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薇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不僅僅要教授給學生基礎的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其作為培養小學生思維方式和邏輯能力的主要學科陣地,要肩負起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重任,首先就在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關系到學生的數學學習和生活實踐,對其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立足于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并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對策。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程體系;數學核心素養
隨著近年來國家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小學數學教育在新政策和新課標的指引下不斷進行改革,并且在小學數學課程體系中對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越來越受到重視[1]。小學教育時期主要是為學生的未來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這里所說的基礎就應該包括知識基礎和思維基礎。數學學科是培養小學生思維方式、思考方式、邏輯思維等的重要學科陣地,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建立起自身的數學核心素養,并且學會將其更廣泛地運用在數學學習、課外學習和生活實踐。
一、小學數學教學課程體系中的數學核心素養內涵
小學數學核心素養是相對于數學基本知識來說的,是學生在接受教師數學教學過程中逐步培養起來對數學的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理論性綜合技能。結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數學教學體系及其相關要求,小學數學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應該包括:空間觀念、運算能力、應用意識、邏輯推理等方面[2]。這些數學核心素養的實際內涵蘊含在了數學教學課程內容設計中,在學習中主要提高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1)空間觀念核心素養,在北師大版數學課本設計中,一年級上冊就有“位置與順序”這一單元,可見這一素養是十分基礎的,能夠培養學生的方位感,幫助學習后面的其他知識。(2)運算能力核心素養,所謂數學,簡單地說就是“數字的學問”,因此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必須要有較好的運算能力,準確地理解和運用各類數學公式。(3)應用意識核心素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大重點就是“解決問題”題型的教學和檢測,學生需要能夠運用數學理論知識和邏輯能力分析和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4)邏輯推理核心素養,這主要是指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了前面所提到的相關知識和應用之后,能夠舉一反三地獨立完成數學練習。
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對策
(一)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能力,建立新型的教學思維
隨著新課標的不斷改革和新要求的提出,數學教學對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教師也需要跟進時代的步伐不斷擴大自己的專業知識儲備,同時不斷刷新自己的教學思維[3]。以北師大版小學四年級數學為例,在講到“生活中的負數”時,教師就需要實際了解生活中負數的相關運用,用專業知識將其轉換后帶入課堂,并且轉換傳統的教學思維,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充分參與課堂教學過程。不可否認,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教學思維切實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更對數學核心素養有著重要影響。
(二)教學中突出思維方式和邏輯方法,培養學生的自我創造性
數學核心素養主要是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培養起來的相關思維方式和邏輯方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必須自覺地突出相關知識點里面的思維方式和邏輯方法[4]。如教師在講到相關數學公式時,應該在課堂上帶領學生一起感受整個推導過程,這一方面能夠使學生對知識點印象更加深刻,同時又能夠將這個數學公式中的思維方式和邏輯方面更加形象化地展現出來,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其中的核心素養。學生在這種突出思維和邏輯教學方式下,也能培養其對數學理論探究的興趣,激發其在數學學習和應用上的創造性。
(三)成立課外師生交流小組,鼓勵師生共同探究
增進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是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另一重要方法,成立課外師生交流互助小組是具有實踐性的一個方式。這充分利用了學生的課外時間,在交流小組和教師間更加直接地溝通和問答,增加了他們在數學學科方面的學習時間。在學生和教師交流數學的過程中,教師能夠更細致地表達出自己的數學思維和邏輯方法,學生能夠更深切地體會到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作用,并且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三、結束語
正如福建師范大學教授余文森所言:“任何學科都不是僅僅為了獲得學科的若干知識、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時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生成和提升。”在小學數學教學課程體系中,一線教師不能僅僅將“主干知識”擺在核心位置,更要結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三個方面、六大指標、十八個基本點,在數學教學中貫徹并體現數學核心素養,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未來成才。
參考文獻:
[1]劉曉萍,陳六一.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構成要素分析[J].課程教學研究,2016(4):42-45,48.
[2]李星云.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教師課程體系建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36(11):45-48.
[3]文世全.小學數學如何在簡約教學中體現數學核心素養[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6(6):122-123.
[4]鄭建明.小學數學教學課程體系中數學核心素養的體現[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17(6):125.
編輯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