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霞
摘 要:以中學化學實驗課程的教學工作為研究對象,重點對九年級的化學課程展開探析。通過對實踐情景、問題教學、知識拓展、家庭實驗這四種應用教學方案的分析,在案例中討論使用方法,為相關教學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化學;實驗教學;氧化反應
素質教育背景環境下,初中化學課程的實踐性與指導性被視為教學工作中的重點內容,得到崗位教師與相關學者的高度重視。對此,必須重點對初中階段化學實驗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分析,并在學生學習興趣開發與綜合能力培養上進行優化,以此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實現初中化學實驗教學課程升級的建設目標。
一、創設實驗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只有得到學生發自內心的認可,教學活動才能更好地展示學科優勢。在初中化學實驗課程中亦是如此,在實驗科目設計的過程中,教師需明確自身的教學輔導地位,并在課程設計時,盡可能地通過課前引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以此保證學生在實驗進行中的投入與專注,主動完成課程學習。
例如,在對“燃料燃燒與環境的影響”這章節課程內容進行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小型的實驗內容作為課程的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程開始之初,設計“不怕火的紙船”這一活動實驗,將折疊好的紙船展示給學生,然后向紙船中倒入少許的水,然后將紙船放置在酒精燈上進行燃燒。由此,使學生驚奇于實驗現象,并主動在腦海中探究原因。這時,教師就可對課題內容進行引導,并對燃燒的條件作出說明,使學生在主動思考中鞏固知識。
二、引入問題教學,培養探究能力
對于探究能力的培養,是提升學生科學性思維模式的重要條件,也是加深學生知識獲取與掌握深度的有效方法。在初中化學實驗課程中,課題本身帶有一定的探究性,在組織課程工作的過程中,教師需嘗試使用問題引導的方式,在實驗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引導,以此保證學生在不斷探究的過程中,能更好地形成科學的提問方式,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CO2與NaOH的反應實驗中,實驗中并沒有具體的現象產生,為了更好地說明實驗內容。教師可以用問題引導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所學知識,回答這一反應的整個過程與最終結果[1]。然后,讓學生用小組探究的方式,嘗試從氣體壓強、生成物分析等多種方法下完成實驗內容的探究。由此,教師需對實驗課程的提問內容進行設定,保證學生在問題解答中思維的連貫性,在教師的引導下,獨立完成答案的探究,并在此類訓練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化學實驗探究能力。
三、拓展知識空間,活化創新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與生俱來的財富,但在經歷生活與學習的過程中,這種創造性會被以往的經驗所替代。在新課程教育思想的指導下,需激發并活化學生的創新性思維,使其能夠在化學實驗課程中,更好地完成課程設計內容,并在找到實驗結論的基礎上,將實踐經驗總結能力與辯證創新思維融為一體,實現個人綜合能力的成長。
例如,在進行空氣中氧氣含量分析實驗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潮濕環境鐵氧化生銹的現象,對實驗進行創新設計,并將鐵絲放置在盛有半下水的試管中,然后對其進行密封,經過一段時間的靜置,觀察試管液面的變化條件,并分析其中的氧氣變化條件,由此使創新性思維得到鍛煉。
四、增加家庭實驗,開放學科視野
化學是一門典型的科學性學科,也是涵蓋多知識面的綜合性學科。尤其是在化學實驗中,經常會與實際生活中的現象與生產活動的聯系起來,并在科學思想的指導下,對生活中的具體現象形成指導。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找到這類知識拓展的應用方向與展現形式,并將其融入學科實驗教學中,以此拓展學生的視野范圍,更好地掌握并應用學科知識[2]。而在方法上,教師也可以在課外的實踐活動中,為學生設置具體的課題項目,并以家庭生活中的化學小實驗為方法,補充課堂學習內容,鞏固學生的課程知識掌握水平。
例如,在分析HCL與氧化鐵的反應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堂活動中,對實驗的內容進行設計,然后由學生回到家中進行自主實驗,并在拍照統計實驗結果的基礎上,從化學學科的角度,分析實驗產生的現象。在方法上學生可以自行準備玻璃容器,然后向其中放入稀鹽酸溶液,并將一個木塊放置在溶液中。緊接著,將事先準備好的鐵片放入溶液中,并觀察產生的現象。在獲得最終實驗成果后,可形成具體的說明報告,在后續的課程中進行分享,由此通過生活化化學實驗加深生活現象與化學學科的聯系。
綜上所述,化學作為科學學科,必須通過實驗內容對其中的原理與現象進行說明,以此保證學生對于課程知識的理解程度。而在開展實踐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必須從激發學生興趣入手,并在培養探究能力、活化創新思維、開發學科視野的角度上,通過教學方法的改良,實現學生的綜合成長,為實現教育方法的優化升級提供基礎條件,并發揮出化學實驗課程的應用優勢。
參考文獻:
[1]劉暢,馬麗,伍平凡.注重實驗教學細節和形式的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9(13):273-275.
[2]段玉霞.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19,5(4):256.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