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新東
摘 要:教師可按照教學目標的需要,從“讀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四方面要求,指導學生走進課文的字里行間,體會課文文字背后的內涵和作者所表達的情境,只有理解課文內容和感受作者的情感,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情境式;閱讀教學;有效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體驗、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感受,不應以教師片面的個人思維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不能以全班集體朗讀來代替學生的個性閱讀。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許多教師雖然講解的時間多,花費的心血大,但收效甚微。筆者依據多年的教學經驗認為:教師可按照教學目標的需要,從“讀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四方面要求,指導學生走進課文的字里行間,體會課文文字背后的內涵和作者所創設的情境,只有理解課文內容和感受作者的情感,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一、情境問題的有效設計
問題的設計有沒有符合課文的情境,有沒有緊扣文本重難點,能不能幫助學生體驗感悟是衡量問題有效性的前提條件。緊扣文本主題,發人深思的教學問題能幫助學生點燃思維的火花,引起思想的共鳴,從而調動學生參與探索文本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問題的設計具有啟發性,又能立足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能使學生積極閱讀課文,深入思考。簡而言之,這種問題就是學生沒有經過閱讀就答不出來,但通過深入閱讀、整體感知、討論思考之后大部分學生都能回答出來的。這種讓學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礎上通過“想一想”“跳一跳”“摘果子”的問題設計,一方面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幫助學生養成研讀文本的習慣,從而提高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掌握作者寫作手法及表達方法。
如在教學《黃河是怎樣變化的》這一略讀課文時,千萬不能以教學講讀課文的方法逐句逐段去分析講解,而應緊緊圍繞“原來的黃河是什么樣子的?現在黃河發生了哪些變化?形成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這三個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課文、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即可。再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說明方法,使其很自然地對整篇課文作了整合思考,清楚地了解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二、情境朗讀的有效指導
新課標指出:“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朗讀指導,要引導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由此可見,一個有經驗的教師無論是在文本解讀,還是在情感體驗中都能重視學生的朗讀訓練指導,能將朗讀訓練貫穿始終。俗話說“以讀促理解,以讀促感悟。”學生只有通過朗讀才能感知課文的內容,體會文本的意境,感悟作者的心靈世界,也只有通過朗讀才能發現作者寫作時謀篇布局、潛詞用句、語法修辭等規律特性。因此,在朗讀指導時,教師應緊抓文本中的關鍵詞句和重點段落,引導學生帶著情感走進文本,細讀揣摩,“讀”出作者表達的意境,“品”出文字背后的畫面。
如教學《亡羊補牢》一課,在體會養羊人及街坊不同心態時,可精心設計這樣的情境加以角色引讀訓練:
街坊(著急地)地勸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養羊人(無所謂地)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呢?”
街坊(擔心地)地勸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養羊人(無動于衷地)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呢?”
……
這樣的設計既體現了朗讀指導的層次性和有效性,也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到養羊人及街坊內心感受。
三、情境練筆的有效設置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寫作。”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往往只注重引導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理解,忽視對作者寫作方法的遷移運用。這種“重讀忽寫”的教學觀念嚴重制約著學生的寫作水平。筆者認為:讀是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吸收,寫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表達。只有理解性地吸收,才能創造性地表達。現在的課堂缺的不是學生對文本的感悟理解,而是對文字的學以致用。
因此,教學中教師應把語言文字的運用和課文內容的理解有機地結合起來,適時抓住課文“留白”處,相機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展開合理、豐富的想象,用“模仿遷移、改編故事、補充情節、抒發感想”的形式創造學生練筆的情境,從而真正提高學生“活用文字”的寫作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情境練筆并不是流于形式、簡單膚淺的練筆,練筆的內容要有針對性、有效性,既要結合文本,又要拓展遷移。
如:在學習完《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后,學生如臨其境,明白了亂砍濫伐樹木,破壞環境的危害。此時,引導學生適時進行小練筆,如:“小村莊的幸存者今后會怎么做?許多年之后的村莊又會變成什么樣子?”這樣的練筆形式有助于學生在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升華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真正落實讀中學寫,以寫促悟的學習效果。而不是設計“你想對小村莊的村民說些什么?”或“讀完課文,你有什么體會?”這些類似思想教育,流于形式的小練筆來代替有效的讀寫結合。
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所有語文教師追求的永恒目標,教師只有基于熟知語文課程標準的基礎,準確把握教學內容,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精準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讀、悟、寫等學習方式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葉月新.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J].新教育,2018(10).
[2]趙飛.農村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有效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19(1).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