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琛
摘要:不動產作為行政事業單位履行職能的基本物質基礎,在單位的固定資產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長期以來,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對固定資產特別是不動產權屬意識不強,管理不到位,導致出現部分不動產權屬不明、賬實不符、家底不清、房屋出租不規范等問題。本文通過歸納不動產審計的內容和方法,分析當前行政事業單位不動產使用和管理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加強行政事業單位不動產管理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審計內容及方法;不動產管理
一、引言
固定資產管理是行政事業單位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動產在固定資產中占據很大的比重。加強對不動產的管理是保證行政事業單位正常運行的重要條件,對單位的穩定和發展至關重要;同時也關系到國有資產的安全及效益,若管理不善,極易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通過對行政事業單位的不動產進行審計調查,可以掌握各單位不動產管理和使用的總體情況,摸清單位存量不動產的家底,反映不動產的相關情況,揭示不動產在管理和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達到積極盤活存量不動產、充分利用閑置不動產,努力提高不動產的使用效益。從體制、機制層面分析存在的問題及產生的原因,提出審計意見和建議,促進各部門、單位加強對不動產的使用和管理,確保國有資產的完整與安全,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提高國有資產使用效益。
二、行政事業單位不動產審計的內容
(一)不動產的家底情況
審查各行政事業單位存量不動產的地址、面積、賬面價值,以及不動產的所有人和實際使用人是否一致;是否辦結不動產權證書(或房產證、土地證),審查未辦權證的原因;檢查不動產是否賬實相符,是否存在賬外未登記入賬的不動產,核查未入賬不動產的地址、面積、購建這些不動產的資金來源(是使用預算資金、結余資金、上級補助資金還是其他資金來源),檢查賬外資產目前的存在狀態,是自用、出租、出借還是對外投資或是空置,出租或者對外投資形成的收入如何處置。
(二)不動產的使用情況
1.不動產的出售情況
行政事業單位出售不動產是否執行分級審批制度,是否通過公開招拍掛的方式進行;首次掛牌價格是否低于經核準或備案的資產評估價格;如掛牌價格低于評估價格,是否經同級財政部門批準;出售所得款項作如何處理。
2.不動產的出租、出借情況
行政事業單位將占有、使用的不動產對外出租、出借,是否進行必要的可行性論證,并提出申請,經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后,報財政部門審批。行政事業單位對批準出租、出借的不動產,經評估后是否采取公開的方式確定,并簽訂統一規范的合同。行政單位出租、出借不動產所形成的收入,是否按照政府非稅收入管理的規定,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事業單位利用不動產出租、出借取得的收入是否上繳財政或納入單位預算,統一核算,統一管理。行政事業單位對本單位用于出租、出借的不動產是否實行專項管理,并在單位財務會計報告中對相關信息進行充分披露。行政事業單位非自用房產對外出租的,是否經財政部門批準后,委托定點的產權交易機構實行公開招租,租賃價格是否合理,租賃期限是否超過1年,承租方是否存在轉租、轉包等行為,并報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審核備案。
3.不動產對外投資、擔保情況
行政單位是否存在利用不動產對外投資、擔保等情況;事業單位利用不動產對外投資的,是否報經財政部門審批;對外投資是否獲得收益及收益是如何處理的;對于可能出現的資產損失,相關單位是否及時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4.不動產的低效閑置情況
如有不動產長時間閑置(一年及以上),要審查閑置的原因,以及產權單位下一步的應對措施。
5.不動產的無償使用情況
查明無償使用不動產的單位性質,是本系統的單位還是系統外的其他單位或個人,以及無償使用不動產的批準單位和緣由,有無相關書面佐證材料。
三、行政事業單位不動產審計的方法
(一)查閱法。直接查看各行政事業單位不動產明細賬、資產系統臺賬,收集的數據等相關信息,審查單位的不動產是否賬實相符;檢查不動產出售、出租的審批手續、公開招拍掛手續、合同協議等相關資料,檢查利用不動產對外投資、擔保的審批手續,審查單位不動產的使用和管理是否規范。
(二)核對法。通過將各行政事業單位簽訂的經濟合同、協議、票據等與已入賬的收入進行核對,查看收入是否上繳財政,是否存在小金庫。如審查被審計單位出售、出租合同以及收入所開票據、收入財務賬三者記載金額是否一致,檢查出售價款上繳財政的憑證及非稅收入繳款書存根聯。
(三)實地考察法。通過與被審單位人員交談了解、實地到被審單位查看,審查被審計單位是否存在未提供的不動產,以確認是否存在賬外資產。實地查看各單位的不動產使用情況,是否存在長時間閑置的情況,是否將不動產出借給其他單位使用。
四、審計發現的不動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第一,部分房產權屬不清。部分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由某集團代建,資產不在行政事業單位賬面反映,從而造成有產權的無使用權,無法管理(或不愿意管理);有使用權的無產權,無法入賬,形成賬外資產。隨著賬外的房產越來越多,金額越來越大,資產和收益存在流失的風險。
第二,賬實不符,不能真實反映不動產總量。一是部分不動產未登記入賬,也未在固定資產卡片上登記。二是部分房產已拆遷、已出售、已置換,由于手續不全,多年來仍在固定資產賬上,未辦理核銷手續,導致固定資產長期虛數掛賬。部分單位的房產實物由資產管理部門管理,但資產管理系統由財務部門管理,由于部門之間配合程度不夠,使得實物管理與財務管理脫節。
第三,資產現狀不明。審計中發現某單位有幾處房產由區政府主導置換,由于歷史久遠及人事變化,置換回來的資產去向不明,也無置換的相關資料。由于缺乏專業的資產管理人員,具體經辦人員對固定資產管理、使用的制度規定和程序不熟悉、不掌握,致使固定資產在管理和使用不規范的現象發生。
第四,部分不動產空置。由于歷史原因,部分行政事業單位的房屋資產比較寬裕,特別是在當前嚴格核定辦公用房面積之后,一些單位出現了部分的空閑辦公用房。
第五,不動產資產無產權證。從歷史成因看,不動產中有的是名人故居、文物保護單位,有的未通過規劃、消防、環評等手續,導致產權證難以辦理。從主觀因素來看,不少單位對資產的權屬意識不強,多年來重購置輕管理的現象比較普遍,對已有的資產管理不到位,有部分單位使用不動產多年始終未辦理過產權證。
第六,房屋出租不規范。一是部分房產出租未履行報批手續,隨意性較大;二是部分房產出租未簽訂租賃合同、出租年限較長、租金較低;三是部分房產出租租金未及時收繳;四是租金收入未按照非稅收入管理的有關規定,及時足額上繳財政,納入部門預算統籌安排。由于房租收入等屬于非稅收入,收入須上繳市財政納入預算管理,行政事業單位對收取、增加房屋出租收益的動力不足。
五、加強行政事業單位不動產管理的審計建議
一是建議出臺規范性文件,切實解決單位不動產管理中存在的家底不清、權屬不明、賬實不符等問題,規范資產處置行為。特別是現行的代建模式,在項目竣工驗收、決算審計、資金支付、資產移交、使用管理等方面不夠明晰,有待建章立制予以完善。
二是盤活存量資產,提高運行收益。對全市行政事業單位現有的閑置房產和已出租房產進行整合,可考慮由財政部門通過公開平臺,以透明的競標方式進行招租或出售,從租賃期限、租金收繳、資產評估、相關責任等方面對租賃合同等進行規范,增強資產收益能力。
三是加大執法力度將規定落到實處。開展監督檢查,對于未經批準擅自出租行政事業單位房屋、資產,甚至隱匿、挪用房租收入的行為,進行嚴肅處理,逐步建立行政事業單位規范出租房屋的良好風氣。
四是各行政事業單位應加強資產管理部門與財務部門的協同合作,做到資產管理與財務管理相結合,通過對固定資產實行動態管理,實現對固定資產的調配使用科學管理,變統計管理為績效管理,提高固定資產使用和監管的有效性。
五是各行政事業單位應加強對資產管理人員的培訓,嚴格落實固定資產崗位責任制,促進相關人員自覺遵守資產管理的相關政策法規,規范資產管理行為,確保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增值。
參考文獻:
[1]余麗燕.區縣級行政事業單位國有房產管理績效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8.
[2]王莉莉.審計視角下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5 (13): 76-77.
[3]徐智.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審計中常見的缺位及對策[J].審計月刊,2014 (03): 23.
[4]茹偉.加強國有房產監管,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淺析行政事業單位房產審計[J].財經界(學術版),2013 (10): 46+59.
[5]李書會.論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審計[J].價值工程,2011,30 (21):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