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啟慧
摘 要: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其最終目的是把孩子們培養成擁有健康人格,能實現自我價值的人。在小學生的眼里,老師是除了父母,陪伴他們時間最長的人,也是他們最為親近的人。孩子對于老師的依賴不亞于父母。班主任要把每一名學生都看成真正的人,尊重其人格,知道其需要,引導其發展,充分發掘孩子身上的種種潛能,培養他們的種種良好習慣,使他們養成快樂向上的健康心理,為孩子們的幸福人生奠基。培養學生一個好習慣,也許就可以讓學生受益終身,這正是老師能給學生的最好的禮物。
關鍵詞:習慣養成教育;健康人格;小學生
一、小學生常見的不良習慣
筆者總結了小學生一些常見的不良習慣,如下:
1.貪玩厭學:孩子看起來倒是挺聰明,有些題目一講就會,但一做就錯。
2.粗心大意:孩子做什么事情都大手大腳,不夠精細化,總是會忘記這個忘記那個。
3.偏科嚴重:只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科目。
4.缺少計劃:沒有學習計劃,也沒有學習目標,為學習而學習。
5.眼高手低:盲目自信,簡單的問題不想去做。
6.注意力不集中:上課愛走神,做事不專注。
7.情緒波動:一點小的外因就會造成長時間的情緒波動。
8.基礎薄弱:學習上的自信心和上進心不足,不能長時間堅持學習。
9.不會思考:學習不動腦筋,學習的過程也不會思考。
二、不良習慣的成因分析與思考
1.學生自身的原因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學生由于先天因素和環境因素會形成不一樣的性格特征,如果學生性格比較偏激,行為習慣也會相對較差,他們中大部分人缺少起碼的文明素養,無團隊精神,自制力差,經不住挫折,行為散漫、不守規矩、隨心所欲更不懂得如何利用身邊的小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2.學校教育的原因
由于各種原因,造成部分老師最注重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考試分數,不重視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不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情緒波動。學生行為習慣的好壞往往是學校評價中忽視的重要部分。這些都是不良習慣的重要誘因,許多學生在這樣的評價體系下,性格變得越來越孤僻,越來越偏激,隨著年級的升高會逐漸暴露出來。
3.家庭教育的原因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出生到上幼兒園,他(她)們都在模仿家長的一言一行,所以家庭教育的好壞直接關系一個人的一生。如果家庭中有了以下幾點,就會使孩子產生不良習慣,身心健康也會受到影響。
(1)家庭成員的習慣不好,素質不高
一些家長本身就無視習慣的養成,不僅對自身的行為習慣沒有要求,對孩子的行為習慣也沒有要求,甚至阻礙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家庭教育》中有這樣一段話:父母要給孩子“做樣子”作者朱慶瀾形象地說道:“氣象就是樣子,家里是個什么樣子,小孩一定變成什么樣子,家庭氣象,好比立個木頭,小孩好比木頭影子。木頭是直的,影一定直;木是彎的,影一定彎曲,一點不會差的”。因此,要想把家庭教育搞好,首要出發點在于治好家,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在家庭教育中,“唱白臉”和“唱黑臉”兩種教育方式是必不可少的,這是父母引導子女樹立正確人生觀的關鍵,一味地鼓勵或批評都不利于孩子正確地認識事物、明白各種道理。但在更多時候,家庭教育則更重要地體現在環境和家庭生活方式對家庭成員的影響上特別是孩子。
(2)家境不好,條件有限
處于這樣家庭中的孩子沒有獨立的學習空間,或是在家里學習時大人們不會注意到孩子,孩子在學習的時候總會受到干擾。長期處于這樣的學習環境中,慢慢地,容易分神、思想不集中、學習上不上心等一系列的習慣就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
(3)家庭成員之間關系處理不當、氣氛不融洽或因生計,父母顧不上孩子
比較突出的是留守兒童家庭和單親、離異家庭。這些孩子由于缺少關愛而自卑,往往造成性格和習慣上這樣那樣的問題。留守兒童是現在許多中國家庭的普遍現象,特別是在農村,父母為了多賺一些錢而四處奔波,常年在外,把子女留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由于隔代愛,對孩子的教育,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不能給予正確的引導,父母有沒在孩子身邊,與子女之間因為缺少溝通,難免就有隔閡,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嚴重和學校教育銜接不上,長此以往,這些學生性格自卑怯懦或者是桀驁不馴,在行為習慣上也有所偏差。
有些家庭,父母關系緊張,孩子在這樣缺乏愛的環境中成長,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慢慢地孩子表現出撒謊、不聽從教導的不良行為習慣。
4.社會方面的原因
(1)現在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方式多種多樣,電視、網絡、手機等方面所傳遞的一些負面信息,往往讓學生價值觀扭曲,學生完全沉迷虛幻的世界,缺乏責任感。
(2)來自同學、同伴的不良誘惑。同學和朋友是人生成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身邊有一個或幾個“壞”朋友,將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幸福生活,甚至嚴重危害學生的身心健康。
三、小學生需要具備的幾個優秀習慣
一個優秀的人,一生會有很多好的習慣,但這幾個習慣是每個人所必須具備的。
1.舉止文明的習慣。舉止包括站立、行走、就座、手勢和表情等,是指一個人在活動中的姿態。文明的舉止是一種修養,更是一個人一生的財富。
2.誠實守信的習慣。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種道德品質和道德信念。誠實守信是每個小學生的道德責任,更是一種崇高的“人格力量”。
3.尊重他人的習慣。與受人尊重一樣,尊重他人也是我們需要具備的優良品質,要想贏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
4.守時惜時的習慣。從小養成守時惜時的良好習慣,懂得“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效率”。
5.懂得感恩的習慣?!皨寢層肋h愛你”、六旬老父捐腎救子、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等從這些感人的故事中,懂得愛,回報愛,學會感恩,學會熱愛生活。懂得感恩已成為時代的呼喚,只有懂得感恩,才會懂得付出,才會懂得回報。
6.勤儉節約的習慣。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目前,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培養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刻不容緩。
7.遵守秩序的習慣。規則和秩序是社會公共生活中的基本準則,是我們每個人必須遵守的,如果沒有遵守秩序的好習慣,任何集體活動都無法開展。
8.勤于動手、熱愛勞動的習慣。自己動手可以提高學生自理自立能力,要讓學生明白只有勞動才能創造美好生活。
9.鍛煉身體的習慣。鍛煉身體不但能讓身體結實健康,還能磨煉人的意志。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積極投入到學習中。
10.講究衛生的習慣。講究衛生是每一個人應有的生活習慣,它是一個人文明的表現,既體現了良好的個人面貌,又包含了對他人的尊重,在現代社會中,小學生養成講究清潔衛生的好習慣特別重要。
四、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優秀習慣
好的習慣會讓人受益終身,反之,一個壞習慣會犧牲一個人最寶貴的時光,甚至是人的一生。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必須從小抓起,從點滴做起,用潤物細無聲的耐心,于潛移默化中讓小學生建立起自己的良好習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葉圣陶先生曾說:“習慣是從實踐中培養出來的,知道一點做一點,知道幾點做幾點。積累起來,各方面都養成習慣,而且都是好習慣,就差不多了。”下面是我在培養小學生良好習慣方面的幾點認識。
1.言傳身教,規范約束
小學生的可塑性強,就像一張張白紙一樣,你在他身邊做了什么樣的示范,他就會留下什么樣的習慣,所以首先要求老師真正把“教書育人”“身正為范”落到實處,以自己的行為,站在育人的高度進行教育教學,所以教師在教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同時,還必須具備高尚的人格,這些體現在教師的一舉一動上,包括處世態度、為人風格、價值觀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甚至還有教師的言談舉止、儀容服飾等方面。教師不斷提高師德認識,成為學生的表率,達到真正的“言傳身教”“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其次,教師要以《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準繩,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皼]有規矩,不成方圓”利用制度來管理學生,讓學生從小習慣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學生都以《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要求自己,既可以用同學的行為規范自己又能影響別人,有利于班級的管理。
2.營造環境,活動育人
“孟母三遷”的故事膾炙人口,這一流傳至今的故事說明了環境對人的影響有多重要。因此,教師要努力營造良好的班風、學風,為學生安心學習創造舒適的環境。一個優秀的班集體,環境整潔,學生文明禮貌,即使個別學生有一些小毛病,在同學和老師的幫助下也會得到逐漸的改進。
從以點滴做起。教師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學校、班級活動的開展(如三操、升旗、班隊會、師生禮儀、搞衛生),以生活的儀式感讓學生感受文明的力量,傳播正能量,在小學生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要讓學生感受到榮譽感,建立責任心、使命感。平等對待每一名學生,把他們當成一個個的“小大人”來對待。只有充分地尊重與理解,才會激發出他們的積極性,只能讓他們知道老師很重視他們,才會激發出他們的上進心。
3.家校配合,形成合力
首先,教師在進行教育教學工作時,應當多和家長聯系和溝通,多聽取家長的意見,把家長的意見融入日常的教學管理中。認真觀察學生的日常表現,尋找每一位學生的“苗頭”,及時有效地向家長反映情況,并尋求家長的配合教育,讓孩子在白天、黑夜、平時和周末都能得到連貫性的教育。
另外,在管理班級時,多傾聽家長的建議,并將班級的德育目標、對每個孩子的期望等等通過短信、微信等告知家長,讓家長了解和理解學校的各項工作,使得家長能更全面地配合學校教育孩子。
其次,教師和家長聯系時,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多報喜、巧批評。多向家長反映孩子的進步,多表揚孩子的優點,對于一些確實存在缺點的孩子在和家長反映時應多注意語氣和方式,不要造成家長反感。
最后,家長也有正確的觀念,不能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任務。家長在辛苦工作的同時也應多抽時間陪陪孩子,理解并配合學校的教育工作。
家校合作的成效是非常可觀的,但如果只有一味地喊口號而不踐行,那必然會是空洞無力的。對此,我認為家校合作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途徑進行有效的開展。教育的重任從來都不只是學校的,更多的時候是來自家庭的,來自社會的,只有老師和家長相互配合,才能共筑良好的育人環境。同時,通過組織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如學雷鋒活動、衛生監督員活動、安全小衛士活動,以及親子活動,讓空洞的說教變成學生自覺的行動,變成比賽,讓學生收獲良好習慣,體驗情感交流。
4.反復要求,強化訓練
有人說,二十一天養成一個好習慣??梢娨粋€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師在開始階段做好督促檢查,反復強化訓練,努力培養學生的好習慣。同時,一個好習慣養成后,我們還要時時關注,定期鞏固,以防止壞習慣冒頭。
教育從來都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迸囵B學生一個好習慣,也許就可以讓學生受益終身,這正是老師能給學生的最好的禮物。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