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欣輝
摘 要:誠實守信是我國的優秀傳統美德,是學生應具備的基本道德品質之一。道德與法治是初中階段的基礎學科,在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與法治意識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誠實守信優良品德的重要陣地。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要將誠實守信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加大對初中生誠信教育的力度。從聯系生活實際、深挖教材內容和創新教學方法三方面出發,分析和探究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誠實守信品質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誠實守信;培養策略
隨著社會的發展,誠實守信的缺失問題越來越嚴重,這對正處于道德認知、形成與發展的關鍵時期的中學生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也不利于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育人功能,優化課堂教學的過程,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誠實守信教育,切實培養學生的誠實守信的品質。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展開一番具體的研究與論述。
一、聯系生活實際,加深學生對誠實守信的理解
對于誠實守信相關的概念、基礎知識內容,學生很難在字面的意思中產生深刻的理解和認同感,而知識是來源于生活的,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很容易讓學生對誠實守信產生認可和接納,從而達到理想的教育目的。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緊密聯系和貼合生活實際,將一些生活元素融入課堂教學過程之中,包括生活中的小事例等,在課堂中還原或者創設出真實的生活場景,以此來更好地詮釋誠實守信,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態度體驗,加深學生對誠實守信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誠信是金》這部分知識時,筆者為學生列舉了生活中的實例。在一家小酒坊,他們所釀的酒濃香而醇厚,顧客一般都是回頭客,所以每天生意都非常火爆。隨著小酒坊生意的火爆,酒坊為了量產賺取更多的利益,將純凈水摻入了酒中,這樣原本一壇的酒就可以賣出三壇酒的價格。但是酒的口感發生了巨大變化,顧客買后都反饋酒的口感大不如從前。從此以后,顧客們都不再來此買酒,這家小酒坊的生意也越來越慘淡,最終只好關門。通過這個生活中的故事,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認同誠實守信的含義,并且懂得了誠實守信是個體、企業所必備的道德品質,深化了學生的誠實守信的意識。
二、深挖教材內容,創造性地利用教材教育資源
教材是小學教師展開教學的基礎和前提,是教學活動的主要來源和輔助工具。初中道德與法治作為德育的重要陣地,其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深入透徹地理解教材中的具體內容,然后在理解的基礎上深挖教材中所蘊含的誠實守信相關因素,并充分結合學生的生活和時代特點來創造性地利用教材資源,保持誠信教育的系統性、持續性與時代性,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領悟誠實守信的真諦,增強學生的誠信意識,做到自覺傳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美德。
例如,在教授《做誠信的人》這部分知識時,為了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筆者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然后再根據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如,有些學生上課經常瞌睡,當教師提醒該學生時,該學生總說沒睡;在教師檢查作業時,發現兩位學生的作業內容和結果流程都相同,教師詢問時,抄襲的學生總說沒有。雖然教師在聽了該學生的話后,沒有進一步對其進行處罰,但是這些學生的誠實守信的品質卻缺失了,更為嚴重的是,一旦這位學生養成了說謊的習慣,那么他會慢慢失去朋友,甚至因為不誠信的行為觸犯法律。學生通過這樣深入的學習,能夠更好地領悟誠實守信的真諦,增強了誠信意識。
三、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誠實守信優良品質
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的助推器,只有創新教學方法,才能夠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摒棄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運用案例教學法、體驗活動式教學法等多種創新型的教學方法來對學生開展誠實守信的道德教育,切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誠實守信的內涵和相關知識,才能夠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誠實守信的意識,提升學生的誠實守信的優良品質。例如,為了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優良品質,教師通過創設一些體驗式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來領悟誠信道德的真諦,從而完善自身的道德價值體系。這樣,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培養了學生誠實守信的優良品質。
總而言之,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所在,所以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誠實守信品質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們必須要認識到自身所承擔的責任與使命,并認真思考、仔細研究,以誠實守信教育為立足點,通過聯系生活實際、深挖教材內容和創新教學方法等途徑來優化課堂教學,切實加深學生對誠實守信的理解,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意識和優良品質。
參考文獻:
[1]楊羽.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誠信教育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8.
[2]辜玲紅,劉石成.“一例到底”教學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應用:以“誠實守信”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9).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