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娜?萬菲
【摘要】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傳播的主要承載媒介,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自嬰兒開始牙牙學語到長大之后的信手拈來,都是在語言的學習過程當中。英語是世界第一大交流語言,有效地促進了世界經濟文化的發展。越來越多地成為各個國家的第二外語必須課程,中國作為日益壯大的世界強國,隨著教育的改革和人們對語言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在高校學習當中,不管是什么專業,英語都是作為一門必修的科目而存在著。
【關鍵詞】高校;英語教學;中國文化;傳播
【作者簡介】劉娜娜(1987.10-),女,漢族,江西南昌人,江西應用科技學院,講師,本科,研究方向:英語;萬菲,江西應用科技學院。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劇,熟練地掌握英語使不同文化國家之間的交流更容易,更迅速。全球有171個以英語為主要語言和官方語言的國家,也是大部分國際組織和會議所必需的語言。能說一口流利的英文,實現無障礙交流是當今人們普遍追求的目標。因此,英語教育擔負著培養人才和文化傳播的重任。
英語作為一種外國語言,在習得過程當中,中國文化處于嚴重的缺失狀態,在高校教學中教師往往為了急于求成,急于擺脫母語干擾,以英語文化思維模式去進行知識傳輸,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卻往往忽略了每一種語言都存在著其特有的文化背景和語言特色這一事實,只是單純的輸入英語文化為主,忽視了中國文化輸入的必要性。學生學習英語是處在中文母語環境當中,語言與文化處于相互依存的狀態,將英語教學和中國文化開來將會導致英語學習當中中國文化的缺失,從反面反映了兩者之間融合的必要性。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如果將英語知識和中國文化相結合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中美文化之間的差異性,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英語水平。
將英語文化放在首要位置,忽視中國文化,造成“中國文化失語癥”。目前高校英語教材當中都是充分將西方文化作為背景,包括各種學習資料、考試試卷等,形成一種單向輸入教學模式,而語言的交流是雙向的,其根本是文化的雙向交流,如果不合理輸入中國文化,在這種單向的教學模式下會潛移默化的給學生形成一種對中國文化的忽視感,不能實現雙方的成功交流。
1.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本國文化。語言學家認為,在習得第二語言的過程當中,我們自己所處的文化環境對我們語言的學習有著深刻的影響,即使自己的語言基礎能力再好,如果對自己母語的文化了解不夠深刻,也很難實現人與人之間的成功交流,因為語言不是單獨存在于文化之外的,它是文化的承載體、表現體和傳播體。也只有將我們的文化融入習得語言的過程當中,才能比較出文化的差異性進而真正理解自己所學的語言。
2.實現中華文化的傳播。我們學英語的目的不是單方面的只是掌握了英語文化和英語表達方式就自認為是一個成功的語言系的人士,更是為了在掌握英語之后能夠進行對中國文化的有效傳播,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凝聚了上下五千年歷史的發展歷程,在英語中加入中國文化也有助于世界更好地了解瑰麗多彩的中國。中國作為世界強國,隨著經濟政治的不斷發展,國際地位也顯著提高,一些經典的特色文化已經成功的“走出國門”,比如中華美食、中華剪紙、中華戲曲等等。為實現中國文化的進一步傳播,也需要我們未來祖國的主干力量,即當今大學生,以英語為傳播工具,以中國文化為知識儲備,從而達到中國被世界更好的知曉和理解的目的。
3.增強學生民族文化認同感。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地球村”逐步縮小,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大學中出現越來越多的國際交流生和本土學生在一塊學習,在日常溝通的過程當中,文化交流貫穿始終,能夠將中國文化用英語準確地表達出來是交流中的重點。在傳播本國文化的過程當中,學生也是一個學習他國文化的機會,將兩種不同的文化做比較可以有助于形成自身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感和愛國情感,也可以在他國文化當中吸取精華,對本國文化進行二次創新,實現文化的傳承。
綜上所述,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有效進行中國文化的傳播可以使得大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真正實現學生的無障礙交流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進一步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國門,樹立正確的中西方文化價值觀。
正如人們所講:“Make it happen,let the world konws our country better.”
[1]陳紅.混合學習模式助力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實證初探——以三峽大學“用英語說中國文化”課程為例[J].文教資料,2018(28):44-45.
[2]付倩倩.“一帶一路”背景下高校外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傳承的必要性——基于英語教學“中國文化失語”的再思考[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7(3):647,641.
[3]謝梅.跨文化視域下中國本土文化在高校英語課程教學中的融入[J].西部素質教育,2019,5(5):160-16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