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婕
摘 要:在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努力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潛移默化地傳輸給學生。在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中要凸顯道德教育,增強學生心靈世界的厚度;以傳統文化啟智,開掘學生心靈世界的深度;以傳統文化怡情,拓展學生心靈世界的廣度。通過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不斷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道德教育;傳統文化;古詩文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社會各界對語文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語文教育中增加中華傳統文化的教學成了語文教育學家及教師的共識。[1]在這種大背景下,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注重語文知識的傳授與運用以及語感的培養,更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充分吸收民族文化精髓,把古詩文教學的“立德、啟智、怡情”功能發揮到最大化,把語文教學與培養學生的德育、智育和美育相結合,凈化、美化、升華學生的內心世界。
一、語文老師要在傳統文化的教學中凸顯、滲透德育,增強學生心靈世界厚度
“才是德之資,德是才之帥?!眱灹嫉牡赖缕焚|對人的影響十分重要,對學生的人生發展方向具有決定性作用。在語文古詩文教學中要重視德育,教師要把傳統文化作為德育的源頭活水,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優勢,實現新課標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目標。
傳統文化能陶冶情操,有著崇高理想情懷、優良思想品質與愛國主義情感的案例比比皆是。如,面對奔流不息的大河,孔子曾發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慨,告誡自己和弟子不要虛度時光;杜甫登臨泰山后,作出“一覽眾山小”的千古名句,詩人實質是在抒發自己建功立業的壯志;周敦頤通過“出淤泥而不染”表達自己潔身自愛、絕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范仲淹登岳陽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直抒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位卑不敢忘憂國”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憂民的真實寫照,他在《示兒》一詩中寫道:“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痹娙嗽谏鼜浟糁H,仍念念不忘被侵占的故園,其愛國之心,確實是感人肺腑,催人淚下。傳統文化中這樣的經典案例很多,教師在教學時要做足功課,引導學生通過這些案例體會古人那種俯仰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從而達到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崇高理想和愛國主義情感的目的。
我們都知道,擁有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基礎。作為語文老師的我們在古詩文教學中,要充分挖掘詩詞中的內容,精選經典素材對學生進行目的性教育。如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中寫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體現出了詩人不斷開拓、積極進取的精神?!傲韬氉蚤_”出自王安石《梅花》一詩,詩中的梅花,其實是詩人自我的真實寫照,看似歌頌梅花,實是歌頌詩人不屈不撓的精神……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這些優美詩句的欣賞,融入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這是枯燥無味的說教式教育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古詩文的隱含意思,搜集整理相關內容的詩作,然后組織學生積極開展專題學習活動。如,一句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低吟;一聲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高呼;有愛國豪情的岳飛的“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赤膽忠心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還有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報國之慨……教學中通過讓學生自己去品讀、去感悟、去交流這些經典名句,詩人的人品和詩情會在學生的心靈里激蕩,從而引發學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被詩人、偉人的愛國熱忱、獻身精神所感染、所激勵,一顆顆愛國主義的種子播撒在了他們純真的心靈里,由此“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成為每一個學生的座右銘。
二、語文老師要以傳統文化啟智,開掘學生心靈世界的深度
傳統文化是千百年來沉淀下來的優秀精神食糧,傳統文化是融合了古人的人生經歷和情感的文學形式的表現,“詩關乎情,亦關乎智”。古人用形象、生動、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深刻的道理,值得我們深入學習、體會。教學中老師要充分挖掘并利用好這些啟智點,拓展學生的知識素養。
如,“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等詩句清晰明朗地表述了事物變化發展的原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眲t說明了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結果,形象地詮釋了“變”與“不變”的哲理。
另外在古詩文的教學中,老師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想象力與探究力對學生的后續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
1.引導學生去感受詩人筆下所描寫的自然景物的美,調動學生去想象,讓學生置身于作者所描繪的一幅幅美麗的畫面之中
如,《山居秋暝》,引導學生聯系自身的生活實踐,利用“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來喚起學生內心的視像,全方位地調動感官,將詩中的景、物、情變成可以“看到”“聞到”“感觸到”的客觀景象,想象詩中各種景物所組成的美好畫面,然后啟發學生用美好的文字描述自己的內心感受,達到“情之于中,形之于聲”的境界,從而使學生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
2.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
詩歌中的意象十分豐富,同一意象有時甚至會有不同的感情抒發,教師要充分抓住這些豐富的意象作為學生的研究素材。以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水”為例,讓學生搜集與有關“水”的詩句進行辨析,學生通過在合作探究中的辨析、交流、討論,能夠深刻體會到李白筆下的“水”是氣勢磅礴,一瀉千里。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王維筆下的“水”清新秀麗,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勃筆下的“水”則是另一種景象,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顯得那么大氣深沉;“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蘇軾筆下的水是綺麗可愛的……通過這樣的內容對比豐富了學生的認識,開啟了學生的智慧,也給了他們全新的閱讀體驗。
學生通過在這種“獨特體驗”學習過程的形成和深化中,學習興趣得到有效提升,知識技能也得到了有效積累,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也得到了有效的改進,心智和精神得到了最有效的充實,學生的學習素養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真正實現了新課程要求的以學生為主體的目的,素質教育得以體現。
三、以傳統文化怡情,拓展學生心靈世界的廣度
教學中,學校不僅承擔著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更要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文學教育是一種審美教育,說到底其又是一種情感教育。文學教育重感性,重直覺,重形象思維,就人的培養而言,情感是生命的源泉,離開情感的熏陶,生命就不再激情、張揚,人就不會再有靈性和創造力,也就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德育、智育了。人的情感是豐富的,愛情、友情與親情貫穿著人類發展的歷史,因此這也成為詩歌吟詠的亙古不變的話題,教學中老師要讓學生深刻理解這一背景,這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傳遞正確的倫理價值觀有著積極的意義。而詩歌中蘊藏著大量的這方面的素材,老師要用好這些素材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
如,唐代大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道:“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是每一個遠離故土的人在重要節日思念親人時的自然表現,讓遠在異鄉的游子不由地想起自己的親人、兄弟,思念之情油然而生,這樣的詩句至今人們都傳唱不已。這樣的詩句在傳統文化中很多,語文老師在教學中要用好這些素材。
在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一直若隱若現地存在著,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提出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如,劉勰《文心雕龍·知音》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痹娢木褪窃娙恕扒閯佣o發”的產物。在古詩文教學中,我常常引導學生“披文入情”,體驗詩詞中蘊含的豐富情感,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獲得審美愉悅,得到心靈的陶冶。
語文教學中的詩歌教學不僅具有審美性,還兼有倫理、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在古詩文教學中,老師要引導學生深刻體會詩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感染,進而達到對學生進行中華文化傳統教育的目的。
中華五千年文化存在著太多的精華,在語文教育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傳承傳統文化對學生的成長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積極做好引路者與指導者的作用,讓學生積極汲取優秀的傳統文化,學生只有領悟到傳統文化的精華,體會到傳統文化的精妙之處,才能不斷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進而生長為新時代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陳志剛.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7(36):50.
[2]權麗.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中的滲透研究[J].學周刊,2017(8):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