外,成本會計等相關專業課程也是以理論教學的形式設置,但在實際工作中應用很多,大部分獨立學院都沒有安排上述課程的實踐教學,導致學生工作后需要重新學習來熟悉各項業務的流程。
二、“互聯網+”時代獨立學院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優化策略
(一)優化人才培養方案,融入“互聯網+”理念
“互聯網+”時代,各獨立學院可以深入企事業單位,了解實際工作中對財務管理人才素質、崗位技能、專業資格等方面的具體需求,組織專家進行論證分析,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
其次,學院應從“夯實學生基礎、培養應用能力、提升綜合素質”方面優化課程設置,構建適用于“互聯網+”的財務信息化教育平臺。將財務管理理論課程和數字網絡化課程相結合,讓學生可以在信息化平臺上進行專業實踐操作,更好地將財務管理專業知識化和信息化知識融合。
(二)利用“互聯網+”革新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手段
首先,革新教學手段。借助“互聯網+”技術,將大數據手段植入課堂教學。比如,在ERP沙盤模擬課堂開展數字視頻教學,加強實踐技能和實訓能力培養,進一步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其次,利用網絡數據資源。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存在著資源單一、服務對象有限、課堂效果不佳等弊端,而基于網絡信息化的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創新教學方法的不斷涌現,有效解決了財會教學在實踐上的缺陷,進一步實現資源共享。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互聯網+”時代,要重視高校教師團隊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創新教育管理理念。通過定期培訓和考核等形式,鼓勵專業教師參與“互聯網+”財會教學活動,借助互聯網技術,依托信息化數據資源,拓展專業視野,提高信息化教學水平。
(四)利用“互聯網+”開展實踐教學,加強校企合作
財務管理專業的特點是實踐性較強。“互聯網+”時代,獨立學院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應結合教學目標及學生特點,構建以能力為導向的教學體系。夯實課外實訓,在專業崗位實訓中有針對性地加以訓練,提升課外實訓效果。其次,強化與校外企業的合作,通過企業全方位參與,實現校企共建。
參考文獻:
[1]劉國成,董必榮.“互聯網+”時代我國高校本科會計教育的困境與變革[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