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利群
摘 要: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今天的教正是為了明天的不教。”“先學后教”,就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作為主體參與到自學之中,當堂完成教學目標,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和自學能力,促進學生的學習質量整體提高。
關鍵詞:充分自學;點撥引導;導演
“先學后教”,就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作為主體參與到自學之中,當堂完成教學目標。這種教學理念,意味著教師從“滿堂灌”向最大限度的學生自學和學生參與轉變,是激勵發展學生創造力的新的教學方法的嘗試。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今天的教正是為了明天的不教。”過去的小學老師上語文課,總擔心學生沒有掌握好課堂知識,害怕考試時成績不理想,被領導批評,在課堂上經常講得很多,甚至把標準答案抄到黑板上,讓學生做筆記、背熟、記牢,以此來提高學習成績。學生養成不動腦筋的壞習慣,平時老師布置的作業,只會想盡辦法去抄同學的或教輔書的答案,造成惡性循環。課堂上40分鐘,老師留給學生自主學習、小組討論交流的時間卻少得可憐。結果是,老師把嗓子都講壞了,學生還是沒弄懂這節課需要學到的知識。課堂教學枯燥無味,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都沒有了。考試的時候,學生不會做題,老師批評、家長責罵。面對糟糕的語文成績,學生只會產生厭煩心理。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老師就要大膽地嘗試采用“先學后教”的模式。這種教學方式,要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思維、啟迪智慧,讓學生在自學中學會發現問題、提煉問題。一篇新課文,學生如果預習不到位,那么他們就不能很好地參與教學活動。教師在教學新課之前,要根據不同學段、不同心理特征、不同課文的學習任務布置學生預習,學生才會按老師的要求有序地進入自學狀態。
一、教給學生具體的自學方法,即“讀、查、疑”
“讀”,就是要求學生對所要學習的新課文至少要讀三遍。如一年級的學生課前預習時,要求他們先用鉛筆在課文里圈出本課的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的字音讀準確,標出課文共有幾個句子,然后把句子讀通順,最后把課文讀一讀,初步感受語言的美。到了中年段和高年段,讀的形式就更多了,有默讀、朗讀、瀏覽、精讀等。學生在自讀中積累好詞佳句、理清作者思路,熟悉課文內容、了解寫法。
“查”,就是要求學生親自動手,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肯定有疑難,解決的方法是自己動手。學生遇到不會讀或不理解的字詞,通過查字典、詞典自己解決字、詞的音義。如果需要了解作者、寫作背景,就上網收集資料,作粗略了解。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提高了。
“疑”,就是要求學生將在自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標注在書上。學習每組單元,教會學生課前預習時,先看每組單元的導讀提示,了解學習任務,再看課后練習題,自己嘗試去解答,如果經過自己的思考還是想不出來的,就在書上做記號。由于這些地方是學生不會的知識點,學生第二天上課時,必然會專心聽老師講課,找到答案。學生有了好的學習態度和好的課堂紀律,我們何愁成績上不去呢?
二、要想讓學生學得好,教師還要做一個出色的導演
(一)以檢查促自學
在課堂上檢查學生課前的自學情況,這樣,既可以對學生起督促作用,又可以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檢查時,可以通過指名讀、男女讀、齊讀的形式讓學生讀準生字詞,分小組讀課文;可以讓學生板演字詞,容易寫錯的字,讓學生給同學提個醒,要注意哪一筆的正確書寫;也可以事先精擬習題讓學生概括課文內容。例如,在教學《落花生》一課時,我出示填空題:課文圍繞( ? ? ),按照( ? ?)的順序寫了( )(?)( )( )這些內容。通過檢查,教師可以做到心中有數,不但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快速捕捉要點的技能。
(二)討論解疑
在課堂上師生共同討論教學難點,這是初步解決問題的方法。討論的方法有兩種:(1)小組討論:可以三人小組、四人小組。每個小組事先選好組長,由組長組織安排小組成員進行討論。在分組討論中,教師來回巡視,也可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之中,適當點撥啟發、引導、幫助他們解決難題。(2)集體討論,即組織學生集體研討,老師可分組評分,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對于一些仍有疑難的,學生學了也不解的,教師就要詳細解答了,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尋找答案。
例如,我上的六年級復習課《修改病句》。小學六年級學生通過六年的學習,大多數學生也具備辨別語句正誤的能力,但缺乏總結性的訓練,部分學生仍然會在口語或習作中出現一些語病。我在教學過程中,先出示8種常見的病句類型,幫助學生回憶。學生說出病句中 “詞序顛倒、成分殘缺、重復啰嗦、用詞不當、搭配不當、前后矛盾、分類不當”等常見病句類型。學生通過修改完病句后,總結出修改病句的方法步驟原則。我再出示幾道練習題,學生當堂書面檢測,自主修改病句。最后出示一段有七處毛病的話,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找到正確的答案。整個過程,遵循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學生的學習能力快速提高。
總之,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在學生充分自學后,學生會的不教,學生不會的老師必須要教。這樣,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式的學習交流更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完成學習目標。
參考文獻:
[1]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2]李秉德.教學論(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楊九俊,姚烺強.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概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