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洪枝
摘 要:“共同體”文化進入教育領域后,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對同一學科教師團體這一組織的認識需要不斷深化與完善,“教師學科共同體”是重要的理論成果。小學數學教師之間的差異,教師隊伍的構成、穩定與發展問題,以及教師教研耗時、耗力、低效等導致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亟待解決。教研組建設在學校管理中處于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環節,為實現教育的和諧與現代化的統一的價值取向,推進教育均衡發展,教師學科教研共同體成長對促進小學教育發展尤為重要,而學科研討課是教研的重要載體。在大量理論研究啟發下,以共同體視角下開展小學教師數學學科研討課為主題展開行動研究,并以廣州市白云區金沙小學為個案。通過對國內外有關研究的理論成果與相關研究進行梳理與反思,采取文獻法、案例研究法、比較法等研究法,以學科研討課為例,探究小學教師數學學科教研共同體建構路徑。
關鍵詞:教師學科教研共同體;教研組建設;學科研討課;城鄉結合部一校多區;行動研究
一、背景
學科研討課是我校推進自主自省課堂,加強課堂教學的一項常規活動,其基本程序可概括為集體備課、試教磨課、課堂教學、集體評課、查擺問題。我校以校區為塊建立數學備課組,開展集體備課活動及師徒結對活動,實現實體性的教研活動平臺。開學初擬定校本學科研討課主題,并制定學科研討課方案。學科研討課是一項有重視意義的合作建構,是一種系統化的合作,更是學科教研的重要載體。
二、學科教研共同體思想
1.國內研究
1957年1月21日,教育部就加強學校的教學工作發布了《關于中學教學研究組工作條例(草案)》,規定全國中、小學都應設立教學研究組織,它的任務是“組織教師進行教學研究工作,提高教師思想和業務水平,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2003年教育部《關于改進和加強教學研究工作的意見》(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改進和完善教學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逐步形成民主、開放、有效的教研機制”“將教學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學校,建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這一政策促進了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的形成,是學校教研組的變革契機。
此后,對教研組的研究不斷深入,教研組建設的方法涉及多方面的內容和要素,從研究對象資源分布看,可以歸納出以下五類:教研組建設的方法研究、教研組建設的作用研究、教研組性質研究、教研組文化建設研究等。
2.國外研究
英國教育界普遍認為,影響教研組活動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是教研組長的素質和能力。因此他們制定了教研組組長的專業標準,規定了教研組長的職責和權利。該國家標準包括以下五個部分:教研組長的核心作用;教研組長的主要成績;專業知識和理解力;能力與品質;對學科的領導能力。美國自從20世紀60年代起,就提倡“以能力為基礎的師范教育”運動,開展以學校為基地、依靠學校自身師資實力的培訓話動,以此來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80年代,教師專業發展問題受到了學者們進一步的關注,他們倡導研究者與教師和學校共同努力,引導教師們將習得的新行為運用于教學實踐。在這種背景之下,教師之間逐漸形成了以小組開展同伴指導的方式,來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巴橹笇А保≒eer Coaching)的概念在當時被第一次提了出來。美國學者喬伊斯和肖沃斯(Joyce&Showers)通過對中小學教師進行教師專業發展的師資培訓發現,讓學習教學和課程的教師組成小型同伴指導小組( peer coaching team)。國外研究可以歸納出以下理論根據與學術思想:學習共同體學校思想;系統生態學理論;終身學習與學習型社會理論;“同伴指導”(Peer Coaching)。
三、共同體與研討課
日本學習院大學文學部教授佐藤學在《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一書中提到:以校內教研活動為中心建立教師間的“合作性同事”的關系(通過教學研討、教師間互相學習、共同成長的關系)是學校改革的中心課題,全校教師(一個不少地)每年至少上一次公開課并聽取同事們評議。
當前,新的課堂教學形式與傳統的課堂教學存在明顯的差異,組織學生學習、提高教學質量是課堂教學形式首要解決的問題。通過學科教研共同體間的相互交流,確立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教學質量顯得尤為重要。
四、共同體視覺下開展小學教師數學學科研討課活動的行動研究——廣州白云區金沙小學為例
1.廣州白云區金沙小學背景
近年來,我校已由一間小學校發展成為一校四區的教育微集團,校區分散常常限制數學教師面對面的溝通,使用傳統的教研手段顯然不夠。我校對學科研討課這樣一種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非常重視,筆者作為學校數學學科教研組長,在這一次行動研究中占盡天時、地利、人和之利。
2.廣州白云區金沙小學行動研究個案
(1)物質與制度支持
我校有健全的數學學科教研制度,明確規定了學科教研的要求。不僅在時間、地點上保障了學科教研活動的順利開展,還為學科教研共同體的成長提供了物質保障,如購買教師教輔用書、數學報紙、雜志、教具等。
(2)建立教研平臺,建設學科教研共同體
不再是由教研組長單一地組織教研活動,而是通過多平臺開展。如建立數學備課組,開展集體備課活動;通過師徒結對,發揮有經驗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借助QQ群、微信群等線上溝通軟件交流;線上線下結合,教師能擺脫時空的限制,自由地進行資源共享,提高教研的效率。
(3)共同體進課堂,以課促研
課堂是教師的戰場,在常態教學中出現教學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對《教師教學用書》的學習、研讀和使用環節上關注不夠、研讀不深、把握不準、使用不當。為引領教師通過認真研讀《教師教學用書》,切實把握教學要求,主動改進教學問題,努力提升教學質量,強化教師交流互助,體現學科教研共同體的特質,數學科組特將“規范課堂教學常規”與“研讀教材教參、把握教學內容”相結合開展學科研討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