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凌臘
摘 要:初中美術課程不僅僅是單一地教學生基本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力,讓學生能靈活地運用各種媒介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藝術情感。在教學中將各種材料作為媒介運用于美術作品,使美術作品既能表達出學生的思想,也能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廢舊材料;初中美術;作品
隨著美術新課程理念的深入貫徹,初中美術課程不僅僅是單一地教學生基本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力,讓學生能靈活地運用各種媒介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藝術情感。在教學中我嘗試將各種材料作為媒介運用于美術作品,使美術作品既能表達出學生的思想,也能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
一、廢舊材料的多樣形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
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關鍵所在,也是提高美術高水準作品的重要保證,因而通過設計美術教學形式,讓學生利用廢舊材料動手制作美術作品,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生活中廢舊材料隨處可見,信手可得,其材質千差萬別,形態各異,質地柔軟的有:棉花、毛線、布頭、報紙、皺紋紙、餐巾紙、羽毛等;堅硬的有:樹枝、鐵絲、鐵片、瓶蓋、碟片、紙盒等,因此,廢舊材料可以作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美術創作材料。我嘗試將廢舊材料運用于初中美術創作教學中,輔導學生利用這些廢舊材料制作出精美的美術作品,這種看似“破爛不堪”的廢舊材料,經過學生精心雕琢,形成了花樣繁多、栩栩如生的作品,不僅激發了學生的主觀創新性,無形中也培養了學生的審美力。
二、廢舊材料融入課堂中,讓美術作品豐富多彩
將廢舊材料融入課堂,使課堂教學內容精彩紛呈,學生作品豐富多彩。這個理念符合美術課程標準,讓學生的學習和自己的生活緊密相連,在生活中尋找素材,在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也適應全新的“生本”教育理念,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初中美術教育階段,教師必須堅信每個學生都具有學習美術的潛能,教師應該多角度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科學合理、個性鮮明的教學目標,多鼓勵學生大膽去想,敢于動手去做,藝術不是簡單的臨摹,而是學生綜合素質升華的體現。比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漂亮的手工燈飾》一課中,首先分配學生收集廢舊材料,比如:礦泉水瓶、一次性筷子、紙杯、雪糕棒、麻繩、毛線、吸管、細鐵絲、報紙等。課堂上緊扣本節課“燈飾”的主題,啟發學生想辦法將這些廢舊材料制成燈飾,要用這些材料必須先讓學生了解并掌握材料的特性,然后根據不同材料的屬性采取不同的制作方法。柔軟的麻繩可以采用纏繞的方法,紙杯的可塑性比較強,可以通過剪切、鏤空和拼接等方法改變杯子的原始結構與功能,讓它重放異彩。堅硬的筷子可以用重復疊加、變異疊加或旋轉疊加的拼接方法,從而做出時尚的立體燈飾。奇跡是在實踐中才會發生的,智慧的火花是在思想的碰撞中才會產生的。生活中的廢舊材料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只要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他們就會利用身邊的材料創造出藝術價值很高的藝術品。
三、廢舊材料拓寬了教學思路,打開了學生視野
利用廢舊材料進行美術作品的創作,不但拓展了教學思路而且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打破了以往教師單一的教學形式,利用隨手可得的廢舊材料可以制作出生動的教具讓課堂活起來,學生看到教師生動教具的同時也打開了自己的思路,個個蠢蠢欲動,都想一試身手。
教師在挖透教材重難點的基礎上,不一定要照搬教材設置的作業形式表達主題,而應擴展思路,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去表達同一主題。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春天的暢想》這節課中,主題是緊緊圍繞“春天”展開的,借助大自然賦予的春的氣息,調動學生內心的生活體驗,啟發學生大膽地想象和聯想,通過不同的角度表現春天,體驗自然美和藝術美共同的美感與不同的表現方式。課本中作業要求畫一幅關于表現春天的圖畫,我覺得單純通過畫畫表現春天有點過于局限,于是我嘗試運用生活中可以找到的廢舊材料表現春天的氣息。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首先想到毛澤東詩詞《卜算子·詠梅》里的詩句“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梅花是報春之花,于是我選擇“梅花”作為這節課的主角,結合《春天的暢想》的總目標我設計了以賞梅、品梅、制梅、評梅為主線的教學。用什么材料制作梅花呢?餐巾紙和枯樹枝無疑是最好的材料。餐巾紙,柔韌輕薄,易折疊成型,容易上色,材料好找,它是制作花朵的好材料??輼渲Γ诌叀⒒▓@到處可見,它是天然的梅枝。課堂上,學生把做好的梅花粘貼在枯樹枝上,瞬間枯木逢春,教室里頓時暗香浮動,梅影疏斜,讓人賞心悅目。這樣設計這節課既符合課程目標的要求,又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將“不爭春的枯枝敗葉”裝點成報春奇葩。
在中學美術教學中我將“廢舊材料運用在美術作品中”作為一個重要的課題,不斷研究、摸索廢舊材料的質地和美感,讓它融入中學生的美術作品,使作品更加具有藝術活力,讓廢舊材料成為中學生制作美術作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寶庫。
注:本文系蘭州市2018年度教師個人課題《“變廢為寶”——廢舊材料在中學美術作品中的應用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