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
摘要:大學生群體必將成長為推進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因此高校有責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既可幫助鄉村建設,也可使參與者的社會責任感得到提升。基于這一認知,首先對“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特征與意義進行分析,并進一步探討制約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主要因素。同時,提出依托“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9)08-0154-03
引言
當代社會的產業分工越發復雜,依據自身特點準確嵌入社會體系,是促進個人發展的前提條件。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的個人發展應與社會建設保持統一。社會責任感是指個體對于社會的倫理關懷與義務,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可使學生更為有效地嵌入到社會中。鑒于此,高校應借助“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一、“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特征與意義
1“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特征
“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由中共中央宣傳部、農業部、文化部、教育部等多部委,于1997年推動開展的鄉村建設工程。其中“三下鄉”是指科技下鄉、文化下鄉以及衛生下鄉[1]。該活動的主要特征可被概括為三個方面。其一,是通過下鄉活動帶動鄉村建設。“三下鄉”活動是一項系統工程,其包含實踐活動與長期建設兩個部分。通過短期的實踐活動,鄉村建設的實際需求將得到挖掘,參與者的社會責任感也可得到培養。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需求與責任感將相互對接,從而實現鄉村建設的長期發展。其二,是由城市向鄉村輸出資源。城市地區集中了社會中的主要資源,因此城市有責任向鄉村地區提供資源輸出。其三,是以服務帶動宣傳。鄉村地區的信息傳播較為閉塞,黨的政策難以在鄉村地區得到有效宣傳,通過“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基層宣傳工作將獲得帶動。
2“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
“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主要意義可被概括為三個方面。首先,是縮小城鄉差距。城鄉差距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通過“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鄉村地區的文化與科技水平都將得到提升,城鄉差距將進一步縮小。當前,我國農業人口約為5.9億,推進鄉村地區的整體建設,將使我國社會結構得到優化。其次,是提升參與者的社會責任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可使社會建設中的短板得以全面呈現。實踐活動的參與者,可近距離感受到推進社會建設的迫切性。經過有效引導,社會各界的工作方向將逐漸統一,社會凝聚力可進一步加強。再有,是帶動精神文明建設。“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對于精神文明建設的帶動作用可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鄉村地區精神文明的帶動,二是激發社會各階層的建設意愿。由此可見,此類活動不僅惠及鄉村地區,也會對城市居民帶來正面影響。
二、制約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主要因素
1生活閱歷不足帶來的影響
生活閱歷不足,會對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帶來負面影響。社會責任感來自于對社會的正確認知,而人生閱歷的積累是正確認知社會的必要條件。社會是由眾多亞群體組建的共生體系,在該體系中各方利益錯綜復雜,真實、全面的社會面貌難以得到準確描述。當代大學生的社會閱歷普遍不足,家庭與校園是其主要生活場景。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下,大學生群體難以準確而全面地認識我國社會,其個人發展也無法與社會建設相對接。總體而言,大學生對于社會的認識往往較為片面。部分學生對于社會建設盲目樂觀。在遇到社會問題時,常常會出現極端反應。另一部分學生則過于關注社會建設中的負面問題。但對于社會負面問題的觀察,僅僅停留在認知層面,并未將人生規劃與社會建設相對接。
2認知視角單一帶來的影響
社會是復雜的共生體,若要全面理解社會必須以更加多元的視角對其進行觀察。但大學生的認知視角普遍較為單一,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是傳統教學體系過于強調標準答案。在長期背誦標準答案并接受考核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非對即錯的是非觀。受此影響,部分學生難以接納不同意見,對于不認可的社會問題,也難以用發展視角進行觀察。其二,當代大學生的生活范圍較為狹窄,多數學生出生并成長在城鎮地區。我國社會中,城鎮地區與鄉村地區存在巨大差距,在城鎮地區長期生活的居民常常無法適應鄉村地區的文化觀念。受到認知視角單一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大學生群體的同理心普遍不足。在遇到社會問題時通常會以批判、遠離等方式進行處理,其社會責任感難以得到培養。
3公民意識淡薄帶來的影響
社會個體生存于社會中,因此社會個體應與社會確立關系定位。但社會規模極為龐大,過于多元的關系定位將使社會運行效率大幅降低。公民意識是受到普遍認同的關系定位,該意識強調,社會個體是社會的主宰者,其會享受到社會發展帶來的紅利,因此社會個體也應為社會建設提供幫助。由此可見,社會責任感可被視為公民意識的內核,只有將社會視為自身生活的載體,才可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但在互聯網環境下,個體與社會的聯系越發疏遠,個人主義傾向得到更多認可。當代大學生深受網絡信息影響,其生活方式也更加獨立。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的公民意識難以得到培養,并會逐漸產生脫離社會的價值取向。受此影響,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逐漸淡化。
4思政教育僵化帶來的影響
國家是社會的組織形式,熱愛自己的祖國并愿意為之付出,應被視為社會責任的具體表現。基于這一認知,愛國主義教育也應被視為激發社會責任感的主要手段。但在現實環境下,我們部分高校的愛國教育存在形式僵化、有效性不足等問題。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有教學工具落后以及教學觀念陳舊這兩方面因素。隨著移動終端的快速普及,信息技術已對我國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帶來重要影響。但我國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并未建設網絡化的信息傳輸渠道,這一設計與大學生的信息接收習慣嚴重不符,教學有效性也將因此受到影響。再有,部分高校教師過于強調思政教育的嚴肅性,以致忽視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在這樣的教學氛圍內,學生的參與意愿將受到影響,教學效率也難以提高。
5責任意識不強帶來的影響
社會責任感是責任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反向視角觀察,責任意識應被視為社會責任感的載體[2]。但我國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普遍不強,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是在少子化政策實施后,我國家庭對于子女的照顧過于細致,以致青年群體并未養成為家庭付出的良好意識。通常認為,家庭教育會對學生帶來終身影響,過于周全的物質供給,將對學生的承擔意識帶來負面影響。其次,我國的教育體系過于看重學生的考試成績,以至“德、智、體、美、勞”均衡發展的教育理念難以得到有效落實。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學生會將文化課學習視為學習生涯的主要目標。將這樣的思維習慣延伸至社會生活中,其關注視角將定位于個人職業發展,而社會責任感難以得到培養。
三、依托“三下鄉”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具體路徑1依托“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
豐富的生活閱歷有助于學生準確認識社會,而“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可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因此通過“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將以發展視角分析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全面客觀地認識社會,將使自身與社會的定位更加明確,社會的發展也將與個人發展緊密對接。當遇到社會問題時,具備豐富閱歷的學生通常會首先探究問題的改進路徑。這一思維方式,可被視為社會責任感的內在體現。
“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將引導學生直面社會問題,其中的服務工作,會使學生尋找到處理社會問題的有效方法。例如,在組織“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高校可邀請學生在接受服務的地區短期居住。在與當代居民的接觸過程中,學生將認識到其與當地居民的觀念及稟賦并無過多差異。而導致二者生活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城鄉差距。之后,管理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縮小城鄉差距的有效途徑,并提出類似于“你愿如何參與?”的問題。通過這樣的設計,人類內心的合作意識將被轉化為社會責任感。
2通過“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擴展學生的認知視角
“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可為學生展現多維度的社會發展場景。其中包括鄉村社會的落后面貌,政府提供的巨大幫助,自身工作與社會建設目標對接后產生的正面影響等。通過深入觀察,學生的思維習慣可得到改變,非對即錯的觀念也將逐漸得到調整。同時借助“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將接觸到更為多元的文化觀念。其中會包括鄉村居民的鄉土文化,政府部門的平衡管理,以及活動參與者的多元訴求。通過管理教師的有效引導,學生的認知視角將得以擴展。
例如,在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組織學生及其他工作人員,共同就鄉村及社會問題開展探討。以這一形式為載體,學生將了解到更為多元的認知視角,自身的知識結構也將得到豐富。同時學生提出的主觀意見,也將獲得多角度回饋,自身的不足及認知視角的單一性將得以呈現。總之,通過多角度探討,學生的思維水平將得到提高。或者教師可組織學生拜訪鄉村居民家庭,此類活動也可使學生收獲良多。
3通過“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公民意識
“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可幫助學生觀察到城鄉差距對于自身生活的影響,從而使學生的公民意識得到激發。鄉村居民與城鎮居民生活在同一社會,鄉村居民的落后生活將使社會整體發展受到影響。首先,我國鄉村居民接近5.9億,其中蘊藏著豐富的人力資源潛力。為鄉村居民提供優質教育,可使我國社會獲得更多優質人才。其次,鄉村社會擁有巨大的消費潛力。通過提升鄉村居民們的經濟收入,我國內需市場將大幅擴充,城市經濟也將因此受益。
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教師可將這部分知識介紹給學生,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社會建設的整體性。之后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的公民意識。例如,教師可將社會整體發展與學生的個人生活相對接,從而使學生更加關注社會建設。或者教師可將當代鄉村社會與舊中國生活相對比。通過對比學生可理解到社會進步對于個人發展的重要意義。總之,公民意識的核心關切,在于個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通過觀察鄉村生活,學生可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產生準確認識。
4借助“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堅定學生的愛國情懷
“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可幫助學生認識到,國家的扶貧決心以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而使學生的愛國情懷得到激勵[3]。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是黨和政府做出的莊嚴承諾。這一承諾充分體現出,我國解決社會負面問題的巨大決心,以及社會主義制度帶來的高效工作。推進社會建設是全社會的共同夙愿,而推進社會發展是政府部門的主要職能。但在具體的建設工作中,政府部門難以獨立完成全部工作,社會各界必須形成合力。
由此可見,通過“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高校學子將融入社會建設體系,并與國家目標達成一致。在這一過程中收獲的成果,將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同時在社會主義制度中,各地區的資源將集中到關鍵環節,資源利用效率可得到提升。我國鄉村地區的可耕地面積極少,人均所占有的生產要素不足以維持高品質生活。通過社會主義制度的調配機制,社會貧困問題可得到優先解決,貧富差距將進一步縮小。總之,在政府帶領下收獲的勞動成果,可使學生認識到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價值,其愛國情懷將得到激勵。
5利用“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
責任意識,是社會責任感的載體。在激勵責任意識的過程中,管理教師應借助“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責任明確的工作項目。例如,在開展衛生下鄉工作的過程中,管理教師可為學生設定衛生責任區。學生應依照統一標準,落實衛生工作任務。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的責任意識將得到鍛煉。之后,教師可針對任務完成情況做出評比,進而總結工作中的不足,而表現良好的環節將得到表揚,學生的責任意識將得到強化。
責任意識的培養,需要將責任與獎懲制度相對接,從而使學生意識到自身責任的重要性與后果[4]。同時教師在評比的過程中,應保持客觀性與全面性,從而使評比結果得到學生信服。以此為基礎,學生將獲得正面引導,其責任意識可逐漸增強。最后,教師應將責任意識引申至社會責任意識,并要求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與工作習慣。
結束語
在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過程中,高校應首先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從而使學生更為準確、客觀地認識社會。同時,教師也應進一步擴展學生的知識視角,以引導其通過發展的眼光看待社會問題。其次,借助社會實踐活動,學生的公民意識與愛國情懷將得到激勵,其與社會的對接將更為緊密。最后,教師應將責任意識融入社會活動中。
參考文獻:
[1]季翔.論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的問題及對策[J].新西部:理論版,2016(7):131—132.
[2]簡添,李健,張峻瑜,鐘娜,黎澤波,余洽強,向卓,陳介濱.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組織管理工作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2):245—246.
[3]秦曉梁,李雨澤,王慶,廖允成.農學院校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存在問題及改進策略——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7(3):83—87.
[4]鐘先鋒,江志彬,胡偉君,張瑾,黃桂東.高校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義教活動的開展和思考——以佛山科學技術學院2017年暑期“三下鄉”活動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7):282—284.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of “Triple Services into Rural Areas”
CHEN Hui
(Hu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angsha 410205, China)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will surely grow into the backbone of promoting social construction. Theref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 cultivat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triple services into rural areas”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can help rural construction and enhance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participants. Based on this cognition, this paper will first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ocial activities of “triple services into rural areas”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and further explo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restrict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t the same time, it will also propose a specific strategy based on the social activities of “triple services into rural areas” to cultivat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Key words:“triple services into rural areas”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training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