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航丞
【摘 要】 西柏坡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偉大的革命實踐中,始終閃耀著“趕考”的智慧光芒。本文闡述了西柏坡精神內涵,分析了黨在西柏坡的偉大實踐主要體現在土地改革贏得民心、軍事思想與實踐中取得勝利等方面。時代新人學習西柏坡精神的當代價值就是要銘記歷史,再塑輝煌,總結經驗、知往鑒今。
【關鍵詞】 學習 西柏坡精神 時代新人
暑假期間,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成為革命圣地西柏坡一名志愿者。重溫歷史,感慨萬千;身臨其境,靈魂震撼;追憶革命家,圓愛國夢。
一、西柏坡精神概述
西柏坡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西柏坡時期的偉大革命實踐過程中所取得的寶貴精神財富。西柏坡是新中國從這里走來的地方,提出兩個務必的地方。重記歷史,銘記輝煌,西柏坡的光輝歷史和時代價值,是對我們黨艱苦卓絕奮斗歷程的深刻總結,是對勝利的政黨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是對即將誕生的人民政權實現長治久安的深刻憂思,是對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深刻認識。
西柏坡精神內涵主要包括:“兩個敢于”(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徹底革命精神;“兩個一切”(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精神;“兩個善于”(善于破壞舊世界、善于建設新世界)的求是創新精神;“兩個務必”(務必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務必艱苦奮斗)的不懈趕考精神。
二、黨在西柏坡的偉大實踐
(一)惠民為民,贏得農民支持。西柏坡時期中國共產黨進行的土地改革[1]。從1947年11月開始,一場聲勢浩大的土地改革運動在各解放區廣泛開展起來。中國革命時期,農民缺少土地,渴望分到土地的愿望非常迫切,在平山西柏坡,共產黨實現他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農民直接從地主手中獲得土地,中國共產黨取得了農民的擁護和愛戴。毛主席在黨的七屆三中全會上這樣評價:“有了土地改革這個勝利,才有了打倒蔣介石的勝利。”
正如平山支前民謠所說的:“最后的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的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后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含淚送戰場。”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在西柏坡時期取得這樣大的成績,黨起到了很重要的領導作用,最根本的原因是人民群眾為中國革命的勝利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二)兵力懸殊,取得戰爭勝利。中國共產黨在西柏坡時期的一年零十個月(1947年5月到1949年3月),經歷了28次戰役,取得了對國民黨的決定性勝利。從兵員、武器彈藥來說,國民黨軍隊遠遠勝于我們,但是中國共產黨善抓兵力,敢于擔當,加強組織紀律建設和黨的建設,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贏得老百姓和民主人士的支持。匯聚力量之源,淮海戰役是一場真正的人民戰爭[2]。
習近平曾來到平山西柏坡,提到:“西柏坡我來過多次,每次都懷著崇敬之心來,帶著許多思考走。對我們來講,每到井岡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種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禮。每來一次,都能受到一次黨的性質和宗旨的生動教育,就更加堅定了我們的公仆意識和為民情懷。”
三、西柏坡精神的當代價值
學生要深入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特別是中國紅色精神中蘊含的革命道德,重溫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兒女近百年的艱苦奮斗歷程,感悟西柏坡精神,對于我們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學習西柏坡精神有利于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崇高的理想和堅定不移的信念,是中國革命道德的靈魂,也是共產黨人堅持斗爭、奪取勝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中國共產黨人無論面對艱難險阻,始終馬克思主義信仰。
在學生中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現在的學生面對誘惑較多,思想多元化趨勢比較明顯。有的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而不能自拔,導致耽誤學業或者輟學的不良現象,歸根到底是學生缺乏理想信念造成的。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一方面引導學生追求高尚的人生目標,另一方面當遇到困難、誘惑時,能夠迎難而上,從空虛走向充實,從狹隘走向高遠,逐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
(二)學習西柏坡精神有助于激勵學生繼承和發揚中國革命道德精神。1949年3月23日上午,從西柏坡動身前往北京的時候,毛澤東同志說:“今天是我們進京趕考的日子”。這句話意味深長,60年前中央從西柏坡出發“進京趕考”,一幅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新中國畫卷由此展開。新時代,新征程的“趕考”號角已經回蕩在祖國的上空,我們要繼承老一輩革命家的囑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西柏坡的追夢路上續寫時代新篇章。
中國革命道德蘊含著中華傳統美德,是寶貴精神財富,激勵著學生從世界觀、人身觀和價值觀的“總開關”上固本培元,補足精神之“鈣”,筑牢思想之魂,做知行合一的時代新人。
(三)學習西柏坡精神有助于繼承革命先烈艱苦樸素的作風,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提出“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艱苦奮斗是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也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戰爭年代,共產黨人厲行節約,真正做到了每一粒糧、每一寸布、每一顆子彈,使有限的物質發揮更大的作用,渡過難關,發揮作用。
如今,“中國奇跡”、“中國力量”、“中國聲音”,“中國速度”,讓世界震驚,我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得到提高,但學生們也出現了鋪張浪費、肆意揮霍的思想傾向。學生應該學習革命先烈的艱苦樸素的道德思想,在實現中國夢的新征程中,形成厲行節約的社會風氣,為新時代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注 釋】
[1] 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開了全國土地會議,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從1947年11月開始,一場聲勢浩大的土地改革運動在各解放區廣泛開展起來。
[2] 李華《論“為人民執政”》淮海戰役記載,表面上是60萬我軍和80萬蔣軍的對決,而實際上各地踴躍支前的民工達到了543萬人,平均每名戰士背后就有9個民工,其中隨軍行動的民工超過80萬人。2011年09月09日中國社會科學網
【參考文獻】
[1] 李慶安.西柏坡精神的理論架構[J].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19,(6):18.
[2] 牛彥飛.從西柏坡精神看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1.
[3] 王騰.西柏坡精神對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的意義[J].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18,(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