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層學習共同體彰顯了“同而不和”的教研精神,體現了合作學習的理念。在構建教師學習共同體時,教師可以采用多元分層和任務驅動的方法,并在同中求異,力爭實現教研特色化。
關鍵詞:分層;學習;共同體
發展教育首先必須提升教師團隊的素質,這是毋庸置疑的。一名教師由新入職教師發展為專家型教師,其間必然要經歷一個漫長的、不斷學習的過程。這里的學習既有專家的引領,也有同伴之間的互學,最主要的還有自我學習。
在分層學習共同體中,我們按照新入職教師、熟練型教師、骨干型教師及專家型教師這樣一個簡單且略顯模糊的分類方式將成員進行分組(或者說是簡單意義上的“分層”),并根據各層級小組成員的特點制定了相應的發展目標。組內成員是一個小的學習共同體,各組協作又形成了一個大的學習共同體。分層級組是為了凝聚力量。共同體成員圍繞“學習”這一使命,圍繞“教研”這一任務驅動,在縱橫兩方面都實現了通暢的聯結。
一、分層學習共同體的基本要義
1.“同而不和”彰顯教研精神
分層學習共同體在基于“學習”的基礎上旨在實現教研能力的提升,解決當下課堂中存在的問題,蓄積應對未來課堂中出現的新挑戰的能量。在共同的教研發展目標的基礎上,我們又根據各組自身的特點和特色在課題引領、課堂教學、理論學習等方面設計了不同的任務進行驅動,化思想意識為實踐練習,最終實現“知”與“行”合。
2.“分中有和”體現合作學習
我們都知道,每個教師成長的周期并不是完全相同的,這個過程有長有短,是立體化的生命成長的過程。那么,相應的層級之間也就不能人為地設置“壁壘”。層級之間的縱向勾連、合作學習非常重要。在共同體內實現層與層之間的互相學習,對于低一層來說固然是從思想理念到課堂實踐的一場愉快學習之旅,對于高一層來說也是提升理論素養和課堂教學能力的一次很好的“磨煉”。
二、分層學習共同體的構建策略
1.多元分層,讓學習共同體多維化
根據佐藤學在組建學生學習共同體的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我們知道共同體成員人數對共同體學習成效起著非常微妙的作用。因此,在組建共同體時,成員數超過四人以上的就應該分組。因為人數一多,在開展學習活動時總有人游離于組內的學習任務。這樣存在心理游離或置身事外現象的共同體學習就不能有效地保障所有成員的有效學習。基于分層的分組,一般都是立體多維化的。我們可以將一定的資歷、職稱、課堂教學能力、教科研能力等綜合參照,進行分層分組。
2.任務驅動,讓學習共同體實踐化
在分層學習共同體中,各個層級小組都設計了真實的任務情境——課題研究。每個層級小組圍繞自己選定的課題展開研究。因為有了具體的任務,我們的學習才是有目標的、可評估的,才是有實踐支撐的,不至于流于浮夸。真實任務驅動下的分層學習共同體更容易獲得扎實的研究“教”和指導“學”的能力。
3.同中求異,讓學習共同體特色化
學習改變未來。學習更是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實現教師由“教書匠”向“教育家”的華麗轉身。我們在共同的學習道路上,追尋著共同的教育理想——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共同體中,個人的學習經歷、從教經歷、專業成長經歷等方面都存在不同之處。這諸多不同就造成了各個層級小組的不同。為了更好地實現各個層級小組的發展,我們給各個層級小組廣闊的發展空間,讓他們根據自身特點制定專業成長規劃,并選擇合適的方向開展特色化的研究,形成“百花齊放”的美好局面。
在21世紀的今天,終身學習理念已經融入了我們每一個人的血脈之中。教師的學習,既是為了更好地勝任教學崗位,也是為了實現自我職業生涯的飛躍。究其根本,我們每一個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價值的實現。在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中,“教研”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構建分層學習共同體,為老師實現專業成長的夢想向更深處漫溯撐起一支教研的篙。
參考文獻:
[1]佐藤學.學校的挑戰 創建學習共同體[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08.
[2]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 學校就會改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11.
[3]黃廷美,李梅.論班級學習共同體的構建[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1(8).
[4]馬南南,顧小清.教師在線學習共同體中的學習驅動機制探討[J].現代教育技術,2008(5).
[5]薛煥玉.對學習共同體理論與實踐的初探[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作者簡介:朱紅梅(1977—),女,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人,本科學歷,高級職稱,近年來一直從事小學作文教學研究和閱讀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