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寧鴿
摘 要:小學的孩子正處在對所有新奇事物都好奇的階段,所以在小學這一時期要想有效教學就要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將不會發言的書本在老師的轉化下變成生動活潑的課堂,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聯想想象的能力,提高課堂的活躍性,使得學生愿意學習,想要學習,在這樣的想法和諄諄誘導下就可以構成課堂的有效教學。
關鍵詞:有效教學;啟發學生;培養興趣
小學語文是學生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的一門學科,它對學生的表達和理解有著重要的作用。要想讓學生學有所成、學有所長就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思維,形成有效教學,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怎樣形成有效教學在接下來的文中有所介紹。
一、教師根據內容有效備課,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傳授知識,既離不開課本也離不開課外知識的引入,更何況是在注意力不太集中的小學生教學中,更應該注意教授知識時的生動性。課本知識僅看字面是枯燥無味的,小學生更不會對此感興趣,所以如何將枯燥的課本文字轉化為生動易接受的知識就需要教師的辛勤付出。首先應該熟讀課文,了解課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進課外知識,相當于生活中的真實事物,將學生身邊可以接觸到的事物引入,要善于利用書本教材以外的知識。如此一來就可以有效提高小學語文課堂上的有效教學。比如說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學的《憫農》(其二),在學習這首詩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先讀課文,標記出自己不懂不理解的地方,然后老師可以帶領學生讀課文,出示課件中的畫面場景,問學生是否有見過這種畫面,引起學生的思考之后繼續引導學生在吃飯的時候有沒有將飯菜全部吃完?知道吃的飯菜都是從哪里來的嗎?可以讓學生先適當討論,再一起交流。既促進了學生對日常生活中常見事情的思考,又活躍了課堂氣氛,有效促進了有效教學的實施。
二、要了解學生的差異,實行因材施教
每一個人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更何況是一個沒有發育完全的小孩子。所以在對小學生教學的時候要充分了解每一個小學生的接受能力,這就需要教師的課后付出和觀察,比如在學習拼音時,有的學生接受能力強,就會學習得快,而有的學生的能力就沒有那么強,那么在教授的過程中要多加練習,多教授幾遍,既可以讓學得快的學生記憶更深,也可以讓接受慢的學生學到知識,只有這樣才可以讓每一個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都掌握所學知識。如果有的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比較弱,那么教授知識的時候要多關注一下,看他的眼神中有沒有透露出困惑,也可以對他們適當提問,看看他們對新知識的接受程度,這樣可以兼顧到班級中的每一個人,提高整個班級的有效學習。當學生感覺到自己融入了學習的課堂中時,會更加積極學習,這樣就促進了教學活動的有效進行。根據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變換方式進行語文的教學活動,著眼于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就可以有效促進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
三、營造氛圍,積極有效學習
在學習語文知識時,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適當地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獎勵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在學習時提問學生問題,比如在學習《荷葉圓圓》的時候可以提問學生,誰可以說一下荷葉是什么樣子的,荷葉是什么顏色的等。如果學生回答正確了以后,就可以獎勵學生一朵小紅花或者一個小貼紙,雖然很小但是在學生的心里那是一種榮譽,小學生的心中其實是存在這一種攀比心理的,所以當一個人得到了獎勵會有很多學生爭相去積極回答問題,以此激勵小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自信。除此以外,也可以適當組織學生貼近生活,在學習《菜園里》《秋天的圖畫》等有關風景的課文時,可以組織學生參觀菜園或者秋游。雖然有一定的風險,但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生活,了解所學的知識都是跟生活息息相關的,也可以增加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多種方式教學,利用課件展示課外知識,使用圖片、視頻或者音頻等比較直觀的教具進行課堂上知識的教授,不僅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也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使課堂中的學習更加生動活潑。有效激起學生的探索精神,更能使他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其次,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可以多設置問題,這樣可以利用小學生對新知識產生好奇心,并且去做進一步的探究。多讓學生積極發言促使其認真思考等,這些方法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有效學習。
綜上所述,在學習小學語文的時候,不僅需要教師的付出,也需要學生的參與,課堂是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平等交流對話的場所,在這個環境中,需要教師對課本的完全掌握,還需要教師對整個課堂的把控,既要了解學生的狀況,又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對教師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課堂有效教學也是對教師能力的一個考驗。如何才能調動學生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都需要教師去探索完成。多利用多了解,多調動多觀察,在此基礎上的小學語文學習一定可以做到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余文森,吳剛平,劉良華.解讀教與學的意義[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楊桂青.英美精彩課堂[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