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召收 程玲
摘 要 高校思政課作為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在大學生成長成才方面具有重要價值。但在當前多元背景下,高校思政課上非主流意識形態有所抬頭且衍生出抹黑論、歪曲論等形態。在此情勢下,深挖高校思政課內非主流意識話語滋生的深層土壤,主流形態話語的空白,文化霸權主義的存在以及網絡環境文化消費的時代背景都對其有著深刻影響。最后,本文希冀透過活化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表述、提高新形勢意識形態對話策略等措施應對高校思政課上非主流意識形態的蔓延,強化主流意識的話語權。
關鍵詞 思政課 高校 意識形態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溫州高校思想政治專項課題“多元背景下高校思政課非主流意識形態應對策略研究”(項目號 WGS Z20191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王召收,溫州大學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輔導員,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程玲,溫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輔導員,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092
教育需要培育和傳遞正能量。在傳遞正能量的路上,教師的作用無可替代。然而,一些高校教師將“抹黑中國”作為一種潮流,在課堂之上肆意傳播西方價值觀念,攻擊誹謗現任領導,與主流價值觀念格格不入,縱觀當前高校思政課上的非主流意識形態特征,已衍生出多種形態,消解著大學生對祖國的感情,危及大學生對祖國的認同,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的傳播與普及。
一、高校思政課內非主流意識話語的衍生形態
網絡時代,文化消費時代以及復雜的國內外環境,讓非主流意識形態在高校思政課內有機可乘。個別思政教師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常常會表達出一些消極負面的情緒,把中國當成了負面典型的案例庫。不可否認,各種非主流意識話語以在高校思政課內衍生出不同形態。
(一)直接抹黑論
抹黑論表現主要有以下兩點。第一,持人之長、攻己之短。以“民主”和“專制”為例。某些思政課老師習慣于推崇西方民主,抨擊中國專制,用一種類似于冷戰時期“非黑即白”的簡單二元對立模式看待問題,沒有處于一個全面客觀的立場上考慮中西方的體制差別。但就社會發展狀況來看,政治體制的先進與否并非簡單的民主與專制之間的概念區別。政治體制的合理與否,先進與否是與一個國家的具體國情密切相關的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是歷史的選擇,也是中國國情這一現實的抉擇。
第二,不講成績、專談問題。高校內一些思政課教師在談論當前中國面臨的一些社會問題中,貌似頭頭是道,但往往將個人感情摻雜其間,對現實的不滿和自身能力的不足歸罪于國家與社會,不顧及中國共產黨所做出的成績,單單抓住社會弊端不放忽視中國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取得的巨大成績,把自己對現實的不滿和自己能力的不足歸罪于這個社會和國家。殊不知,這種抱怨國家的做法顯然是脫離歷史事實,30年來中國取得的成績超過所有其他亞洲國家地區的總和。當前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超過所有其他亞洲國家地區的總和,也超過所有轉型經濟國家的總和。中國發展模式已然成為一個國際社會廣泛認可的成功范例。因此,揪住問題不放的人不僅沒有看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績,而且以一種脫離現實的高標準來評價當前中國發展,單純看到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缺乏以一種歷史眼光看待問題的視角,欠缺以一種發展角度對待事物的心態,更沒有一種從全局出發看待中國現狀的高屋建瓴。
(二)變相歪曲論
當前來看,高校內一些老師歪曲歷史,如懷疑雷鋒同志的事跡真偽,追問黃繼光堵槍眼的真實性,此類看似還原“歷史真實”的論調,有其形成的特定時代背景,其本質是歪曲事實,背后是價值失范。變相歪曲論表現有二。
第一,望文生義、隨意發揮。當前高校思政課上還存在一些教師與學者在沒有了解事情全貌的情況下,簡單從字面意思解讀國家的政策、法規,和學者評論。如徐嵐在求是網發表《高校宣傳思想工作難在哪里?》,曾點名批評賀衛方和陳丹青,引起輿論一片嘩然,某些媒體和公眾甚至說這是反“右”的傾向,上升到階級斗爭層面。當前形勢下,簡單將階級分析方法認定為劃成分,認為現階段堅持階級方法論已經沒有必要。
第二,忘記事實、憑空想象。“欲知大道,必先為史。”要想全面了解中國,了解中國共產黨,就必須認真了解歷史,“研究”歷史,在全面、系統占有翔實史料的基礎上,把握歷史事實的總和。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總結出真正的歷史經驗,揭示出真正的歷史規律。但在高校思政課內,部分教師與學生簡單聽信網絡傳言,種歪曲事實,憑空想象事件的傳播,宣傳,并肆意解讀一些歷史事件,任意消費一些歷史人物。極具影響意義的歷史人物儼然變成了一種可供消費的“原材料”,加工、打磨、夸張、戲說……種種形式讓歷史人物變得面目全非。消費歷史,成為當下解構歷史人物的驅動力。但在這種自我陶醉的思想狂歡中,“解構”于不知不覺間影響著公眾對于歷史人物的認知,無形中將非歷史的審視態度傳遞到青年一代當中;長此以往,不但讓民眾對歷史的敬畏感逐步喪失,而且會蠶食掉中華民族所共有的精神家園。
二、理性分析當前高校思政課中非主流意識話語的深層原因
追本溯源,當前高校思政上出現的此類非主流意識話語必然有其深層次的制度原因和文化原因,更需我們深入探究,理性分析。
(一)乘虛而入:主流形態話語存在的空白
近年來,在高校思政課教育中取得了許多成績,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比如,高等院校內思政課宣傳教育的親和力不足,宣傳方式略顯程式化、簡單化、八股化,甚至教條化。從教育方式來看,硬性灌輸偏多,理性分析較少,從教育內容看,真正能讓廣大學生深入思考,深入學習的內容不多。教育方式的單一與空泛,忽視了對教育對象特點和規律的把握,缺乏對受教育群體需求的把握,更缺乏其對教育效果的分析與反饋,特別是在教育效果與教育內容之間的矛盾,在思政課的實際效果與預期目標之間的差距較大。種種問題的存在讓高校思政課內主流意識形態宣傳缺乏有效性,強化了廣大師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排斥感與不信任感,削弱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吸引力與影響力,讓各種非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在高校思政課上得以滋生發展。
(二)微觀滲透:西方文化霸權主義的戰略
高校學生正處于其生理發展與心理發展的特殊時期,一方面他們思維活躍,敢于創新,想法新穎;另一方面他們個性鮮明,接受新思想,新觀念的速度較快。
而當前國際局勢紛繁復雜,各種思潮相互激蕩,一些敵對勢力和反華團體抱著意識形態偏見,把意識形態滲透作為對我國推行西化、分化戰略的主要手段,通過互聯網等多種途徑傳播西方思想、鼓吹“網絡自由”、宣揚普世價值,并運用造謠污蔑、借題發揮、小題大做、挑撥離間等方式制造大量混淆視聽的負面輿論,凡此種種,都使原本身處高校內的學生受到更多、更直接的意識形態滲透的風險。
美國政治學家摩根索說過:“意識形態同一切觀念一樣都是武器,既能提高國民士氣以增強一國實力,與此同時又能削弱敵國斗志。”若對此種言論聽之任之,置若罔聞,則勢必會動搖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弱化意識形態話語權,威脅社會穩定與國家安全。
(三)難于管理:網絡寬松環境下雜語失控
當前我們正處于網絡時代,互聯網與每個人都有著密切的聯系。網絡對于整個社會大眾的衣食住行、思維方式,乃至社會交流的方式等具有深刻的影響。但與此同時,網絡對社會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也屢見不鮮。在當前全民皆網民的時代,部分網民的素質卻有待提升,他們常常將問題片面化、極端化,習慣于斷章取義,不愿去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就頭腦發熱,肆意評判;看到個別現象,不去做全面地調查研究,就以偏概全,全盤否定;看到出現問題,不深入分析背后原因研究解決途徑,就隨意猜測,將責任歸罪于黨和國家。高校思政課堂上,網絡與師生的關系密不可分,一些高校借助于網絡課堂、網絡論壇以及各種新媒體平臺,加強正面教育與引導,如果在高校思政課堂上,在享有網絡自由權力的同時,沒有履行應盡的責任,沒有守住應有的底線,甚至成為敵對勢力吹鼓手,夾雜裹挾不正當目的,隱藏在互聯網中,煽動社會情緒,激化社會矛盾,那么必將弱化高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在意識形態戰場,高校與互聯網,一個是最前沿,一個是主陣地。
(四)因利生弊:文化消費時代的不良心態
自改革開發以來,我國經濟長足發展,人民生活水品顯著提升,新世紀以來,我國逐步進入消費主義時代,琳瑯滿目的文化消費成為公眾精神文化生活之常態。文化消費時代的到來讓社會公眾能夠采取不同的方式來消費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但事有利弊,文化消費時代的到來也讓部分群體特別是高校內部分群體產生了諸如獵奇心態、功利心態、盲從心態等不良心態。不可否認,高校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受文化消費時代的影響也在所難免。
其表現有三:第一,高校內一些學者盲目追求標新立異,求新求快,違背學術創新規律,創作沒有實際意義的學術作品,重量輕質的形式主義部分存在。文章寫作七拼八湊、掐頭去尾,為追求成果數量把一組數據或一篇文章改頭換面地寫成多篇文章投向多個雜志社發表的現象部分存在,試問,如此粗制濫造、泡沫重復,制造出一派空前的虛假繁榮景象,對于提升我國學術水平有何幫助?第二,社會急功近利思想潛移默化間已滲入高校學術領域,使得高校內學術研究漸趨功利化。高校內一些學者申報課題,發表文章其目的并非指導創新、求真求實,而是為自己職位晉升與工資待遇開導鋪路。第三,在此種急功近利氛圍影響下,高校內部分群體無心潛心研究學術,而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為多發,快發文章,抄襲、剽竊別人文章,凡此種種,已嚴重破壞學術生態環境,長此以往其后果不堪設想。
三、多元背景下應對高校思政課中非主流意識話語的措施
(一)剖析反主流話語的方法論誤區
主流意識形態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向其他階級滲透,構筑全社會的主導價值理念,非主流意識形態是與主流意識形態背道而馳,不同社會階級、集團之間所形成的意識形態。究其根源,高校思政課內種種非主流話語的一個誤區就是脫離實際,憑空想象,從自身利益出發,詆毀國家,詆毀主流意識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認清這個事實,便能事半功倍,從思想層面抵制非主流意識話語的侵蝕,從源頭根源杜絕非主流意識形態污染。高校思政課上要強化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權,消除非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對高校侵蝕就必須切實轉變教育作風,做到講實話,干實事、敢作為、勇擔當、言必行、做必果。空談誤國,充分認識非主流話語的方法論誤區,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此外,高校內各項工作的開展,各類政策的出臺,都必須深入廣大師生,了解情況,只有在實踐上廣大師生滿意了,其在思想上才能滿意,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宣傳才能落到實處,否則我們所說的將是一些空話、套話,什么都無法落實,最后一事無成。
(二)活化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表述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解決工作“怎么做”,要比“做什么”更為重要與緊急。高校思政課要有廣度、有聲勢、有氛圍。歸根結底,思想工作是人與人之間的工作,要樹立以人為本理念,一切工作以人為出發點,落腳點。高校內思政課要采取廣大師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守住陣地,活化方式,創新形式,轉變思路,多管齊下,方能治標治本,取得實效。
因此,我們應該改變思政課上語言交流方式,轉化話語表達方式,表述邏輯要符合大眾思維。馬克思主義要真正為廣大學生所接受與認同,要注重闡明內在的邏輯模式。同時要學會兼收并蓄,為我所用,將西方思維方式的表述形式轉換為能為大學生所能理解的邏輯形式,用實際社會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大學生熟知的俗語俚語以及符合社會主導的思想觀念來解釋理論,深入淺出,將理論表述轉化成日常表述,讓高深的理論變得通俗易懂,符合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并真正為大學生所掌握。
(三)提高新形勢思政課上意識形態對話策略
意識形態對話策略是高校思政課能否取得實效,能否產生吸引力、感染力的關鍵環節。近年來,我國高校思政課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課堂教學策略仍略顯不足,教學工作內容單一、滯后、空洞;命令式對話、填鴨式對話現象仍然存在,這些現象影響著高校思政課的應有傳播效果。對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轉變風格。長期以來,高校思政課以“冷面孔”為主,嚴肅冷峻的教學風格過度強調權威性而忽略教育客體的真實需求,此種“俯視”視角讓受教育客體對教育宣傳內容本能抵觸。轉變教育宣傳視角已迫在眉睫。用一種“平視”甚至“仰視”視角對待教育客體,給以其更多的需求關注,更大的感情投入,換位思考,站在受教育客體的角度思考問題,制定政策,應對問題,解決問題。
第二,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努力營造一種平等和善的溝通氛圍。積極主動,轉變自身定位,避免單純的說教灌輸,以一種參謀者,協商者的角色出現,感同身受,考慮受教育客體的現實情況,關注受教育客體的情感狀況,尊重受教育客體的人格尊嚴,傾聽受教育客體的合理需求,吸納受教育客體的意見建議。與受教育者在心理上和諧一致,在感情上相互交融,努力營造“情理交融”的高校思政課學習氛圍。
參考文獻:
[1]談談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問題——訪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陳先達[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6).
[2]劉云山.認真學習貫徹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 努力提高黨領導意識形態工作的能力[J].求是,2004(20).
[3]趙麗.毛澤東思想建黨理論探析[D].西華大學,2014.
[4]常艷.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規律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導刊,2009(4).
[5]易桂姣.和諧校園視域中的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