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玲麗 李丹卉 陳暉

【摘要】 目的 探討急診護理路徑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臨床效果。方法 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根據急救中的急診護理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33例)和對照組(27例)。觀察組患者實施急診護理路徑, 對照組實施常規急診室護理。比較兩組的搶救時間、康復情況、對急診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急診停留時間、分診評估時間、急救時間、球囊擴張時間、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8.9±1.7)min、(1.2±0.3)min、(37.6±5.5)min、(70.5±10.1)min、(40.3±4.5)h、(9.1±2.0)d, 均短于對照組的(12.3±2.6)min、(1.7±0.6)min、(46.2±6.0)min、(89.3±12.5)min、(45.2±5.7)h、(10.6±3.3)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對急診護理服務滿意度為100.00%(33/33), 高于對照組的88.89%(24/2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中實施急診護理路徑可提高搶救效果并促進患者康復, 值得借鑒。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急診護理路徑;搶救時間;康復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2.078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常見的危急病癥, 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進程的推進, 發病率逐年增長。隨著臨床經驗的積累,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療中, 除去科學有效的救治工作外, 優質高效的護理配合, 同樣能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全新的護理理念, 旨在通過對護理流程的優化, 縮短患者在診斷和治療中的時間, 以保證患者得到早期治療并達到預期治療效果。本研究將采用病例比較的方式, 分析急診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應用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0月~2018年9月在本科接受救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患者均經影像學檢查確診, 持續胸痛時間<24 h, 排除合并嚴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及血液系統疾病患者。將患者根據急救中的急診護理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33例)和對照組(27例)。觀察組患者中男19例, 女14例;年齡34~70歲, 平均年齡(55.3±6.9)歲。對照組患者中男15例, 女12例;年齡36~71歲, 平均年齡(56.2±7.5)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會審批。
1. 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急診室護理, 包括院前搶救、吸氧、止痛、鎮靜及生命體征監測等工作。觀察組患者實施急診護理路徑。具體如下:①由護士長帶頭成立急診護理路徑小組, 組員由臨床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構成, 采用等級責任制專職化急救模式并實施彈性排班制度[1];②以本院情況為基礎結合內科醫師的建議, 詳細評估護理流程, 制訂針對性的護理路徑表;③急診護理路徑實施前, 對小組成員進行系統培訓, 內容包括護理路徑表內容的熟悉、相關操作技能的掌握以及護理行為的規范等;④選取代表性病例資料, 進行模擬訓練以提高小組成員的應變能力。具體實施:接到急診電話至出診時間嚴格控制在5 min內, 并在趕赴急救現場時通過電話向周圍人員進行講解和指導, 到達急救現場后第一時間對患者實施面罩吸氧和心肌疼痛的處理, 并建立靜脈通道予以輸液, 對于緊張、焦慮情緒嚴重的患者進行相應的情緒安撫工作[2];接診后30 s對患者進行病情評估, 開放綠色通道及對患者實施急救;遵照醫囑指導患者使用硝酸甘油, 并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鎮痛劑, 救治過程中由專門的護理人員記錄患者是否有潛在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的情況發生[3, 4]。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搶救時間(急診停留時間、分診評估時間、急救時間)及康復情況(球囊擴張時間、臥床時間、住院時間);比較兩組患者對急診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采用本院自評量表進行調查, 自評結果分為完全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護理滿意度=(完全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搶救時間及康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急診停留時間、分診評估時間、急救時間、球囊擴張時間、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對急診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對急診護理服務完全滿意24例、基本滿意9例、不滿意0例, 滿意度為100.00%(33/33);對照組患者對急診護理服務完全滿意19例、基本滿意5例、不滿意3例, 滿意度為88.89%(24/27)。觀察組患者對急診護理服務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8596, P=0.0495<0.05)。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上極為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 患者多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循環功能障礙、心功能衰竭、胸痛和心律失常等表現, 該疾病具有發病急、發展快、病情危重的特點, 潛在致死風險較高。隨著臨床經驗的積累, 早期科學有效的醫護救治是降低死亡率并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全新的護理理念, 被廣泛運用于各疾病患者的治療中, 其特點是根據患者的疾病特點制訂出具有時效性、順序性和針對性的護理計劃, 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同時盡可能縮短各環節的時間和資源浪費, 一方面可對疾病治療效果起到推動作用,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護理效率和護理質量。急診護理路徑則是在臨床護理路徑基礎上衍生出的一種針對護理方法, 以患者搶救時間為橫軸, 制訂院前搶救、轉接及急救相關的各項工作, 將各項救治工作具體化、精準化, 進一步提高急診時間的利用率[5-8], 從而為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爭取更多的時間。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急診停留時間、分診評估時間、急救時間、球囊擴張時間、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8.9±1.7)min、(1.2±0.3)min、(37.6±5.5)min、(70.5±10.1)min、(40.3±4.5)h、(9.1±2.0)d, 均短于對照組的(12.3±2.6)min、(1.7±0.6)min、(46.2±6.0)min、(89.3±12.5)min、(45.2±5.7)h、(10.6±3.3)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急診護理路徑的應用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效果并縮短患者的康復時間;觀察組患者對急診護理服務滿意度為100.00%(33/33), 高于對照組的88.89%(24/2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急診護理路徑在推動和諧護患關系建立方面的優勢。
綜上所述,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中實施急診護理路徑可提高搶救效果并促進患者康復, 方法值得借鑒并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曉芬, 袁承軍, 何玲. 急診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搶救過程中的應用效果及護理干預評價. 河北醫藥, 2016, 38(8):1272-1274.
[2] 黃春華. 院前急救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 中華全科醫學, 2015, 13(4):667-669.
[3] 李小峰, 陳敏. 標準化搶救護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搶救中的應用研究. 護理研究, 2015, 29(7):861-863.
[4] 薛雅瑜, 徐瓊英. 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及預后的影響.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5, 24(32):3637-3638.
[5] 陳秀嫻, 關萬香, 陳敏, 等. 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效果的分析.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5, 36(28):4327-4328.
[6] 孟曉杰, 郝君華. 急診護理路徑與傳統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搶救效果的影響.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5, 24(5):557-559.
[7] 鈕湘浚. 急診護理路徑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效果的影響分析.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22):261-262.
[8] 劉迪. 急診護理路徑與傳統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搶救及康復的影響.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5, 19(20):7-9.
[收稿日期:2019-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