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 要:思辨能力,顧名思義,就是思考、分辨思維能力。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保持積極的思維狀態,使其學會用發展性、客觀的眼光分析與看待史實,逐步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歷史學習能力,學會以史為鑒,以史論證。從鼓勵學生課堂生成,保證學生積極思考;利用帶有爭議性的歷史資料,引導學生多維分析;鼓勵學生以史論今,優化學生思辨意識三個角度分析初中歷史教師應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
關鍵詞:初中歷史;思辨能力;培養策略
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學生一直都處于被動接收歷史理論的不良狀態,且由于歷史學科本身是以知識記憶為基礎的,所以學生錯誤地以為死記硬背是學好歷史的最主要方式。但是,雖然記憶十分重要,但是記憶的前提是理解、記憶的結果是應用,而這種機械記憶的學習活動并不能幫助學生靈活遷移,多維思考。因此,新課改提出了轉變學生被動學習方式的教學建議,希望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自主建構能力與多維思考能力全面探究歷史發展規律。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便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出問題等有效活動,為學生的長遠進步做好充足準備。
一、鼓勵學生課堂生成,保證學生積極思考
課堂生成是為了讓學生利用自己的已有結構分析歷史問題的學習活動,能夠保證學生思維的活躍度與自主性,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基本方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究歷史知識,尊重課堂生成,促使學生在思考中分析史事發展的規律性,從而從人類社會發展史這一宏觀角度來建構歷史思維,使其形成宏觀認識,優化學生的思維方式與認知結構。
就如在“宋代經濟的發展”一課教學中,我就讓學生自主探究本課關于宋代經濟發展特征的歷史知識,鼓勵學生從商業、農業兩面分析當時宋代時期的經濟結構。在本輪歷史課堂上,學生需自主分析史料,提煉重點史實,歸納宋代時期經濟中心出現南移趨勢,建設外貿港口、四川地區出現交子等各個內容。這就可以綜合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增強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
二、利用帶有爭議性的歷史資料,引導學生多維分析
思辨能力,前提在思,重點在辨,所以初中歷史教師要鼓勵學生就某個歷史問題展開分辨討論活動,鼓勵學生自由闡述個人歷史觀點,通過辯論與爭討等學習活動歸納完整的知識結論。對此,初中歷史教師要充分利用帶有爭議性的歷史資料,引導學生從利弊兩面分析史實,引導學生建立一分為二、客觀評斷的歷史學習意識,由此開發學生的歷史發展潛能,優化學生的歷史認識。
就如在“秦統一中國”一課教學中,我就讓學生自主評價了秦始皇這位歷史人物,引導學生展開了歷史辯論。比如,有的學生認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因為秦始皇統一了六國,結束了地方割據分裂的局面,且實施了大量的治國政策提升了當時秦朝的綜合國力,還為現代人們遺留了長城、兵馬俑等歷史文化遺產,體現了古人高超的智慧。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認為秦始皇只會征戰、擴張領土,卻不會治國,讓普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的社會中,且秦始皇老年因為追求長生不老而勞民傷財,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苦不堪言。針對秦始皇這位具有爭議性的歷史人物,學生從各個角度展開了分析與辯論,而這就可以促使學生綜合認識秦朝歷史,形成客觀分析、實事求是的歷史學習態度。
三、鼓勵學生以史論今,優化學生思辨意識
培養學生思辨思維能力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讓學生以史論今,把握歷史發展對現代人生活的長遠啟示與積極影響。實際上,新課改已經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層面指出了歷史學習對學生終身發展可能產生的積極作用,這就直接給初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教學思路,即分析現實與歷史的內在關聯性與發展規律,引導學生為中華民族之崛起而努力奮斗。因此,初中歷史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分析歷史教訓、借鑒意義,為學生在歷史遷移中提升個人認知能力做好充足準備。
就如在“從鄭和下西洋到閉關鎖國”一課教學中,我就引導本班學生自主分析清政府實施“閉關鎖國”的原因、內容與歷史影響,分析這個政策對現代國家治國的重要啟示。由于歷史教材基本上是從“閉關鎖國”使得當時清政府最終走向“落后挨打”的角度來分析歷史影響的,所以大多數學生都可從現代社會要懂得吸收世界各國的先進科技、先進思想、成功經驗等多個角度出發來強調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抨擊與批判“閉關鎖國”終將會使某個國家變得落后、被動,迎來“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
總而言之,培養與提升初中生的歷史思辨能力是發揮歷史課程教育功效的基本保障。初中歷史教師要根據初中生的認知規律與特點來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歷史探究、歷史質疑、歷史推理、歷史證明等多個活動,促使學生從長遠、多維、深層角度探究歷史規律,切實培養與優化學生的思辨意識與能力。
參考文獻:
[1]許強.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具體策略[J].華夏教師,2018(8):84.
[2]董瑞娟.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N]. 發展導報,2017-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