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步明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構建優質課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教學的重要目標。初中階段是學生接受生物科學教育的啟蒙階段,能為學生后續的生物學習奠定基礎。教師在開展初中生物教學時要能夠根據新課標基本理念創新改革教學方式,從學科特點和具體教學內容出發,運用多樣化教學方法提高生物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生物;多樣化;教學方法;運用策略
生物是引導學生了解生物結構、功能及發展規律的自然學科,對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實驗探究能力、理性思維和科學精神有重要意義。傳統的應試教學觀念下,教師在教學中通常以單一的教學模式向學生“灌輸”課本知識,忽略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重視對生物學科的教學,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推進教學改革,利用多樣化教學方法全面優化課堂教法,以促進生物課堂教學朝著高質高效的方向發展,有效提升學生的能力發展。
一、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隨著科技的進步發展,多媒體信息技術以其生動、形象、趣味性強等特點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多媒體優勢導入或講解重難點知識有利于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比如,在七年級上冊“細胞分裂與分化”一節中,這部分知識對初中生來講比較抽象。為了讓學生能夠充分理解細胞的分裂過程,我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課堂導入階段,通過多媒體出示圖片和視頻,比如小雛鷹長成搏擊長空的雄鷹、種子發芽的過程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學生探究細胞分裂及生長知識的同時,教師還利用多媒體PPT的形式向學生直觀展示并講解相關知識,讓學生在形象、具體的講述中全面突破學習中的重難點內容,有效完成教學準備環節設置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生物知識技能的有效掌握。
二、創設多樣化情境教學,強化學生學習動機
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必要條件。教師在生物教學過程中為了達成預設的教學目標,認真研讀分析具體教學內容,創設具體恰當的教學情境,不僅能有效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同時還能促進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深層次理解,對學生生物綜合素養有重要提升作用。
以問題情境的創設為例,在八年級上冊“生物進化的歷程”一節中,我輔助多媒體課件,在學生仔細研讀教材的過程中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找尋和思考答案。比如化石是怎樣形成的?觀察始祖鳥化石及其復原圖,它與爬行動物和鳥類比較有什么異同之處?在教師提問和學生思考的過程中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刻了解及掌握生物的相關知識。
三、開展合作探究教學,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提升
新課程倡導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教師在課堂實踐中要能夠轉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單一教學模式,通過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中引導學生參與交流討論,增加學生動手實踐機會,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同時促進全體學生的個性發展。
比如,在七年級上冊教學“植物光合作用的實質”一節中,我讓學生分小組操作實驗,在實施實驗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在合作探究及積極思考中分析歸納實驗步驟、實驗現象,在思考探究中了解光合作用的實質(即光能轉化為儲存在有機物中的化學能)。在實驗探究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小組協作學習意識,在動手操作中還給予了學生充分的展示平臺,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
四、實施因材施教策略,布置梯度化課后作業
初中階段的學生在認知基礎和學習能力方面存在著客觀的差異,班級授課忽略了學生之間的個性,采用統一的授課模式容易導致教學出現失衡現象,對學生的發展極為不利。在實際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全面了解和掌握班級學生既有知識認知的前提下尋找“最近發展區”,能夠因材施教分層次展開教學,布置梯度化作業,實現全體學生的進步。
在每次備課時,我都會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每個層次的學生布置的學習任務和作業都是根據他們的實際學習情況設定的,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抓準“最近發展區”,比如基礎較弱的學生側重布置對基礎知識的考查,適當布置提高題;基礎中等的學生側重知識拓展及復習鞏固,適當布置綜合應用;能力較強的學生在掌握基礎、學會運用的前提下,能夠自主展開探究。這樣,在科學施教的基礎上讓每位學生都能夠取得進步。
綜上所述,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創新多樣化教學方法是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提升教學質量的必要措施。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通過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設多樣化情境教學,強化學生學習動機;開展合作探究教學,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提升;實施因材施教策略,布置梯度化課后作業等四方面教學舉措促使學生深入理解掌握生物知識,在探索和發展中實現生物教學高效性。
參考文獻:
[1]郝愛書.新課改下初中生物創新教學方法初探[J].學周刊,2017(9):127-128.
[2]王明穎.多樣化教學方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5(34):109.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