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玲
摘 要:近年來,教育信息化高速發展,信息化和學科深度融合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教師應積極使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小學語文教學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學習習慣。同時,小學語文教學還可幫助學生掌握一門技能,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使用信息化技術,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加強語文現代化教育。在現如今我國教育體制不斷改革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應做好本職工作,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發展意識,同時教師應重視教學內容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發揮科技工具的作用。實現互聯網與教育的有效結合,探究以導學為基點的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策略。
關鍵詞:導學;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策略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信息技術成為新課改的重要推動力,但大多時候小學語文教師忽視了信息技術的教學改革工作。信息化課堂教學的教學模式不僅僅是對學生進行書本知識的教授,還應幫助學生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信息化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化手段創設教學情景,完成教學任務,對學生的綜合素養以及語文能力起到助推的作用。因此對小學語文和教育信息化教學的深度融合進行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有助于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奠基。
一、當前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發展步入信息時代,龐大的知識量以及其快速的更新換代,對相關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不斷充實自身知識豐富度以及緊跟信息知識的更新換代,而傳統的語文教材以及教學媒體例如語言、標本、粉筆、黑板、模型以及掛圖等難以使相關教師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因此目前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例如對信息資源認知程度不夠、教學目標建設過于理想化、教學模式過于單一等,這些問題導致信息技術的使用難以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師沒有在教學過程中認識到信息技術的教學地位,往往注重信息技術的使用而忽略了信息技術對于文化的交流作用。而目前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效果并不好,主要原因為很多教師對信息技術的使用觀念有待提高,課堂上把使用信息技術作為主要的任務,花費大量心思使用信息技術,而忽略了對小學語文本身知識的教授,沒有認識到信息技術只是教學的手段而不是教學的內容。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除了可當做一種教學工具使用以外,更重要的是,借此創設情境啟發學生思維,與此同時,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開展,我國各個小學已漸漸注重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而在改進后的教學模式中,教師過于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只是承擔幫助者的角色,而學生學習小學語文知識需要針對性的教學資源,而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在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時信息技術可起到很大的作用,教育信息化2.0的提出就是為了在教師和學生信息化素養提高方面加大力度,讓信息化思維滲透到我們的教學中,從而利用信息化與學科的融合來改變我們現有課堂中教與學的模式,但由于各種原因,教師信息化使用水平和學校資源庫建設方面滯后,在為學生提供有效的信息化教學資源時較為無力,因此學生在學習小學語文知識的過程中往往沒有目標以及教學工具,學習效率較為低下。
二、信息化和語文學科深度融合
1.創設適合的教學情境
核心素養的提出,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作為培養學生的最終目標,語文教學不單單是培養學生學習生字詞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讓學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學習文章中的內涵和精神,為其終身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就是給學生一個身臨其境的體驗過程,使學生更加直觀地受到視覺和聽覺的刺激,讓學生沉浸到情境中去學習,通過一些視頻講解以及視頻表演加深自身對文章的理解。在向學生講解教材文章的過程中教師可對相關的語文基礎知識進行講解和梳理,幫助學生夯實基礎,同時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出相應的教學情境,搜集相關的資料,讓學生融入教師精心準備的情境中去,使學生通過感官刺激來學習,抓住文章的關鍵詞,了解文章的背景,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意思。比如五年級《黃山奇松》這篇課文,我們就可以從網上找出黃山三大名松的圖片甚至是視頻,學生借助這些直觀視覺,感受三大名松的不同形態,不僅可以輕易理解,如“枝干斜伸出去”如同伸出熱情的手臂,“枝干盤曲”如天然盆景等文中句子,還可增強感受,加深印象,再配上背景音樂反復朗讀,體驗文字表達出的意境和內涵,這種立體式的情境再現使得課堂一下子靈動起來,使學生的印象直觀可觸摸。
還有《黃果樹瀑布》一課,揭示課題后出示PPT或錄像,讓學生體驗到黃果樹瀑布的壯麗,學生被吸引注意力后,教師再拋出問題設下懸念,人們為什么都趨之若鶩地跑去看黃果樹瀑布?它哪里吸引了大家,今天我們通過音頻閉上眼睛靜靜地聽聽它的聲響,通過視頻感受一下它的雄姿,你們感受到了嗎?帶著這些感受讓我們細細地品讀課文,看看作者帶給我們什么樣的驚喜,從內心感受作者要表達的意思。
《莫高窟》這篇課文也是一樣,先出示莫高窟彩塑壁畫的PPT或視頻,先讓學生有視覺沖擊,然后討論為什么我們今天仍以這樣的藝術品自豪,稱“敦煌莫高窟是祖國西北的一顆明珠”呢?除了寫景課文外,寫人課文也一樣,比如《陶校長的演講》,上課之前根據導學單,先讓學生了解陶先生是誰以及他的生平事跡,就明白為什么要向同學們提出“四問”了。還有《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中,我們課前通過信息資源了解談遷,了解《國榷》,還可以搜集像談遷一樣具有這種品質的人,這樣對教學目標的完成是事半功倍的,對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也是有益的。使用信息化教學不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學內容,更是為了向學生展示和課文相關的資源,同時全方位地創設出學習的情境,讓學生從枯燥的單一學習中跳出來,在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提高,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打下基礎。
2.基于云平臺的學習
教學云平臺為傳統的語文教學搭建起了能讓教師和學生不分時空地交流的橋梁,使學生自主學習,先試后導的教學模式得以實現,在線學習、雙師課堂和在線糾錯大大豐富了教學的手段,使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效果大大提高。教師可在教育云平臺上與各個地方的老師交流互動,尋找適合現代化建設的語文教學。關于如何讓學生先學后導,主動學習,云平臺提供了課前預習的導學空間,使用導學單,可讓學生通過看與本課預習有關的微課,了解預習的內容,按照導學單有針對性地完成預習任務,通過核心問題的回答來檢驗預習的效果,在備課空間老師利用云平臺提供的大量的資源庫可隨時調用圖片、文字、音頻、視頻和Flash動畫等,并進行有效的組合,既可以借鑒別人的教學設計和思維,又可以使用豐富的課件資源,從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學設計(包括課件的重組),在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也使得老師的備課得以共享和升華,課中利用即時反饋系統,檢測學生的課堂掌握情況,根據課堂反饋的數據,布置課后作業,因為數據的支撐可以分層次地布置不同學生完成不同作業,學生在家通過云平臺完成作業,給老師反饋了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在知識點學習空間學生可以通過看老師的微課,來解決課堂沒有弄清弄懂的知識點,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反復地觀看和做鞏固類型題,能使學生把每一個知識點弄清楚會運用,這種課后的復習和鞏固,能為每一個孩子進行精準定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進行相應的學習,使分層次教學得以實施,同時鞏固題的練習,也使得學生在做題時產生了原始的數據,為下一節課老師的備課提供了有力的數據,使教師能及時掌握學情,這種周而復始的云平臺學習環境,讓學生不但鞏固了自己的知識點,同時還延伸了學生的知識面。
如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是每位語文老師的困惑。學生的閱讀基礎不同,對于同一篇文章,學生的閱讀感受差異很大。“考拉閱讀”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考拉閱讀”是一款提供中文分級閱讀的APP軟件,有專門的ER值檢測功能,學生可通過測試,確定自己的閱讀ER值。老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選擇不同體裁的文章,進行階段性的專項訓練,如:散文、記敘文、兒童詩、歷史故事等,通過“一鍵智能匹配”功能,系統就會自動地將相應的文章發送給學生。因此,學生拿到的文章是適合他自身閱讀水平的,契合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做起來難度適中,容易產生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另外在APP中,還提供了許多經典書籍,便于教師開展“共讀一本書”的活動。如《草房子》《西頓動物小說》《魯濱遜漂流記》《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童年》等書。每讀完一本書,后面都有相應的試題,幫助學生檢測自己對故事情節的把握、對人物形象的認識情況。得分低的同學,還可以提醒他再讀,真正使學生經歷將書“讀薄”再“讀厚”的過程。在APP后臺,老師還可以實時查看班級學生的閱讀情況,閱讀時長、閱讀量、閱讀能力等數據一手掌握,便于進行針對性訓練。教師可以實時掌握學生的短文閱讀完成情況,如:閱讀短文的正確率、前三名榜單等數據,可以將“任務報告”分享到家長群,對沒完成的同學發送任務提醒,提醒家長督促。
當然,還有我們現在經常用的“曉黑板”,教師在布置學生課前預習朗讀時,可以通過打卡功能,直接看到他們的視頻,直接進行一對一指導。“作業盒子”及時發布今天相應課時家庭作業,還有答案,家長可以隨時訂正。教育云平臺和各種綜合性和學科性APP的使用,豐富了課堂的內容,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主動意識、競爭意識,強化了家長責任,促進了家校共育,一舉多得。
小學階段對于學生而言十分重要,小學語文教學不僅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還將培養其對于文化知識的理解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積極使用信息化技術,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以及搭建學習平臺,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以及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影.小學語文教育信息化教學手段初探[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6(12):178.
[2]詹玉娟.信息化提高小學語文讀寫的有效性[J].新課程導學,20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