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兆雯
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的理論依據是社會互賴理論,實施小組合作的前提是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分組,在此基礎上,于課堂教學中靈活選擇合作的時機與方式,并對合作的有效性進行反思與評價。立足初中生物教學實踐,圍繞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期分析、課堂的具體應用以及后期反思三個層面進行探究與討論。
關鍵詞:初中生物;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教學反思
庫爾特·考夫卡在社會互賴理論中指出:只有交往、生活與社會的行為軌跡合理化,個體才能獲得個性化的發展機遇,因此,合作是一種個體需求,廣泛存在于人類社會的交集過程中,對促進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合作能力作為一種綜合素養,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培養學科素養是教育實施的基礎目標,而學生學科素養的形成,既依賴于“教”與“學”的雙向互動,又依托于學生間的學習合作,因此,探究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應用意義重大。為此,論文結合初中生物教學實際,圍繞前期分析、中期應用和后期反思三個視角,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應用策略進行了討論與探究。
一、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期分析
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是構建其核心理論框架,并以此為依據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實現合作效益的最大化。美國心理學家庫爾特·考夫卡所提出的社會互賴理論是支撐小組合作學習的主要理論,這一理論的主要觀點認為,影響學習動機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即是人際交往,而學習動機的本質,就是在人際相互作用下建立起來的積極的依賴關系。學習小組成員由共同的目標產生互賴,成員之間都希望彼此進步和成功,這種積極的互賴關系影響著小組中的每一個成員,它能夠產生使成員之間互相激勵、互相幫助和相互學習的良性互動。因此,結合社會互賴理論構建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框架,是發掘小組合作學習實效的重要舉措。
此外,合理分組也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一項前期重要任務,通過反復實踐發現,合理分組需要通過三個環節來實現。
1.學生考評
實施考評的目的是了解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并以考評結果為依據,對學生的實際水平進行定位。具體來說,考評路徑包括“課堂表現”“課外表現”“生活實踐”和“其他”四個方面。
其中,“課堂表現”的考評內容包括:①課堂提問與解答問題;②完成學習的時間與質量;③課堂互動的積極性;④個體能力的發揮;⑤個體探究的有效性;⑥學習方法的正確性。
“課外表現”的考評內容包括:①課后作業完成度及質量;②學習計劃的自我統籌與設計;③學習資料的采集與運用;④課外探究的完成度與質量;⑤學習反思能力。
“生活實踐”的考評內容包括:①能用學科理論來解釋生活現象;②能用所學知識發現并解決實際問題。
“其他”方面的考評內容包括:①學科素養的表現;②學科思想的掌握與運用。
2.小組劃分
根據學生考評的結果,首先將班上學生劃分為優等生、中等生和學困生三個等級,分別用A、B、C來代表,繼而根據各等級學生在班級上的占比來劃分學習小組。例如:班級內優等生、中等生和學困生的占比較為均衡,可設置“A+B+C”三人學習小組,通過精簡小組人數來細化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模式。再如:班級內中等生占比較大,則可設置“A+B+B+C”四人學習小組,通過充分發揮中等生的優勢,協助優等生帶動學困生學習與進步。
3.小組分工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以優等生為核心,在小組團隊中承擔“教師”的義務,矯正組員的錯誤,引導組員運用正確的學習思路,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給予組員最大的幫助。中等生的角色發揮在于提出各種見解,與優等生共同確立解決問題的對策,以及學習的方法;而學困生則承擔動手操作解決各類實際問題的任務,在優等生和中等生的協助下,通過不斷的動手實踐和嘗試,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實施
在課堂教學中,授課前與授課中是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主要階段。其中,在課堂開始階段,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重點是讓學生梳理知識脈絡,確立學習方法,統籌學習本課的全過程,同時也通過小組合作調動學生已有的內部認知結構,為突破本課的重難點知識打下基礎。
如“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課,本課作為初中生物教材“生物圈”模塊中有關綠色植物的重點課程,在教材第三單元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學習本課也是學生對“生物圈·綠色植物”進行整體知識建構的過程。因此,結合本課特點,筆者以問題作為新課導入的主要方式,通過設置問題串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問題1:可否結合課前預習,確立本課的主要內容和重難點知識?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中的本課內容,小組內分享課前預習的結果,并通過小組合作確立本課的內容脈絡和重難點知識。
問題2:學習本課突破重難點知識的前提是什么?
學生活動:小組內討論,并結合本課的重難點知識,通過小組合作架構認知圖式,梳理已學知識,探尋已學與新課之間的聯系,最終確立答案,包括:①綠色植物種子萌發、植株生長、開花結果的必要條件;②上一課所學的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及其意義。
問題3:能否根據前面兩個問題的答案來確立學習本課的主要方法?
學生活動:將之前兩個問題的答案具體化,繼而通過探究小組合作分析之前的學習經驗對學習本課能夠發揮哪些作用,最終確立本課的學習方法,即沿用上一課“光合作用”的學習方法,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學習的主要思路。其中,在“提出問題”環節用生活實例舉例說明;在“分析問題”環節用實驗來驗證;在“解決問題”環節確立綠色植物呼吸作用的基本原理,及其與光合作用的區別和聯系。
如此,通過在新授課環節實施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在課堂開始階段明確了本課需要學習哪些內容,應當運用哪些方法,從而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為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埋下了伏筆。
在授課中環節,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是讓學生圍繞重難點知識展開合作探究。如“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授課中段,結合上述新課導入時學生合作學習的結果,筆者首先展示課件,并根據課件提出問題:
問題1:為什么把蔬菜冷藏起來能夠保持新鮮?
問題2:為什么花盆的底部都有一個小孔?
學生活動:再次閱讀教材中的本課內容,并根據本課的重難點“呼吸作用的過程”“呼吸作用的實質”兩個目標方向,立足問題進行合作探究。
在此基礎上,筆者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實驗材料:煮熟的種子、萌發的種子、保鮮膜、透明膠帶,將材料發給各小組,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自主實驗。
實驗步驟1:組內討論兩粒種子的差別,得出“煮熟的種子已沒有生命,失去了進行呼吸作用的可能性,萌發的種子則相反”這一結論。
實驗步驟2:用保鮮膜將兩粒種子分別包裹起來,用膠帶密封。
結合教材內容開展小組合作探究:①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差別;②呼吸作用對綠色植物的影響,從而通過小組合作使學生初步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
實驗步驟3:打開保鮮膜取出種子,通過觸摸感知兩粒種子的溫度。
再次提問:為什么在密封空間內萌發的種子溫度升高了?
演示實驗1:將萌發的種子放入甲瓶,煮熟的種子放入乙瓶,點燃蠟燭置于其中,甲瓶的蠟燭熄滅。
演示實驗2:將萌發的種子放進瓶內,插入導管后密封瓶口,將導管另一端置于澄清的石灰水內,5分鐘后石灰水變得渾濁了。
小組合作探究,并得出結論:①植物呼吸過程中需要氧氣,并釋放出CO2;②植物呼吸作用的實質是用氧氣將體內有機物分解,通過釋放出能量供給植物生長。
如此,通過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有效發掘了學生的個體潛力,使他們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提高了學習的有效性。
三、小組合作學習的后期反思
通過研究發現,小組合作學習對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助力學科素養的形成作用明顯。然而,在實施過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調適與改進。首先,在合作學習中學生的個體潛力尚未能全部釋放出來,小組合作的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究其原因,學生的思想、態度與價值觀決定了他們的學習觀,同時,合作氛圍也影響著合作過程中組員角色作用的發揮。因此,要進一步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能,需要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輔以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起集體榮譽觀,在合作學習中能夠保持良好的心態,從而盡其所知、盡其所能,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個體作用。其次,小組與小組之間的合作也需進一步加強。目前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模式僅停留在“小組”這一層面,對學困生的帶動作用有限,同時班級上眾多的“小集團”也不利于學生共同進步。因此,在而后的工作中教師需以小組為個體,通過加大小組間競爭與合作的力度,來實現全體學生協同進步,并營造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
小組合作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它的普適性與應用價值俱已得到驗證,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是打造高效教學模式的重要途徑。然而,小組合作并非是唯一有效的學習方式,在實踐中教師還需整合其他教學方法,運用多元機制和多種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助力學生不斷成長。
參考文獻
[1]馬曉玲.初中生物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策略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8(28):111.
[2]羅華義.初中生物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17):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