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法律公布是立法程序的一個必經階段。如果法律在通過后沒有以規定的形式在規定的載體上予以公開發布,則表明該法律還沒有完全通過立法程序,該法律就沒有法律效力。如果公布法律的程序不完善﹑有缺陷,那么即使法律制定的本身是科學﹑完善的,在實際操作中也可能發生混亂的現象。本文一共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說明法律公布重要性。本部分對法律公布的內容及其重要性進行了闡述。第二部分闡述我國立法的取得的成就及不足。第三部分是國外關于法律的公布方式的規定,并以美國某州為例進行了分析。第四部分針對我國法律公布方式的不足,借鑒國外立法的經驗,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即細化法律公布載體以及關于引進互聯網以解決法律公布的一些問題,以順應時代的需要。
關鍵詞 法律公布方式 互聯網 時代需要 國際性
作者簡介:王彥男,天津市西青區人民檢察院第五檢察部干警。
中圖分類號:D92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007
一、法律公布的重要性
法律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法律包含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以及國務院和部分地方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而狹義的法律,僅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本文的法律則是指廣義的法律,即所有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以及地方性法律﹑法規等。法律公布是指法定主體將立法機關通過的法律依法定程序予以公開發布。法律公布作為立法程序的最后關鍵環節無論在國內外的歷史上都是經過斗爭取得的成果,是來之不易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法律公布成為法是經過斗爭取得的成果
法律從秘密走向公開,經歷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歷史過程。早在古希臘時期,著名的法學家﹑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曾指出,“法律只有先行公布,才能獲得普遍的服從,人們才可以根據法律進而規范自己的行為或者評價他人的行為。” 而且,也只有將法律公布,才能讓人民對法律作出評價,判斷是否滿足了不斷發展的社會的需要。如果法律不公布,那么,可以想象出,每個人都會生活在極度的不確定的恐懼之中,我們將不知道我們能做什么,我們不能做什么,因為我們不能預測出我們行為將會產生怎么樣的結果。我們甚至會隨時因為一些我們不知道的事由而受到懲罰﹑受到責難。那時,會產生這樣一種現象即只有少數知悉秘密法律的統治者擁有特權,從而產生一系列的腐敗與骯臟。古羅馬時期出現的《十二銅表法》是最早的法律公布記載。 那時,處于秘密法時代的普通民眾隨時有可能受到法律的懲罰,統治者也可以隨意的利用法律和解釋法律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激起了民眾極大的不滿。終于,在羅馬民眾要求另立國家的情況下,法律才作為統治階級與民眾權利斗爭妥協的產物而予以公布。
在我國,早在古代不成文法時期,法律公布一般以呼唱﹑朗誦等非成文形式快速公布 ,民眾對于法律基本處于不知其否的狀態。到了成文法的時代,統治者對法律公布做出了較為具體的規定以維護社會穩定﹑社會秩序,以降低民眾對統治者秘密法的不滿。于是,春秋戰國時期,鄭國子產“鑄刑書于鼎”,晉國也“鑄刑鼎宣示下民”。但反對之聲也不絕于耳,老子曾說“國之利器,不能示人”,孔子也曾作出“民可以使由之,不可以使知之”的論斷。那時,中國基本采用了“誥”“憲刑”與“懸法”等法律公布方式,其中“誥”是最古老的法律公布方式,“憲刑”與“懸法”也可以追溯到西周,而且在法律公布時,政府往往會派專門的官員進行普法宣傳,這是中國古代法律公布的一大特色。
由此可見,法律公布不僅是對君主權力的限制,更是對普通民眾權利的保護。它是一個民眾爭取權益的過程,無論是在國外還是我國的歷史上都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二)法律公布決定著法律的效力,影響著效果
法律公布是嚴密的立法程序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最為關鍵的一個階段,如果法律在通過以后沒有以規定的形式在規定的載體上予以公開發布,那么,該法律就應該是有瑕疵的。如果公布法律的程序不完善,那么該法律制定的本身即使是科學的,在實際操作﹑司法實踐中也可能產生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煩,為我們的法律工作帶來極大不便。
所以,完善、科學的法律公布制度,對于加強人們的法制觀念,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完善社會主義法治政府,保障和促進法律的正確實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我國法律公布方式的成就及不足
(一)我國法律公布方式的成就
我國法律規定,我國憲法及其修正案以全國人大公告的形式公布,一般法律以主席令的形式公布,行政法規以國務院令的形式公布,地方性法規﹑部門和地方政府規章分別以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公告,各部門﹑各地方政府令的形式公布。
我國2000年《立法法》第五十二條對法律的公布方式做出了規定,法律應以主席令的形式公布,法律簽署公布后,應該及時地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和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予以刊登。在此條規定中并指出,應該把其中常務委員會公報上刊登的法律文本確定為標準文本。第六十一條,第六十二條對行政法規做出了規定,該條指出行政法規應由總理簽署并以國務院令的形式予以公布。公布后,應該及時在國務院公報和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登。其中,把國務院公報上刊登的文本確定為標準文本。
其實,我國在近些年也逐步在法律載體網絡化進行嘗試與探索。例如,為進一步加強審判管理,提高裁判文書質量,增強審判工作透明度,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和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落實審務公開工作的有關要求,結合法院工作實際,制定了《關于人民法院在互聯網公布裁判文書的規定》,盡管此規定還沒涉及到立法領域,但是也為法律載體網絡化的進程邁出了不小的一步,值得有關部門在立法過程中參照并做出進一步的探索。
總之,無論是2000年的《立法法》所建立了較為科學的法律公布方式的規定,還是最高人民法院和省高級人民法院在法律載體網絡化所做出的探索與努力,這些都無疑都在完善著我國關于法律公布方式的體系建設。
(二)我國法律公布方式的不足
雖然,2000年的《立法法》已經做出了較大的修改。但是縱觀國內外關于法律公布方式的規定,我國的規定還有不足,有待完善,本文將主要就以下兩點進行剖析:
第一,有些法律公布載體規定不夠明細。現行法律雖然對法律法規公布主體以及以何種形式公布做了規定,但對于法律法規在何處公布,尤其是對于地方性法律公布載體的問題,只是籠統地做出了粗略的規定,交由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和地方人民政府自行確定法律公布的具體載體。而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和地方人民政府規定的并不是十分明細,有的地方甚至并沒有做出具體明確的規定,而是采用了習慣性的做法。例如,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法律程序規定,地方性法規要在《河南日報》上公布,但在實踐中,《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公報》也刊登法律法規,那么,這兩種刊物誰具有正式的性質,在實踐中就不好判斷了。 因此,筆者建議,應細化公布載體,避免在實踐中導致混亂,為司法實踐帶來不便。
第二,法律公布的紙質載體不能滿足社會需求。近年來,網絡已經成為人民生活的必備品,人們每天要從網絡上涉獵大量的信息,而且各個年齡階段的絕大多數人群也習慣于在網絡上搜尋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包括法律問題,而對于報紙﹑周刊的訂制人群卻呈現下降趨勢。再加上那些公布法律的報紙﹑周刊往往發行范圍有限,因此,已漸漸不能滿足大眾對于公布的法律知悉的需求。
綜上所述,很容易看出,我國《立法法》還有不足的地方有待改進。尤其是近年來全球化以及網絡化的趨勢明顯加強,在網絡大環境下法律公布作為立法程序的一個重要環節,迫切需要我們立法者根據我國根據實際情況,立足實踐,借鑒國內外立法經驗做出統一規定,彌補法律公布紙質載體的不足,使立法公布有序﹑清晰從而使法律公布具有嚴肅性﹑便捷性。
三、國外法律公布方式的規定
法律公布無論是對限制統治者權利,保護普通民眾的權利,還是從制定法律本身的合法性與規范性來看,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世界各國都對法律公布方式做出了規定。例如,泰國憲法77條規定,通過的法案一定要在政府指定的公報上予以公布。前聯邦德國1950年的關于《關于規范性文件的公布》規定,聯邦德國的法律法規必須在《聯邦法律公報》或者《聯邦公報》上公布。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美國立法機關也逐漸認識到人口遷徙量的增加以及指定刊物上登載法律文本的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全球化﹑地域化﹑網絡化的需求,于是,在美國的某些州,逐漸出現了法律文本的公布必須在政府指定的網站上予以刊載才算得上是法律的正式公布。
總之,筆者認為諸如美國此州的立法中關于法律公布網絡化的規定不僅可以極大地節約司法資源,方便法制統一化,很好的順應了時代的發展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社會公眾對于公布的法律的獲取與知悉權,而且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現代的科技手段應用到司法領域,值得我們在立法進程中進行借鑒與思考。
四、我國法律公布方式的完善思考
(一)細化公布法律的法定刊物
法律表決通過以后,要以一定的形式向社會公布,要以一定的形式向社會傳播,而這種公布與傳播的形式無疑要依靠一定的載體,這種載體就是法定公布法律的刊物。法律規定的公布法律的法定刊物具有正式的法律性質,其他任何機關團體,諸如公安機關﹑學校﹑新聞單位公布的均不具有此效力。
我國公布法律的法定刊物盡管有所規定,但是并不是十分細致。一般來講,各機關公報理所當然作為該機關公布法律的法定刊物,但在我國,除了國務院公報以及和個別省份的省人大常委會公報被明確規定為公布法律的法定刊物外,其他的大部分公報都是被習慣性地看作當地公布法律的法定刊物,再加上此刊物發行數量有限,范圍不廣,影響力小,缺乏法定屬性,甚至有些地區民眾誤將當地的《某某日報》作為當地法定公布法律的刊物,例如,上文提到的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法律程序規定,地方性法規要在《河南日報》上公布,但在實踐中,《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公報》也刊登法律法規,這就導致了司法實踐中不必要的麻煩。
(二)把互聯網作為法律公布的法定載體
法律文本必須通過一定的載體記錄,在過去的歲月中,石碑﹑銅鼎﹑葉片﹑絲綢都作為過法律公布載體,隨著活字印刷術及紙張的出現,紙張開始逐漸取代其他介質載體成為了法律公布的唯一載體,并一直延續至今。當今,互聯網作為法律公布的一種新載體,正以強勁的勢頭發揮著自己的優勢,與其他法律公布載體相比較互聯網有著易于查找檢索、高效便捷、便于普法、統一于網絡這一大載體,權威性強的特點。將互聯網作為法律文本加以利用,將有力推動法律朝著國際性、高效性的方向發展。
(三)傳統紙質載體與新興網絡協調配合
法律文本通過網絡公布相比于傳統的紙質介質具有很多優點,可以很大程度方便于查閱與公布,適應了當今時代的要求,而且具有環保﹑快捷的特點,但是,它的使用也面臨著一定的困境有待解決。例如,在實施的過程中會遇到諸如當地條件欠缺,網絡技術不達標等諸多方面的挫折,由此可見,法律文本網絡化在法律公布進程中的完善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探索與思考。
由于受到一些技術條件以及社會條件的制約,將互聯網作為法律文本載體也必然存在負面因素,這就要求我們要揚長避短﹑加以利用﹑區別對待。
第一,理性對待紙質文本。 紙質載體仍將是并長期是法律程序與司法體系的主打。法律工作者雖然使用一定的網絡,但是其辦公所用記錄﹑查詢工具仍將是傳統的紙質載體,這是一段時間內不可代替的。因此,我們雖然引入了網絡法律文本,但是也不能簡單地將紙質法律文本拋棄一旁,畢竟,紙張文本在目前仍然是最可靠﹑最安全的法律載體。在看待紙質文本與網絡文本的關系時,在實際操作時,必須明確后者是前者的重要補充,兩者缺一不可。
第二,區分地區適用。由于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部分西部地區可能網絡還不是十分普及,因此也不能絕對要求這些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適用網絡載體公布法律,對于他們來說,紙質載體還是最優的選擇。因此,在推行法律載體網絡化的過程中,還要因地制宜,根據各地不同的經濟狀況區別對待,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秉著科技用盡的原則處理好法律文本網絡化,將法律文本網絡化落到實處,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順應時代的發展與需要,最大限度地應用網絡資源。
注釋:
人民法院報,2006年2月13日,第B04版,轉載法治時代周刊.
苗連營.論法的公布[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9(4),第15頁.
曹智.論成文法的早期公布[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9(5),第58頁.
徐燕斌.殷周法律公布形式論考[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2),第56頁.
衛媛峰,寇杰,張建民.淺談法律公布制度的立法完善[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11(5),第56頁.
董珍祥.法律公布的幾個問題[J].人大工作通訊,1994(1),第40頁.
劉風景,龔斌.互聯網:法律文本的新載體[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報,2006(5),第86頁.
參考文獻:
[1]張春生.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釋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苗連營.立法程序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楊臨宏.立法法,原理與制度[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