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文愛 楊麗兵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國民素質;“互聯網+”;服務模式
摘 要:隨著“互聯網+圖書館”時代的到來,信息傳播的渠道、方式及技術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方向也隨著用戶需求的多樣性而發生了更加復雜的變化。文章在政策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礎上,闡述了公共圖書館在網絡時代面臨的新挑戰,進而提出了公共圖書館助力國民素質提升的幾種模式,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中圖分類號:G25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9)08-0027-03
1 背景
國民素質是國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自身條件和能力,包括健康的身體、和諧的心態與適應社會發展所具備的文化與科技知識、思想、道德素養等[1]。也有觀點認為,經濟、民主政治、國民素質、可持續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大奮斗目標。在這四大奮斗目標中,提高國民素質的水平是基礎。《“十三五”規劃建議》將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確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這為公共圖書館創新服務模式、提高服務效能帶來了新機遇。公共圖書館作為開展社會教育的公共文化設施,作為保存和傳承知識、典籍的公共文化服務場館,理應圍繞這一目標主動調整自己的發展模式。
2 文獻綜述
早在民國時期,由于學校教育的不足,一些知識分子就已經認識到圖書館社會教育職能的重要性。蔡元培提出:“教育并不專在學校,學校以外,還有許多的機關,第一是圖書館。”[2]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里,我國的圖書館事業達到空前的繁榮[3]。同時,圖書館在傳播新文化、啟迪民智、培養人才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則成就了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在當代,學界對于圖書館教育職能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過,并且發表了一系列有價值的研究文獻。這些研究重點關注以下內容:①賦予圖書館收藏和保存人類知識、承擔文化傳承的使命。②強調圖書館在知識信息的評價與選擇方面應發揮的獨特作用[4]。③提倡圖書館轉型,由提供文本服務、信息服務升級為提供知識服務,最終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模式[5]。現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互聯網+”的概念,它是Web2.0下的互聯網新形態、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的演進。公共圖書館只有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才能發揮其潛在優勢并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探索“互聯網+”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服務國民素質提升的新模式,需要準確掌握公共政策現狀,了解不同層次圖書館的發展經驗與教訓,分析國民素質提升的新目標給公共圖書館帶來的挑戰,并在此基礎上總結新模式的特征。
3 研究方法
通過政策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式開展研究,可以為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提供借鑒。
3.1 政策研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件早已提出:“為了提供永久性和不斷發展的國家圖書館事業,全面管理和協調只有靠立法才能獲得。”可見,圖書館的運行與發展需要法律,需要國家政策和行政規章予以規范和指導。筆者主要研究國家“十三五”規劃發展政策,文化部等部門出臺的與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密切相關的政策文件以及《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重點對我國公共圖書館的設施設備政策、經費人員政策、文獻資源政策、管理服務政策等進行研究,此外還包括山西省“十三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十三五”文化強省規劃等政府政策性文件。
3.2 案例分析
“十二五”時期,在政府投入特別是免費開放資金的大力支持下,我國各級公共圖書館充分利用自身條件,服務方式得到更新,服務范圍得以延伸。同時,由于公共文化資源不足、服務效能低下等因素的制約,長期限制我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很多問題仍有待解決。特別是受經濟下行壓力影響,公共事業單位預算減少,公共圖書館必須適應在低增長的環境中過“緊日子”[6]。筆者主要以成功實現轉型發展和服務模式創新的公共圖書館為研究對象,包括牛津大學博德萊圖書館的延伸服務、美國費耶特維爾公共圖書館(FFL)的創客空間、深圳“圖書館之城”服務體系、上海“無處不在”的圖書館發展模式、蘇州圖書館的服務品牌建設等,著重分析了各圖書館的公眾關注度、用戶數量、規章制度、經費保障、民生服務、教育服務等信息。
4 服務國民素質提升中公共圖書館面臨的新挑戰
4.1 經費投入與預算
公共圖書館作為公益性事業機構,充足的經費是其生存和運營的基本條件,也是其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7]。“十二五”期間,在中央資金的帶動和引導下,各級政府紛紛加大對文化事業的經費投放力度,同時也加大了對公共圖書館的財政保障力度。據統計,“十二五”期末,各級財政對公共圖書館的財政撥款達127億元,是“十一五”期末的2.2倍,占當年文化事業費的比重為18.6%(見表1)。同年,山西省公共圖書館的總收入中財政撥款為2.27億元,是“十一五”期末的2.31倍,占當年政府對文化事業財政撥款(18.74億元)的12.1%。
“十二五”期間,我國國民經濟運行情況良好,國家財政總支出逐年穩步增長,文化事業費也實現了快速增長。從總體上看,文化事業費總量呈不斷攀升的趨勢,占國家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基本維持在0.36%和0.39%之間。然而,由于經濟下行的壓力,各級財政對公共圖書館的財政投入也必然會收到影響,其中最直接的影響是項目經費的減少。公共圖書館的很多業務都是靠項目支撐和拉動的,這些項目主要包括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開展的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如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各地區的數字圖書館建設和地方文獻數字化建設等項目。項目經費的減少或終止,意味著正在進行中的項目得不到有效保障和支撐。此外,由于業務和人力成本的上升,大部分項目預算每年都呈一定比例的增長,這些自然增長的項目經費必然會擠占并影響其他項目的正常開展,因此整個預算結構必須進行重新調整。
4.2 圖書館的內部治理
隨著網絡普及、技術發展和社會變遷,用戶對圖書館所提供的信息與知識的及時性與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圖書館服務已經很難滿足用戶日益變化的知識需求。此外,圖書館物理空間的限制使其所能提供的基礎服務和常規服務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許多國內外的公共圖書館不僅在創新常規服務,也一直在探索延伸服務的邊界。公共圖書館延伸服務的宗旨是鼓勵閱讀、消除文盲、增進交流、精神慰藉等[8]。目前,我國公共圖書館的館藏資源和服務縱深均不足,極大地限制了其社會教育職能的發揮。同時,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也會導致文化事業發展的不平衡,表現較為明顯的是中西部地區的基層圖書館,雖然政府在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圖書館服務保障體系過程中的投入明顯加大,占財政撥款的比例逐年上升,但購書經費不足、人才缺乏依然是制約基層圖書館發展的主要原因。而對于東部地區的公共圖書館來說,特別是省級公共圖書館,盡管其經費收支達到一定水平,資金已不再是主要矛盾,但服務質量的提高和服務形式的創新卻是始終需要探索和解決的問題。從目前來看,即使有些圖書館創新了服務形式,但仍未得到廣泛認可。
4.3 信息傳播方式的變化
日新月異的新技術對圖書館作為社會信息中心的重要性提出了嚴峻挑戰。以數字資源為例,圖書館與數字出版機構在數字資源領域的競爭由來已久。數字出版機構通過出售數字資源獲得盈利,而圖書館則通過提供數字資源履行社會職能。數字出版機構憑借其對數字資源的價格、內容所擁有的“話語權”,進一步創新了用戶服務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分流了圖書館的讀者資源[9]。當當網發布的《2018中國圖書閱讀市場專題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中國移動閱讀市場規模已達153.2億元,增速達到29.2%。當當云閱讀和亞馬遜Kindle是主要的出版物閱讀平臺。此外,信息傳播方式的改變帶來了閱讀方式和閱讀習慣的變化,以微博、微信這樣文本短小、內容精悍為特點的“微閱讀”成為當下盛行的閱讀生態。同時,公共圖書館的讀者服務工作也逐漸顯現出不適應讀者需求、客觀效果不佳的問題。面對智能搜索、大數據技術的應用與普及,很多圖書館還是只能提供“百科式”的咨詢服務,而“知乎”“百度知道”“新浪愛問”等基于搜索的互動式知識問答分享平臺則更為受眾所青睞。
5 公共圖書館服務國民素質提升的模式創新
5.1 構建創客空間的服務模式
公共圖書館構建創客空間的服務模式,旨在將文獻信息資源有效融入社會的創新創業實踐,幫助創新創業人才獲取政策資訊、國內外技術動態、專利分布、標準運用等方面的信息,從而培養出具有一定信息素養的人才,促進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由“藏”到“用”的轉換,進一步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創客空間的核心價值符合圖書館的使命,或者說提供創客服務是圖書館使命的合理拓展和延伸。如:上海圖書館的“創·新空間”、長沙市圖書館的“新三角”創客空間、深圳圖書館的創客空間、成都圖書館的“閱創空間”等均已開展相關服務。從實踐層面看,面向創新創業的公共圖書館服務模式尚處于探索階段。在“互聯網+”的服務思維下,公共圖書館只有進一步打破長期以來成熟固化的業務流程和服務模式,對資源配置、業務板塊、人員結構等進行重新整合,才能成為創造和傳播新知識、新理念的共享空間。
5.2 聯盟化發展模式
由于經濟下行的壓力和成本費用的上漲,公共圖書館的經費預算不同程度地都受到了影響,過去那種不計成本、不講效益的辦館理念必須被改變。國外的高校圖書館經過數十年的實踐發現,圖書館聯盟是實現有效合作、資源共享且節約成本最有效的方式。目前,我國的公共圖書館聯盟尚處于探索階段,核心工作是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聯盟化發展模式主要針對基礎設施完善、資源相對豐富的公共圖書館,其需要借助圖書館聯盟搭建各種類型的資源共享平臺,從而進一步提高績效管理的可行性。近年來,我國的圖書館也開始突破館際互借、文獻傳遞的服務范圍,嘗試更深層次、更大范圍的合作。例如:2015年11月,京津冀三地公共圖書館成立“圖書館聯盟”,并就搭建資源共建共享平臺、聯合參考咨詢平臺、專業人才培養平臺、惠民服務平臺、公共文化示范區建設平臺、冬奧會主題服務平臺等事宜達成深化合作意向。在將來,圖書館聯盟更應開闊視野,以更強的事業心著眼于為行業提供優質服務,形成致力于實現圖書館事業價值的群體。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是真正意義上的全國性聯盟,迄今為止,參加CALIS項目建設或獲取CALIS服務的成員館已超過500家。CALIS的持續發展,與該組織的管理者與合作者主動應對挑戰并積極參與全國信息服務建設的事業追求密不可分。
5.3 社會力量參與的共建模式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對全民閱讀的提倡,越來越多圖書館行業的外部力量開始積極參與圖書館事業的建設。目前,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主要圍繞“經費籌措”和“募資”兩種方式進行,主要的實施方式有社會力量參與獨立辦館、參與合作興館、參與運營管理以及參與志愿服務等。公共圖書館在與社會力量合作共建的過程中,不應只停留在人、財、物的層面,而應樹立一種永續經營、開放包容的理念,發揮好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的優勢,創新服務模式,從而吸引更多優質的社會資源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例如,杭州圖書館在向“第三文化空間”轉型的過程中,積極與政府、員工、讀者、同行以及其他機構和個人開展合作,在活動策劃、讀者組織、媒體公關、資金運作等方面形成優勢互補,打造了一系列兼具品牌價值及社會影響力的讀者活動品牌。
6 結語
“互聯網+”環境帶給圖書館的不僅是服務內容的擴展和服務方式的革新,更提高了讀者參與圖書館服務的積極性,帶給圖書館的不僅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服務理念的更新和圖書館文化的嬗變。作為重要的公共文化和社會教育機構,公共圖書館不再只是藏書、借書和閱讀的地方,而需要發揮其在提升國民素質教育中的作用。面對顯著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新目標,公共圖書館要乘勢而為,充分借鑒互聯網思維,建立一種開放的、友好的、可參與的、互動的服務模式,在完善圖書館服務網絡體系、促進文化資源開放共享、拓展全民閱讀主體空間等方面進行有益的探索。
參考文獻:
[1]單培勇,湯清煥.關于國民素質問題研究述評[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259-262.
[2]劉茲恒,周佳貴.試論圖書館社會教育職能在當代的發展[J].中國社會科學,2012(4):125-139.
[3][4]龔蛟騰.清末至民國圖書館事業的勃興與繁榮(上)[J].圖書館,2011(1):1-6.
[5]王洪翀.也談公共圖書館信息服務的創新[J].圖書館學刊,2015(3):85-87.
[6]吳建中.新常態下圖書館聯盟發展的新課題[J].新世紀圖書館,2015(1):5-8.
[7]陸曉曦.近5年我國省級公共圖書館經費狀況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1(7):60-63.
[8]羅亞泓.牛津大學博德萊圖書館的延伸服務探析[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6(2):47-54.
[9]陳靜,張凌.數字出版機構與數字圖書館的競爭關系及相互合作的探索[J].圖書館,2015(4):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