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梅
摘 要:首先講述了小學數學創新教育,敘述了課堂教學概念和創新數學課堂設計的涵義,重點講述了創新數學課堂設計的涵義與重要意義,其能為社會培育優良性的創新性人才做好堅固的基石。其次,是對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育的現狀進行分析。雖然教育領域中開展了多種多樣的教學改革和創新,但是目前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方式依舊是以傳統教學方式為主。這部分內容重點論述了傳統數學課堂教育方式存在的不足和原因。最后,論述了實施小學數學創新課堂設計的解決辦法。這部分內容從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師素質水平等方面論述了實施辦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新教育;課堂設計
自新課改實施以來,小學教育工作者,都越來越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的教學方式經常在無意間變成了“快餐式”教學,學生推理能力的培養通常都被無視。為了改變“唯成績論”的教學現狀,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從自身做起,注重提升學生的推理能力,使其綜合能力水平有所提升。
一、運算過程中培養學生推理能力存在的問題
(一)未能充分發掘推理資源,錯失有利時機
小學教師在對教材進行了深度研究的基礎上不難發現,數學知識學習過程中處處存在推理,但并不是一切推理都是顯而易見的,教材中直接呈現出來的推理大多存在于例題或習題中,教師很容易把握,但也有不少潛藏在數學知識背后的推理。對于教材中可見的推理,教師要及時利用,而那些潛在的推理,則要善于挖掘,更加重視,因為這往往是培養學生推理能力的最佳素材。發掘出潛藏于數學知識深處的推理,本身就是數學思索的結果,對老師來說,是教學能力的體現,對學生而言,則是一種思想的引領與啟發。剛接觸數學的學生,每個人都是從簡單的自然數開始學習數學的,學習自然數當然少不了練習寫數,但是重復寫同一個數是一個機械、枯燥的過程,那么如何讓寫數變得富有趣味,還能鍛煉學生的推理能力呢?不妨把任務換個花樣,剛開始時用填空的方法,比如“‘1和‘0手拉手,組成□一起走”“數一數,我有□個手指頭”等,過段時間之后,不要求學生一定要寫哪個數,建議學生寫一些有規律的數,例如“1,3,5,7,…”“1,2,3,5,…”等。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教師也可以在應用題訓練過程中培養其推理能力,從引導學生審題,找出題目中的隱含的數量關系,將數學語言轉化成數學符號進行運算,到調節運算的數據及順序,利用簡便方法進行計算等一系列解題環節,每個環節都是鍛煉學生進行推理的大好時機。最后,通過驗算還可以培養小學生的逆向推理能力,因為驗算的過程就是一個逆向推理的計算過程。
(二)運算教學中忽視合情推理能力的培養
新課改之前,我國數學學科發展受傳統數學理論的影響較大,尤其是小學數學教材,長期以來都是以直線式的形式編排,考慮到6~12歲兒童的年齡特征和理解水平,課堂上教給學生的通常是生硬的抽象結論,而且都是以完成形式出現,課堂環節很少設計探索性的數學活動,學生難以體驗發現和猜想的喜悅。很多教師進行運算教學時大多采用形式化的演繹推理,而極少運用合情推理。究其原因,相當部分教師認為運用合情推理進行教學探索是徒勞無益的,為什么這樣說呢?首先,學生盲目地摸索容易造成“先入為主”的首因效應,給后期糾正錯誤的認知加大難度;其次,不論學生摸索的結果如何,最終仍要遵從數學的規定。這樣一來,數學的抽象與嚴謹就變成一把雙刃劍,砍去了嚴肅而活潑的數學思想,學生的探索精神也慘遭扼殺。在運算教學中融入“合情推理”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必須設置學生參與推理的環節,將學生置于活動之中,實實在在地體會合情推理,除此之外,在運算教學過程中還要做到:第一,合理改變數學知識的呈現方式,減少學生被動地接受“……是什么?”“……應當如何做?”等結論的次數,給學生創造數學知識探索、參與推理活動的機會;第二,教師必須對教科書有全面、精準、熟悉的把握,有對教材進行整合改編的能力,使得學生能運用推理進行運算,最大限度地給予學生參與合情推理數學活動的時間。
(三)未能分析教材和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
小學階段數學教材內容的編寫是有層次、有梯度的,隨著年級的升高,教學內容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復雜,知識系統也越來越完善。數學運算知識也是如此,從簡單的自然數到數的運算,再到貼近生活實際的應用題,由簡到難逐步升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等因素決定了小學生能力的發展也是有層次、有階段的,運算能力和推理能力都是數學能力,運算能力是小學階段數學能力的第一個層次,推理能力在第二個層次,小學生只有熟練地掌握了簡易、單一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復雜、多樣的綜合能力。傳統的“教書匠”已成昨日,課堂上讀課本的時光也已不再,學生接收知識信息的速度很快,對于教師來說,向學生傳授知識并不難,難的是如何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層次性逐步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缺乏“匠心”精神,忽視教材的層次性,對學生的層次性把握不到位,有時為了趕進度,不得不舍棄某些基礎的、簡單的知識點,甚至不惜放棄能力發展較差的學生。顯然,這樣做短期能得到較好的結果,長遠來看,既不利于學生能力的發展,又不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二、運算過程中培養小學生推理能力的影響因素
(一)教學環境因素
學校是學生各方面能力成長的主要場所,學校的教育行政、教學設備、教育目標、師資質量等對學生能力發展的影響不容忽視。這對教師合理安排教學環節的要求很高,快節奏的教學環節的設計,使得學生疲于接收和消化知識,然而,學生能力提升的時間和空間卻大大地被削弱了,尤其是邏輯推理能力,學生有繼續思考的興致,卻由于時間限制不得不暫時停止,一旦思路被打斷就很難再繼續。
(二)學生因素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大約在6歲到12歲,穩定性和可變性是這個階段學生的思維特點存在的最顯著、最普遍的特征,換句話來講,小學階段的兒童每一階段的心理變化過程總體來講是穩定的,但由于外部刺激對兒童所起作用不同,使得速度有所差別,但從整個過程來講,兒童的思維發展是前進的。李丹、高敏在其論文研究中得出,10~11歲是小學階段推理能力高速發展的關鍵期,學生在這一時期已經能進行較為復雜的運算,在此基礎上加強推理意識,其推理能力能會到大幅度提升。但是小學階段兒童的年齡特征和思維特點決定了他們的推理能力只可能是初級的,教師要依據不同階段兒童的年齡特征和思維發展的規律,因材施教,使不同層次學生的推理能力得到不同水平的發展。
(三)教師因素
教師的知識結構、教學方式和教學能力是影響學生推理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
教師本身雖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但教師的教學范圍有時會長期固定在某個階段,這使得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固化,低年級的教師不會過多地考慮學生的長期發展,只注重學生特定階段的知識掌握情況,忽視對學生整體思維和能力的培養。學生獲得能力與學得知識不同,教師的教授方式也就有所區別。教師要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單一、僵硬的教學方式,不斷鞭策自己學習業務,緊跟時代發展,改變陳舊觀念,在吸收和借鑒先進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創造出有利于發揮學生主體性的獨特的教學方式,時刻挖掘自身的教學潛力,進而提升學生推理能力的發展空間。
三、運算過程中培養小學生推理能力的具體策略
(一)激發興趣,強化推理意愿
“如何讓推理變得有趣?”是教師在運算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推理能力時值得重視、值得思考的問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時間有50分鐘,但據筆者在小學實習期間與各科老師交流和觀察發現,實際教學中真正用來教授學生的時間還不足一半,大部分原因就在于小學生的注意力保持時間較短,這是這個階段學生的顯著特點。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一堂課的開始就得下足功夫,抓住小學生平時感興趣的知識點作為一節課的開始,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
(二)演繹推理和合情推理均衡發展
每種推理形式都不是單獨存在的,也不可能單獨地發展學生某種推理能力,就好像人要均衡地補充各種營養,才能促進營養更好吸收,推理能力的提升也是一樣,學生掌握兩種推理的趨勢和水平是相近的,不論發展速度或快或慢,它倆的水平始終圍繞某一點保持平衡,將兩種推理形式有機結合,學生才算是真正掌握了推理能力。所以,教師在進行運算教學時,要同時加強兩種推理能力的培養,不能偏廢其中之一。
(三)聯系生活實際,擴大推理空間
聯系生活中小學生經常接觸的、有關數的運算的事物或活動進行教學,使培養小學生推理能力的范圍不拘泥于課堂,擴大了提升推理能力的空間,不僅可以創造性地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對人們生活的重要價值和作用。例如,教師在講解小數加減法之前,安排學生利用周末時間陪父母購物,然后將購物小票帶到課堂,老師選擇其中一張在課堂上展示。
(四)有意識地尋找培養學生推理能力的素材
事實證明,形成一定的能力必須依賴具體的學習素材,尤其是對小學生而言。小學生還沒有形成系統的抽象思維,借助具體的素材和知識點更容易形成能力。教材是培養推理能力最經典、最便捷的資源,挖掘關于推理的素材,首先可從教材開始。教材中很多看似與推理無關的例題,其實是最好的推理素材。例如在解密“圓周率”時,為了節省課堂時間,大多數教師都會以講故事的形式,直接告訴學生關于圓周率的由來,學生只需要接受并記住這個知識點就行,但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推理素材。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紙上畫三個大小不同的圓,然后分別量圓的直徑和周長,把數據記錄在表格上,觀察數據的規律。學生很快就會發現,圓的周長是它的直徑的3倍多一點,這就是推理的結果。為了驗證其的準確性,學生又多畫了幾個圓,仍得出一樣的結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體驗到了推理的樂趣,還感受到了發現數學奧秘的愉悅感。
打好推理基礎的關鍵期就在小學階段,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充分了解、利用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能力發展特點,從培養學生的初級推理能力開始,將推理能力的提升貫穿運算教學始終。這一個道阻且長的過程,教師要明確現階段在運算過程中培養推理能力的問題,注意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指導學生選擇正確的推理方法,讓學生養成運算過程中進行推理的習慣,從而使推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本文以理論為指導,輔以大量教學案例,從教學環境、教師和學生等多個角度對目前我國小學生推理能力培養進行分析,提出在數學運算中培養小學生的推理能力的策略,具有一定的創新。由于筆者理論研究水平尚顯不足,一線的教學經驗有所欠缺,本文某些觀點還有些許不成熟,今后將以此為動力,積極汲取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理論,在實際教學中檢驗上述策略的有效性,把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提高小學生的推理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培芳.從能力走向素養:小學數學推理能力培養的意義、問題及對策[J].福建教育,2016(14).
[2]朱希萍.例談小學數學教學中推理能力的培養[J].小學數學教師,2014(6).
[3]胡春穎.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推理能力的培養策略[J].才智,2016(5).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