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亮
摘 要: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出現了許多的變化,尤其是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所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求教師不斷地根據學生的實情與教學情況來調整自己的教學過程,以適應學生的健康發展需要。基于此,主要以蘇教版初中數學教學為例,探討新課標下其教學模式的優化創新策略。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數學;教學模式;教學改革
為了推進新課改的深化發展,學科課堂教學的教學方法必須要合理優化。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對自身的教學模式進行優化與創新,以更好地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實現學生的合理學習、高效學習。
一、當前初中數學教學的發展現狀
數學是一門尤其重視邏輯思維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的學科,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高效地理解數學概念,解析數學問題,學會運用所學公式及原理對問題進行合理的分析,進而得出結論。而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若是自主學習能力越強,則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吸收就越快,同時也為數學知識的運用打下基礎。
只是從當前的初中數學教育現狀來看,由于一些教師沒能及時更新自己的數學教育觀念,或是由于教師個人的能力限制,使得初中數學課堂改革雖然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還是沒能獲得原本期望的效果。若是長期發展下去,依舊會淪落為低效化的教學狀態。初中數學教師必須要認識到傳統教學思維定式的束縛會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造成影響,也要認識到其在一定程度上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被動地接受數學知識,在限制學生學習效果的同時,還會降低教學質量。
因此,在新課程標準之下,初中數學教師必須要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作出創新與改革,構建有效的初中數學新型教學模式。
二、新課標下初中數學教學模式的優化與創新策略
1.將合作探究模式融入初中數學課堂中
新課改與課標都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這也是改進當下初中數學教學模式的重要途徑。在初中數學課堂實施合作探究法,旨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等,以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展。而為了保證這一合作探究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重視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問題,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性地展開有效的教學。
例如,教師在蘇教版初中數學“圖形的運動”這一章節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同時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性格、能力以及優勢,盡量安排存在明顯差異的學生為一個小組,使其綜合能力處于平衡狀態,讓學生能夠根據各自的學習能力,分工完成相應的任務,如(1)認識軸對稱圖形;(2)尋找生活中軸對稱圖形;(3)設計軸對稱圖形。在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了自主發展的機會,在這個基礎上再走進合作探究環節,學生之間可以取長補短,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達到分組合作探究的教學目的。因此,教師將合作探究模式融入初中數學課堂中,這是一個效果較佳的教學模式。
2.將問題探究模式融入初中數學課堂中
問題探究法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教學方法,將其融入初中數學教學模式中,能夠推進初中數學教學的高效發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的數學內容及本節課的數學教學目標來設計問題,進而讓學生展開方向明確的學習探究活動。
比如,在蘇教版初中數學“立方根”相關的知識教學中,教師可創設情境:“快到好友生日了,小紅決定自制漂亮的正方體彩色紙盒送給她,后來她成功制作了體積為343cm3的彩色紙盒。”在這一情境的引導下,教師可設計以下一些問題:(1)該彩色紙盒的棱長為多少厘米?(2)彩色紙盒的面積如何求解?(3)這個彩色紙盒棱長的相反數是什么?這一相反數的立方根是什么?在這些問題的探究過程中,學生能夠構建起比較完善的數學知識結構,有利于提高數學教學的實效性。
3.將數學思想方法融入初中數學課堂中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學科的重要內容,將其滲透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可幫助學生有效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內容。其中,數形結合思想方法就比較常見。以蘇教版初中數學“二次函數”的教學為例,將數形結合思想方法與二次函數教學相結合,可引導學生通過圖像來學習二次函數的相關知識,既可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也可幫助其更好地掌握二次函數的性質。這就要求教師在二次函數教學中指導學生學會畫二次函數的草圖,了解其圖像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頂點位置與坐標、開口方向以及對稱軸等等方面的知識。當學生學會從草圖中尋找出這些主要的數學信息,就可以在解題過程中結合具體的題目要求來進行快速又準確的解答。
總之,在新課標之下優化當前初中數學教學的過程,推進其教學過程的創新與改革工作,這是教師的重要教學任務。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可融入合作探究法、問題探究法或者生活實踐活動等不同的方式方法,以改進和完善初中數學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王祿.淺談新時代高效課堂背景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轉變[J].學周刊,2019(1):31-32.
[2]顧慧玲.數學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分析[J].才智,2018(9):34-36.
[3]嚴歷希.探究性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4):79.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