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課在線學習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既可以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也可以為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提供有效資源。
關鍵詞:微課;化學教學;高中
微課在教學中的運用,是時下流行并熱潮起來的一種教學輔助手段。隨著手持移動數碼產品和無線網絡的普及,微課在線學習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可以讓學生不受時空限制自由學習,為學生搭建了探究性學習的平臺,提供了一種便捷的學習途徑。同時促進了翻轉課堂的順利實施,極大程度地提高了課堂效率,實現了課堂的高效性。但是目前將微課運用于教學并未完全普及。由于選題以及制作的難度,導致微課處于參賽或觀摩教學中,對于平常的教學,偶爾用微課。基于此,筆者在嘗試制作微課及運用的過程中,談點自己的看法。
一、 微課在特殊的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化學實驗是化學理論最好的佐證,也是化學理論的一種再現。在課堂上進行化學實驗不僅是學生認識化學的一種方式,更是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在高中實驗教學中,或教師演示,或學生分組實驗。教師演示實驗時,為了讓學生比較清楚地觀察到實驗現象,往往通過在講臺上抬高實驗裝置的位置,或者走到學生中間展示實驗結果,部分實驗也能在學生中間邊走邊操作。然而由于實驗儀器有大有小,抬高位置或展示實驗結果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從而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同時對于有毒、有污染、演示實驗觀察不明顯以及實驗設備無法滿足的實驗,更是一籌莫展。
筆者考慮到如果將這些實驗內容制作成微課進行教學,將會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于是筆者在這些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如在高中《化學》必修一的第三章中,鈉與水反應的實驗,實驗時取用的鈉粒不易過大,將其投入到水中,由于反應過快。課堂中學生還沒有來得及觀察,實驗就結束了。將類似這樣的實驗制成微課,學生在學習時可以反復播放,老師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浮、游、熔、響、紅、失”,然后再引導學生分析出現這一系列現象的原因。在這一教學活動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還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現象推測生成物,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又以高中《化學》必修一的第一章“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為例。此實驗雖然學生可以分組操作,由于容量瓶這種儀器學生初次接觸,容量瓶的構造及使用方法都不明確,倘若設計成演示實驗,容量瓶頸部標線位置、稱量時托盤天平的刻度尺學生無法看清,定容時視線與凹液面相切,學生更是無法看清。通過制成微課,將鏡頭可以對準刻度線或標線,放大成像倍數。學生便可以清楚地觀察并能準確讀數。通過微課的學習,再進行分組實驗體驗活動過程,就可以輕松自如的進行操作。
實踐證明,借助實驗類微課,一方面可以讓每個學生全方位觀察實驗操作過程、實驗現象及實驗結果,同時節省了教師因演示操作所耗費的課堂時間,另一方面還可以在無形中回避了因實驗操作可能存在的潛在危險或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讓學生通過觀看微課視頻,不僅能學到知識,還保護了環境,關注了學生的身體健康。倡導綠色化學,增強了學生環保意識,培養了學生的綠色環保健康良好習慣。通過網絡視頻可以極大程度的豐富學生的知識,解決了不具備實驗條件的實驗。
二、 微課在重難點知識教學的應用
教學重點是教師應重點講解,學生應重點理解的內容,教學難點是教師花大力氣講解而學生未必能能夠全部理解的內容。當然教學重難點必定是教師備課時投入精力最大的一部分內容,再加之筆者處于地廣人稀的偏遠山區,所帶的學生視野不夠開闊,各方面能力都是參差不齊,因此很多時候教師費盡心思突破難點,結果都不盡如人意。筆者考慮到將高中每本教材中的重難點,根據自己的理解有針對性制成不同類型的微課,以任務驅動的方式讓學生學習。如高中《化學》選修四,概念抽象,理論性強,學生學習起來困難。筆者把“溶液中離子濃度大小比較”“電荷守恒、物料守恒、質子守恒三大守恒的運用”“守恒法運用于化學計算”等,制作成化學學科系列微課程。上傳到學生群,根據個體差異,部分學生可以反復學習。學生基礎不同,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知識的能力有強有弱,沒能聽明白的地方也有差異。通過微課輔助學習,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這些難點知識。
三、 微課在綜合性較強訓練題教學的應用
用微課輔助高三復習備考進行專題訓練。如“工藝流程題”包含多種程序,需要一定的綜合能力,也是近幾年高考的熱點考題。其特點是閱讀量大,信息新穎,綜合性強。解題時往往不知從何處突破,導致得分率極低。根據試題類型,分別以制備某種產品為生產目的以及混合物的分離、提純制作系列微課,讓學生通過學習微課來突破瓶頸。再如“有機物同分異構體的書寫”,同樣是學生的短板,很多學生寫有機物同分異構體時思路比較混亂,很難快速又準確地寫出有機物可能存在的多種同分異構體,教師可以通過微課舉例分析,從簡到繁,按照一定規律有序羅列,在不斷地深化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邏輯思維的縝密性與科學性,而且幫助學生突破了難點,把握了解題要領。
將微課運用于高中化學教學實踐中,不僅解決了高中化學教學存在的實際困難,諸如實驗型微課、巧妙化解教學重難點以及運用于高三的專題復習等,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構建不同知識的系統化學習起到很大幫助。同時,對教師專業素養提升也有很大促進。最終達到高效課堂和教學相長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昆,王鳳洲,王瑤瑤,陳昱江,楊茂.淺談優化多媒體教學在病理學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19):95-96.
[2]李穎.教育的人性追尋[D].東北師范大學,2006.
[3]劉貴坤,楊爽,董麗紅.混合學習視角下的微課程設計研究[J].現代信息科技,2018(11):102-104.
作者簡介:
向美蓉,陜西省安康市,陜西省鎮坪縣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