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民歌文化的需求變得越來越高。嘉禾伴嫁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漸漸走入了人們的視野。但由于嘉禾伴嫁歌自身的特性,一些表演者難以適應其演唱形式,不能準確地表達出歌曲中的思想情感。基于此,本文就嘉禾伴嫁歌的結構及調式特征展開分析與研究,希望能夠為嘉禾伴嫁歌的繼承和發展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建議。
關鍵詞:嘉禾伴嫁歌;藝術內涵;藝術形式;調式特征
1 嘉禾伴嫁歌的藝術發展
1.1 嘉禾伴嫁歌的藝術內涵
立足于文化角度,嘉禾伴嫁歌的內涵能夠體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嘉禾伴嫁歌是一種以女性為主體地位的民歌藝術,無論是抒發的情感,還是演唱的主體,都和女性緊密相關。嘉禾伴嫁歌是集嘉禾婦女的思想意識、人生追求等要素于一身,由當地的文藝者創作的。嘉禾伴嫁歌具有一定的文化深度,它的內涵包括政治、歷史、經濟、文學、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面。它展現了樸素的民風民俗,能夠給人強烈的藝術沖擊。從某種意義上講,嘉禾伴嫁歌是對民歌藝術的一種升華,這也是它被國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原因。經過漫長的歷史沉淀,流傳至今的嘉禾伴嫁歌有1200多首,其中大部分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曲目。嘉禾伴嫁歌按其特性,可劃分為長歌、耍歌、哭嫁歌、徒歌、伴嫁舞等形式。
1.2 嘉禾伴嫁歌的藝術源流
嘉禾伴嫁歌具有非常久遠的歷史。隨著社會的發展,嘉禾伴嫁歌逐漸成了漢族婚俗的重要代表?;跁r代賦予的特性,嘉禾伴嫁歌具有豐富的曲目,廣泛的內容和內涵,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可。在新中國成立后,嘉禾伴嫁歌的研究價值日益明顯,它于千禧之年中期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將它列為文化遺產,是為了保護其藝術內涵、藝術魅力、藝術特征等方面。通過繼承相應的文化,不斷挖掘其優點,摒棄其短處,從而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吸收精華,可以使中華民族文化更加昌盛、繁榮。
2 嘉禾伴嫁歌的結構特征
2.1 長歌及其結構
長歌是嘉禾伴嫁歌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內容較為廣泛,表達的思想也相對復雜。它主要講述的是憂傷、黯淡的故事,抒發對離別、憤恨等場景的愁苦心情。目前已整理出來的長歌有15首之多,大多都是婚姻悲劇。著名的長歌代表作有《孟姜女》《梁祝歌》等。
長歌由于其起歌詞部分較長,平均為100多句,一般由老歌手演唱。其曲式結構悠長,節奏感不是十分明顯,舒緩地將曲藝展示出來,因此只有藝術功底較強的人,才能完美地駕馭長歌。
2.2 耍歌及其結構
耍歌在嘉禾伴嫁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作品量占到嘉禾伴嫁歌總集的70%。耍歌曲調短小,適合詠唱,節奏十分鮮明,有明顯的特征。耍歌由于其多樣的風格,靈活的結構,被青年婦女們喜愛,例如膾炙人口的《半升綠豆》《抗日歌》等。
耍歌的句式結構短小,表達手法精悍。一般情況下,耍歌是4句1首,也有3~6句1首的。耍歌的藝術表現形式有很多,如單段體和多段體等。它的內容有喜慶歡快的贊歌,有風趣精短的兒歌,也有憎恨婚姻的哀怨歌,還有宣泄情緒的愁苦歌等。結構自由、靈活是耍歌的主要特征,這種特征使耍歌的藝術表現更具活力,這也是耍歌成為膾炙人口的藝術的重要原因。
2.3 哭嫁歌及其結構
從某種層面上看,哭嫁歌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它是以哭為唱的核心,用哭的形式來表達曲目中的思想情感??藜薷瓒嘁詰倥f、埋怨為主題,體現一種幽怨憤恨的情感。經過相關人員的整理,已有17首哭嫁歌列入嘉禾伴嫁歌總集。
哭嫁歌的結構不容易把握,它是隨著哭聲大小的變化而變化的。盡管節拍上相對自由,但其哭聲需要有一定的藝術技巧。它的哭聲與曲詞是即興發揮的,充分體現了即哭即編和即編即唱的藝術特點。
2.4 徒歌及其結構
徒歌是嘉禾伴嫁歌中的重要部分,它體現了一種民風民俗。徒歌的表現內容以戲弄新郎為主,通過講述如何戲弄新郎的故事,表達了新婚少女對愛情的期待。
徒歌的結構簡單,句式并不復雜。它分為前4句和后4句。前4句是約定俗成,而后4句不做過多要求,可以即興填詞。目前,已被收集和整理的徒歌有20余首。
2.5 伴嫁舞及其結構
伴嫁舞是一種以耍歌為音樂背景的舞蹈。它是隨性發揮的自由舞蹈,可以以煙斗、雨傘等生活用品為舞蹈道具,充分體現了人們的熱烈歡快以及詼諧幽默的思想情懷。伴嫁舞是將歌堂推向高潮的重要途徑,它具有熱情奔放、柔美絢麗、蕩氣回腸的特性,能夠協調整個伴嫁歌。伴嫁舞的結構沒有固定性,它是人們隨意隨心自由編創的舞蹈動作,通過與耍歌音樂結合,將各種思想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
3 嘉禾伴嫁歌的調式特征
3.1 長歌的調式特征
長歌的調式注重舒緩,沒有過長的語氣諧音。由于其歌詞過長,需要頓挫結合的調式。長歌調式藝術明顯,它利用正確的節奏以及犀利的聲譜,將曲調內在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充分表現了委婉、深沉的藝術特色。
在一定程度上講,長歌具有較強的文學特征。通過研究長歌的調式特征,不斷引入和結合現代創曲方法,在真正意義上發展和創新長歌作品,從而保證了嘉禾伴嫁歌的源遠流長。
3.2 耍歌的調式特征
耍歌與長歌不同,其歌詞、句式短小精悍,所以只能用較短的音階來譜曲。在調式上,耍歌具有不斷變化的音節特征,通過結合相應的音型,將重復、引申、變化等特征展示得淋漓盡致。耍歌借助創曲的藝術性,將悲哀、喜慶等情緒完整地抒發出來,從而形成了既個性化又統一化的藝術風格。
耍歌在嘉禾伴嫁歌中占有絕對地位。繼承和創新耍歌,就是對嘉禾伴嫁歌主體的一種保護和傳承。通過掌握耍歌調式,不斷融合現代元素,可以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引導作用。
3.3 哭嫁歌的調式特征
哭嫁歌是即興發揮的歌曲,主要以哭為主,唱為輔。它的聲音調式有高有低。例如,在表達極度憤恨、憤怒的情緒時,需要用撕心裂肺的哭聲,體現心中的痛苦;在表達哀愁時,哭聲要鏗鏘有力,絕不低沉;在表達埋怨、惜別的情感時,哭聲要適度,不能過于高亢,也不能過于低沉。隨著社會的發展,哭嫁歌已與時代發展氣息格格不入。通過改良其結構和調式,可以將它轉變為喜慶之歌。
3.4 徒歌的調式特征
徒歌的調式是歡快自由的,它在嘉禾伴嫁歌中是以喜慶為主的曲目。它的調式體現了“移宮換調”和“清角為宮”兩大藝術手法。在高潮時,它的調式高昂激進,在低谷時,它的調式平緩自如,通過相應的音節,展示了人們的喜悅之情。一般情況下,徒歌體現了重要的民風民俗,在漢族婚姻文化方面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因此,保護和傳承徒歌顯得尤為重要。
3.5 伴嫁舞的特征
伴嫁舞的調式特征是以耍歌為依托的。在熱烈歡快的氛圍里,伴嫁舞體現的是人們對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以及對美好事物的贊美之情。沒有特定的舞蹈道具,沒有特定的舞蹈動作,也沒有嚴格的歌曲曲目,就是伴嫁舞最大的藝術特征。人們可以根據自身的意識,自由演唱歌曲,自由表演動作,隨心而動,隨意而行,充分展示人們對自由的向往。伴嫁舞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傳承至今,盡管沒有具體的表達形式,但通過文藝者對其的規范和創新,能夠使它成為人們生活中重要的藝術形式。
4 結語
嘉禾伴嫁歌的傳承與發展,需要我們的正確對待。文藝者只有不斷研究其內涵,理解其精神,揚長避短,才能將嘉禾伴嫁歌文化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 何瑋婧.漢族婚姻形態變遷下的嘉禾伴嫁歌[J].藝海,2018(02):35-37.
[2] 何瑋婧.嘉禾伴嫁歌文獻研究綜述[J].湘南學院學報,2017,38(04):6-11.
[3] 段橋生.嘉禾伴嫁歌的結構及調式特征[J].音樂創作,2010(04):141-143.
作者簡介:張敏敏(1978—),女,湖南邵陽人,碩士,湖南藝術職業學院副教授,從事聲樂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