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娟寧
摘 要:在現代初中物理教學的大環境下,許多教師仍在沿用舊時的講授制教學,不重視學生個人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也忽略了他們對于物理學習積極性的加強。因此初中物理教師要優化概念教學,堅持做到情境的創設,以此獲得感知;發散性思維,加工并思考形成物理定義;用知識聯系實際,解決物理問題這幾大關鍵方面,不斷提高學生的初中物理學習能力。結合初中物理教學經驗,對探究初中物理概念教學優化思考逐一深入闡述。
關鍵詞:初中物理;概念教學;優化思考
一、情境的創設,以此獲得感知
在初中物理的概念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給學生進行情境的創設,這樣的教學方式是大多數初中物理教師所采用的。而大多數是運用實驗進行情境的創設,將學生在平時所積累的生活經驗過渡到課堂之中,或者從舊知識之中抓住與新知識相關聯的邏輯進行情境的創設,突出所要表達的事物的基本特征,使學生可以清晰、直觀地感受物理的概念,以此形成一個直觀的系統圖和知識網。
例如,教師在進行物理壓強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進行一個簡短的實驗,在學校沙坑中,教師讓體重一樣,而鞋碼相差較大的兩個同學分別站在不同的位置,留下的腳印深度會有所不同,由此得出結論:壓強大則壓縮形狀變大。通過實驗的情境創設使學生更加明確物理概念,通過直觀的實驗方法表現壓強的大小對于壓縮形變的影響,學生會更為清晰。
二、發散性思維,加工并思考形成物理定義
教師在向學生創設情境時,也可以讓學生按照固定的思維方式對實驗進行思維加工,利用物理事物的共同點來進行本質屬性的總結,并用語言概括出本質內涵。這個環節對于物理學習至關重要,但是大多教師往往會忽視這個環節,例如在進行物理壓強的概念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通過實驗明白壓力越大壓強也會越大這一知識,教師需要拋棄傳統的教學方式,放棄直接傳授學生物理定義概念的方式,通過實驗來明確概念的意義,利用壓力等來強化壓強的定義。不同的時候怎么比較壓強的大小,教師布置問題后讓學生自行思考,不斷地進行實驗來確定壓強的定義,學生自行加工并思考后發現壓強的定義,使學生記憶更為深刻,從而鞏固正確的概念。
例如,教師在學生進行發散式思維時,進行正確的引導,圍繞屬性以及本質特征進行思考,引導學生在對數據的分析和對比綜合后形成準確的概念,比如進行電阻的概念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分析,在相同電壓下,R的量越大電流值越小,并用R的大小反映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以此引出電阻的概念,使學生進一步得到R=U/I,以此得到完整版的電阻概念和公式。初中的物理知識大多需要通過實驗來進行觀察和對知識的總結,對于邏輯性的東西需要較少,對于其他課程則需要大量的邏輯思維,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理論引出事物本質,以此來促進思維邏輯,將實驗和理論合理地結合到一起并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在思維和實驗中進行加工和思考。
三、用知識聯系實際,解決物理問題
學生在進行概念的學習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將概念代入實際生活中,利用物理的概念聯系實際生活來解決問題,從而鞏固概念的運用,結合實際生活的解決來激發學生對于物理學習的興趣,這就需要教師有豐富的教學和生活經驗,在進行情境創設時也可結合生活實際,但在進行教學時要避免學生片面地理解物理的知識和概念,在鞏固知識概念后再進行實際生活的引入,不然學生在沒有理解概念的情況下不能加深與實際的理解,將問題合理地開放化,但也要做一定的問題限制,從而達到學生通過實驗的方式進行實際的解決和概念的不斷深化,教師在引導學生初步形成概念的印象時,加深對于概念的認知練習,緊貼概念來進行一些基礎性的練習,通過這些基礎性的練習來鞏固和強化概念,將難度逐步增加,進行適當的擴展,讓學生在練習的難易度增加的同時,逐漸加深對于物理概念的印象。
例如,學生對事物的理解和認識,是由淺入深、從現象到本質的一個過程,需要學生經過很多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的情境創設和問題的提出教師都需要進行深刻的思考后再決定,圍繞物理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屬性來進行合理化的、符合初中生思維理念的問題,逐步增加問題難度,以此來引導學生對于概念的逐步掌握,培養學生既能熟練地運用概念,明白概念的含義,也可以在實際生活中信手拈來。因此教師非常有必要進行初中的物理概念教學,也有利于為高中的物理教學做好鋪墊。
在素質教育蓬勃發展的當下,初中物理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堅持做到以上幾大方面,不斷提高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加強他們自身的物理素養,以此在提高教師自身教學水平的同時,也讓學生的初中物理學習得以升華。
參考文獻:
[1]李云山.初中物理高效教學的策略研究[J].物理教育,2015(2).
[2]韓宇,黃媛媛.如何在初中物理課堂中提高學生的興趣[J].中華少年,2015.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