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娟
摘 要: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非常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加之家庭、學校和社會層面未能充分將其重視起來,就讓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出現愈加普遍化。主要就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這一主題,進行了探究。希望為相關人員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方法
現代教育的發展要求教師不但要注重教授學生理論知識,更應當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重視起來。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中小學教育工作當中的重要內容。班主任作為班集體的組織者。那么,班主任應該怎樣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科學有效的方式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最終推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呢?下文就相關內容進行了論述。
一、關注每個學生
1.班主任應該在充分把握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關注每個學生。師生之間的交流表面上是語言的交談,實質上是心靈之間的溝通。
2.教師應當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選擇舒適且放松的環境,從而拉近與學生之間的的距離。不論學生在交談過程中出現何種的言行、情緒上的波動,班主任都應當保持良好的心態。
3.班主任應當應用科學的勸說技巧、策略。如學生處于情緒動蕩的狀態,學生就很難和教師進行良好溝通。穩定學生情緒的技巧如下:(1)避實就虛。班主任在和學生進行溝通可以先交流一些與勸說主題無關的內容,從而穩定學生的情緒。(2)“冷處理”。班主任不采用直接勸說的形式,而是引導學生進行回憶,讓學生把自己內心的想法寫在紙上。(3)注重肯定學生身上存在的優點。適當的鼓勵能夠讓學生身心放松且情緒穩定。另外,班主任在勸說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的細微表情以及動作進行觀察,根據情況靈活地對勸說方式進行調整。
二、注重舉辦心理健康知識講座
因為初中學生自身很少對心理方面的知識進行了解,因此注重引導中學生學習相應心理學知識,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成效。比如,教師在對心理學知識進行講解的過程中,班主任應當有所側重點,要有針對性、視情而講。另外,班主任應該注重對最近發展區理論等心理學知識進行合理應用,去幫助學生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當學生存在厭煩考試的情況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遺忘的規律進行學習,讓學生明白學習知識后進行鞏固的重要性。
三、重視偶發事件,進行個別心理輔導
現實生活中出現意外事件是不可避免的,此時,學生的心理平衡就可能被打破,所以教師就應當注重進行個別心理輔導。班主任要注重對上述事件給學生帶來心理變化的規律性進行把握。為了幫助學生重構心理平衡,教師可以從如下方面入手:當學生處于特殊時期時,教師應當更多地陪伴在學生身旁,而不是過多進行勸慰。當學生處于沖突期的時候,這是作為班主任進行勸說的最佳時期,教師可以在這個過程中運用起組織的力量,讓了解學生的并且學生又信得過的人共同幫助學生渡過難關,不讓學生產生孤立無援的感覺。消化期指的是學生更好地進行自我調整的時期,班主任應當視情況對學生進行幫助,避免他們出現心理反復的情況。另外,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幫助的時候,不能讓全班學生知道該學生情況,如該學生父母出現離異情況等。
四、注重和家長溝通
1.充分應用家長會的途徑。教師可以把家長會利用起來,讓學生家長對實用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識進行了解,或者向學生推薦該方面的書籍,比如《哈佛女孩》等,從而引導家長形成基本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觀念。
2.發揮家長輔助作用。教師應當引導家長著重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家庭環境,注重對學生心理需要進行把握。就現階段而言,很多家長更為注重給學生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卻未能把學生家庭心理教育問題重視起來,忽略了學生的心理需要。同時,家庭中如果出現父母關系緊張等情況,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班主任要啟發家長注重完善自身,多應用以鼓勵為主的教養方式。
3.定期和家長進行溝通。教師可以把電話聯系以及家訪等方式合理應用起來,與家長進行定期溝通,互相了解情況,對家長施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糾正。部分存在突出問題的學生,他們家長的教育方式通常也是有所缺陷的,對這類家長而言,教師應當明確提出要求,并進行進一步的指導,讓學生家長認識只有先完善自身,才能引導自己的孩子更好地成長,最終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班主任承擔著重要任務,把握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科學應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做好班級管理工作,從而幫助初中學生更好地成長、發展。
參考文獻:
[1]魏惠玲.淺議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9(2):40,42.
[2]陳晶.初中班主任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適切性分析[J].教書育人,2019(1):73-74.
[3]張楊.初中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淺談[N].發展導報,2018-08-28(20).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