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欽
摘 要:小學教育中數學是較為重要的一門學科,對小學生以后的學習生涯具有奠基作用,小學低年級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數學接觸較少,在數學課堂學習中如果沒有足夠的學習興趣帶動,將導致學生積極性較低,久而久之,學生將對數學學習徹底失去自信心。因此,如何實現小學低年級趣味性教學,成為值得探討和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趣味性教學
數學廣泛運用于生活中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數學學科的學習會伴隨著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結束。小學階段是學生接觸數學的第一個階段,對數學知識會感到陌生和不知所措,教師應不斷引導學生,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開展趣味性教學是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以及發展的需要,也具有積極的教學意義。
一、實現小學低年級數學趣味性教學的意義
(一)激發興趣生成數學思維
小學低年級的小學生處于發育不完全階段,思想較為稚嫩,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新鮮感和好奇心,興趣是他們最好的老師。小學時期的數學學習是開發學生數學思維的重要階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日后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趣味性教學的方法不僅能夠吸引小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并且能促使小學生積極主動探索數學知識,使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好奇心,進而主動學習和思考,通過自主學習解決遇到的數學問題,激發小學生對數學知識探索的熱情。開展趣味性教學活動能夠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發揮數學知識學習的動力通過課堂趣味教學,能夠有效開發小學生的數學思維邏輯,逐漸提高數學學習能力。對學生未來成長和生活均具有積極意義。
(二)調動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
良好積極的課堂氛圍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帶動學生主動學習,逐漸培養小學生的開放性數學思維。受傳統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影響,許多課堂中將教師作為課堂主體,通過教師主動傳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的方式進行講課,整個課堂中,教師主要強調學生遵守紀律認真聽講。因此,許多小學生對教師的話言聽計從,缺少自己的主觀思考能力。小學階段是學生培養并形成發散性思維的重要時期,教師通過拓展趣味性課堂教學的模式,通過調動活躍課堂氛圍,進而激發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自主探究興趣和學習能力,對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具有積極的作用。
(三)提供動手機會增強實踐性
在新課改標準下,拓展課堂趣味性教學是數學教學發展的必然路徑。通過教師的課堂趣味性教學,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堂實踐和鍛煉機會,學生可以自己親自動手參與,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具有強烈的參與感,通過自己動手實踐獲取的知識記憶得更加牢固。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畫圖、剪紙、拼圖等教學道具,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所獲取的答案更加清晰和直觀,通過實踐操作將抽象化的問題具體化。還可以舉辦課堂小游戲等,使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參與的機會,能夠有效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與此同時,獲得了更多的實踐操作機會,提升數學綜合能力。
二、小學低年級趣味性教學現狀
(一)受到應試教育影響
數學這門學科具有較強邏輯性,并且具有一定抽象性和概括性,因此,數學教學成為小學教育中最為重點并且學習相對費力的學科。小學低年級學生思維和智力尚未發育完全,以及一些內部因素,導致許多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較為困難。然而,在新課改背景下,雖已革新傳統的教學模式,但仍有許多根深蒂固的傳統理念依舊影響著教育者。許多小學數學教師將趣味性教學視為可有可無的教學內容,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對小學趣味性教學重要性的認知不夠。因此,許多低年級數學課堂趣味性教學開展不容樂觀,許多教師仍然秉持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不善于改革和創新,對小學生的數學興趣培養帶來了一定的局限性。
(二)教學活動缺少合理性
數學知識的學習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提升數學學習興趣提升綜合能力。在趣味性教學開展時,許多教師因缺乏經驗,對于課堂趣味性教學法設置不夠科學規范,整個教學活動中沒有將趣味性很好地與數學知識有機結合。相反,并沒有起到積極的課堂作用,小學階段的學生是活潑好動的年紀,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由于趣味性教學不夠科學規范的設置,并且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并未給予趣味性學習合理引導。因此,導致許多學生在趣味性教學課堂中,將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了數學的趣味性上,進而忽視了數學基礎知識學習,沒有將趣味性學習與數學知識相互關聯,這樣的趣味性教學活動便失去了開展的基本意義。
(三)課堂表現缺少賞罰制度
低年級的小學課堂中,年紀較小的學生在課堂中過于活潑好動,個別調皮過頭的甚至會影響課堂秩序以及課程的有序進行。教師為構建良好的課堂氛圍,保持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在課堂上并未設立明確的賞罰機制,在有小學生擾亂課堂正常秩序的時候并未進行懲罰或嚴厲批評,課堂管理趨于形式化。課堂中缺少明確的賞罰機制,不僅不利于課堂秩序的維系,并且對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念也有著較大影響。長此以往,會嚴重影響數學課堂質量,以及會使學生沒有是非觀念,無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課堂秩序將會“亂成一鍋粥”,無法為學生未來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三、小學低年級數學趣味性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增強直觀性引發興趣
學習方法比知識更重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習方法教學,讓學生深入理解學習方法,并且能夠將學習方法學以致用。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迅速,逐漸廣泛應用于教學中,通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夠將數學中較難理解的知識更加直觀地展示出來。許多數學圖形、圖像等教學過程中,學生很難通過思考和想象理解知識內容,采用信息技術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例如,在講解“圓柱側面積”計算過程中,若教師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口頭講解,缺少現代信息技術的輔助,學生很難準確地掌握知識難點。然而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夠將抽象的知識更加直觀化的呈現,運用動態圖示的方式,將圓柱體展開,呈長方形的圖案,圓柱展開的過程教師可運用動態圖進行課堂展現,使學生能夠清晰地觀察圓柱展開的過程,并且得出圓柱的底周長則是展開長方形的長,圓柱的高與長方形的寬是相同的結論。隨后教師可以深入提問:“若將圓柱體斜著剪開,會得到什么樣的圖形?”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進行探討,并通過之前的動態圖示在腦海中想象,活躍學生的思維。最后學生向教師說出了自己所認為的答案,教師此時通過多媒體進行斜著剪開,為學生清晰地展示此過程,讓學生看到斜著剪開后的平行四邊形,并與自己的答案對比。小學時期的學生并未形成完整的邏輯思維,通過腦海中的想象無法形成清晰圖形的轉化過程,教師利用多媒體動態圖示技術,能夠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圖形的轉化過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理解難度。現代信息技術對學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新奇的動態圖示能夠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在課堂中更加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識。
(二)加強動手實踐增強合理性激發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除了在課堂中注意力不集中之外,還具有活潑好動的特征,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小學生的這一特征,進行合理的教學轉化,將其變成可利用的教學優點,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率。通過教學實踐活動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時也與學生天性活潑好動的特征相吻合。在拓展實踐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可設計多種感官訓練,吸引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提升自己的數學能力,深化基礎知識掌握。例如,在講解“認識物體”這節課時,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長方形、正方形的盒子,圓柱體、乒乓球等物體,通過講解使學生掌握基礎的形狀特征,隨后設計“小小建筑師”的活動競賽,教師可以將3人分為一組,在課桌上通過教師提供的各種物體,搭建自己喜歡的建筑物,看哪一個小組搭得又快又穩,最后進行評比。學生相繼開始了緊張而激烈的比賽,過了一段時間,許多同學的建筑物已經開始有了基本的形狀,有大別墅、高樓大廈,還有美麗的花園洋房,學生通過自己設計和創造,通過此次教學活動,學生認識了許多的物體,同時鍛煉了動手操作能力,促進了課堂效率的提升。
(三)明確賞罰機制增強競爭性增加趣味
我國小學教學中始終受傳統應試教育影響,課堂中將知識灌輸作為主要的課程環節,教師沒有將學生放在課堂的主體位置上,無法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邏輯,學生的想象力也僅僅局限于課堂,學生的發展受到了制約。教師開展趣味性教學,能夠為原本枯燥單一的課堂增添趣味性,促進小學生思維邏輯發展,通過游戲教學活動在獲取更多知識的同時,保證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與此同時,針對課堂學習較為調皮的學生,教師應明確賞罰制度。例如在教學“雙位數加減法”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學校的機房開展教學,并在課前利用網絡技術為學生設置“你追我趕”小游戲,在進行一定的理論知識講解后,通過游戲的形式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你追我趕”是一種競賽的形式,每一關均是由不同種類的雙位數加減法組成,學生通過自己的運算,填寫自己的答案進行闖關游戲。小學生通常具有一定的好勝心理,這樣的游戲形式能夠使小學生充分集中注意力,并全身心進行雙位數加減法運算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相應的獎品,并設置最低闖關數,闖關越多則可獲得更多的獎勵,而并未闖關到最低值的學生,教師應給予相關的懲罰。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對“雙位數加減法”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時掌握了運算的方法并得到了有效鍛煉。
綜上所述,數學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運用,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數學能力能夠為其成長提供良好的基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并根據其特點不斷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模式。通過多元化教學手段,不斷提升小學數學課堂的趣味性,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興趣,促進小學低年級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園園.簡述情境教學法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6):200.
[2]王珊.新課改下小學低年級數學趣味性教學的策略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6(16):99,125.
[3]陳佩珊.趣味性教學方法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7):128-129.
[4]陸穎.趣味教學法在小學低段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