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世勁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與推進,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性,結合教學開始增加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挖掘學生的創新潛力。基于此,在教學中立足生活、問題、實踐可以有效改善學生的學習現狀,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化學教學;創新能力;培養
初中化學作為一門研究化學符號、物質屬性結構、變化規律等的基礎學科,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學習化學能夠健全自身的世界觀,形成完善的分析判斷機制。但是,目前我國化學教學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諸如學生學習刻板、沒有創新意識等,制約了學生的發展,亟待教師解決。因此,本文從生活、問題、實踐出發,展開教學探索。
一、聯系生活——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教師在教學中圍繞生活展開,可以讓知識立足生活的土壤汲取養分,方便學生結合現實理解所學內容。但是,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割裂了教學與生活的關系,無形之中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化學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生活的作用,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學習化學知識,使學生意識到化學學習的重要意義,激發學生的生活創新意識。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空氣》這部分內容時,為了讓學生了解空氣的組成,稀有氣體的化學特性和用途,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在學習中形成創新意識,我在教學時為學生講述了空氣的發現歷史,使學生懂得科學探索是漫長的,也是嚴謹的。筆者先向學生介紹了氮氣的發現,又向學生講述了科學家用實驗證明氧氣存在的過程。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知道了拉瓦錫通過實驗提出“空氣是由1/5體積的氧氣和4/5體積的氮氣組成的”的歷史,懂得了化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結合科學家的實驗故事形成了實事求是、敢于創新的化學意識。這樣,筆者通過在教學中聯系生活,使學生看到了化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設置問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教師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設置問題,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所學內容,創新解決辦法。但是,有的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設問時,沒有對問題進行仔細篩選,使得問題出現冗雜、重復的現象,引起了學生的逆反心理,教學得不償失。因此,化學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問題教學時,應立足學生的學習實際,從問題入手,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提高學生化學應用的熟練度。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下冊《酸和堿的中和反應》這部分內容時,筆者為了讓學生知道酸和堿能發生中和反應,理解中和反應的實質,學會在現實生活中應用中和反應,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提問:
同學們在日常煮開水時會發現,水壺底極易產生水垢,這是因為自來水硬度較大,煮開后形成了碳酸鈣和氫氧化鎂的沉淀。那么,該如何處理水垢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嗎?
學生拿到問題后,先是與周圍的同學進行討論,寫出了相關的化學方程式,總結了碳酸鈣呈中性,溶于酸;氫氧化鎂是中強堿,具有堿的通性等知識,然后結合課堂所學的酸堿中和的知識,大膽提出用醋酸或稀鹽酸等酸類去除水垢,解決了問題。這樣,筆者通過為學生設置生活問題,引發了學生的思考,使學生在分析、討論的過程中,對課堂所學知識進行了二次復習,加深了學生的學習印象,同時,也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懂得了敢于探究的道理,形成了創新的思維。
三、加強實踐——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圍繞學生實踐展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挖掘學生的潛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但是,有的教師在教學中為了節省教學時間,總是迫使學生匆匆結束實踐,導致教學流于形式,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化學教師在對學生展開實踐教學時,應立足學生的長遠發展,不斷優化教學結構,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時間,促使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創新。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與性質》這部分內容時,筆者為了讓學生了解實驗室中制取氣體的思路和方法,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設計實驗裝置制取二氧化碳,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組織學生對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進行了實踐,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不斷挖掘自己的潛力。學生在開展實驗時,經過不斷探索實踐發現,進行氣體制取時,不僅要考慮反應原理,還要根據反應條件、氣體的性質等來選擇發生裝置與收集裝置。筆者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鼓勵學生開動腦筋,發散思維。學生通過討論氣體的反應物狀態、是否溶于水等,合作設計并組裝了一套制取CO2的裝置,不斷優化后完成了實驗。這樣,筆者通過為學生創設自主參與的機會,鍛煉了學生的化學能力,使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發揮自身的實力,結合實際不斷優化實驗,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本文圍繞生活、問題、實踐展開了教學探索,獲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為其他教師教學提供了可靠的教學經驗。
參考文獻:
[1]馬美君.初中化學教學中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黑龍江科學,2017,8(17):144-145.
[2]宋淑玲.新課程理念下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赤子(上中旬),2015(10):281.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