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青
摘 要:新課程改革理念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應用多種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在小學二年級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從認字寫字、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練習等四方面入手開展教學,提升學生語文綜合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多角度;語文能力;教學策略
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堂教師受到教學任務的壓力,常常在課堂上一味采取“灌輸式”教學,追求基礎知識的講授,從而忽略了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逐漸失去了學習興趣。教育改革使教師十分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在實踐教學中要想提升學生語文能力,就需要教師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手段,從多個角度開展有效教學,幫助學生內化語文知識,提升語文能力。
一、重視認字寫字教學,練就基礎技能
識字寫字是低年級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學生開展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在教學中占據很大比重。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充分認識到小學生的識字能力對語文學習能力的影響力,根據部編本“識寫分流,多識少寫”的原則開展教學,以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發展。
比如,在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前預習本節課需要重點掌握的生字詞,課堂上針對個別字進行詳細講解,以“盯”字為例,可以讓學生結合文章插圖觀察葫蘆主人的姿態,將文章中涉及“盯”的句子朗讀幾遍,讓學生說一說在朗讀中感知到了什么,引導學生領會“葫蘆主人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的畫面,然后再結合實際生活讓學生說一說有沒有“盯”著某個東西看的時候,從“盯”的構字結構中對生字意義有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
二、強化文本教材解讀,提升閱讀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的對比不難發現,部編教材中的課文有所減少,教學類型有所增加。語文課文數量的減少更加體現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學內容與方式的調整,對古詩詞和傳統文化的重視。教師可以認真研讀教材,在教學中創新多種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提升語文素養。
比如,在教學《媽媽睡了》一課時,在認真研讀教材分析學情的前提下,為了讓學生明白文章中流露出的深切真情,我在教學中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愛的氛圍”,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走進文本,如讓學生分組開展精讀,說一說睡夢中的媽媽是什么樣子的,在理解文段中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體會親情的美好,在反復誦讀想象中理解課文中的情感。
三、開展讀寫結合拓展,奠定寫作基礎
讀寫結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優勢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日益凸顯。部編教材中設置了《和大人一起讀》等課外閱讀欄目,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營造閱讀氛圍,根據實際情況還可以開設“和同桌一起讀”等活動,讓學生在互助閱讀中拓寬視野,積累素材,在有效的讀寫結合中為學生奠定寫作基礎。
比如,在教學《黃山奇石》一課時,在教學備課時我了解到很多學生都沒有到過黃山,對黃山的景象缺少直觀的感受。因此,在課堂上為了激發學生興趣,我采用多媒體技術輔助的形式,引導學生在動態的視頻、圖片轉換中領略黃山奇景,對于課文中出現的奇石,我讓學生先運用原文中的語言介紹,在對比中找出重點句段的修辭和寫作手法,在有效的分析中引導學生積累應用,然后引導學生用自己學到的方法介紹自己喜歡的奇石。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對課文語言中的重點內容進行更換,降低講述的難度,然后再讓學生自由啟發想象,放手讓學生選擇一種句式,練習介紹自己選擇的奇石,不僅要說出它的樣子,還要在表達中講出它的神奇有趣之處。這樣,在語言內化中落實到寫作,讓學生寫一寫自己眼中的奇石。
四、注重口語交際練習,提高表達能力
低年級是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啟蒙階段,作為語言文字運用的重要體現,教師在教學中要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課堂中探究有效的口語交際教學。針對不同的口語交際主題開展教學,促進學生表達交流能力的提升,培養學生與人交往溝通的能力。
比如,在教學《長大以后做什么》一課時,我在課堂上從學生父母的職業談起,讓學生先介紹自己爸爸媽媽的職業,然后多媒體展示不同職業圖片,讓學生猜一猜這是什么職業,它們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小組討論說一說自己長大想做什么。模仿教師給出的例句說一說,我長大以后想……,因為它……,所以……。還可以讓學生分別擔任小記者,組織開展采訪活動,在采訪中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鼓勵學生堅持夢想。
綜上所述,從多個角度出發探究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教學策略,是新課程背景下素質教育理念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必然要求,對學生能力提升和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有重要促進意義。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基于學生認知特點,從具體學段分析著手,重視不同板塊的引導學習,不斷推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素養的有效養成。
參考文獻:
[1]楊平.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8(41):59-60.
[2]吳洪珍.多角度激發學生興趣 打造小學語文教學高效課堂[J].科技信息,201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