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春紅 張寧 尚焦
【摘要】 目的 分析平衡儀訓練對腦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跌倒風險的影響。方法 66例腦卒中偏癱患者, 按照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33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康復訓練,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平衡儀訓練。比較兩組患者訓練前、訓練3個月后Berg平衡量表(BBS)評分及訓練3個月后Morse跌例危險因素評估表中部分項目。結果 訓練3個月后, 兩組患者BBS評分均高于本組訓練前, 且觀察組BBS評分(45.5±5.5)分高于對照組的(37.8±6.4)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步行需要幫助率24.2%(8/33)低于對照組的48.5%(16/33), 步態/移部正常率84.8%(28/33)高于對照組的42.4%(14/3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訓練期間跌倒發生率為0(0/33), 與對照組的9.1%(3/33)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平衡儀訓練可以更好的幫助患者恢復平衡功能, 降低跌倒風險。
【關鍵詞】 平衡儀訓練;腦卒中;平衡功能;跌倒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2.103
中國腦卒中發生率約為2‰~3‰, 五年來因人口年齡結構的改變、生活習慣的變化、各種慢性疾病發生率上升、熬夜人群的增加等因素, 其發生率快速上升[1]。腦卒中可導致癡呆、偏癱等一系列的認知運動功能障礙, 腦卒中患者是跌倒的高危人群, 而跌倒已成為老年人骨折、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2, 3]。腦卒中所致的平衡功能下降是跌倒的重要病因, 因此鍛煉平衡功能非常必要。本文采用對照研究, 選擇66例康復期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評價平衡儀訓練對腦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跌倒風險的影響,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0月~2018年6月本院康復科收治的66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腦卒中偏癱;②四肢健全;③認知精神正常, 可以配合調查訓練;④BBS評分<40分, 存在平衡功能障礙;⑤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拒絕參與研究;②無法獲得隨訪;③伴有其他導致運動功能障礙的疾病, 如骨折后遺癥、肢體畸形;④其他重大疾病, 如慢性心力衰竭;⑤曾接受其他可能針對平衡功能的康復訓練, 如平衡木訓練;⑥平衡中樞腦干損傷、小腦平衡障礙。將患者按照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33例。對照組患者中, 男20例, 女13例;平均年齡(67.4±8.2)歲;平均腦卒中病程(8.2±2.5)個月;腦卒中次數1~5次, 平均腦卒中次數(2.4±1.2)次;平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2.3±0.8)分;偏癱側:左側15例, 右側18例;右利手30例;合并癥:糖尿病6例, 高血壓17例, 退行性骨關節炎7例;平均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分(67.2±15.5)歲。觀察組患者中, 男22例, 女11例;平均年齡(69.0±9.6)歲;平均腦卒中病程(7.9±2.1)個月;腦卒中次數1~6次, 平均腦卒中次數(2.7±1.1)次;平均NIHSS評分(2.5±1.1)分;偏癱側:左側17例, 右側16例;右利手31例;合并癥:糖尿病8例, 高血壓22例, 退行性骨關節炎8例;平均ADL評分(65.3±12.4)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腦卒中病程、腦卒中次數、偏癱側、NIHSS評分、合并癥、右利手情況、ADL評分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康復訓練, 以四肢聯動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步態訓練、體態轉換訓練為主, 4~5次/d, 約45 min/次。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平衡儀訓練, 站立位測試系統評估后, 設計訓練方案, 進行靜態平衡、動態平衡訓練。基本原則:穩定狀態由靜態平衡, 逐漸改變成動態;由雙腿穩定位到單腿負重訓練;由雙手有支撐到無支撐訓練;根據受試者的平衡能力, 可以改變其睜眼及閉眼情況, 以此改善偏癱側的本體感覺。2~3次/d, 約15 min/次, 逐漸增加訓練強度。兩組患者均持續訓練3個月。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訓練前、訓練3個月后BBS評分及訓練3個月后Morse跌例危險因素評估表中部分項目。Morse跌例危險因素評估表中部分項目包括訓練期間跌倒情況、步行需要幫助情況, 步態/移步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服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 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訓練前、訓練3個月后BBS評分比較 訓練前, 觀察組、對照組患者BBS評分分別為(31.5±8.7)、(30.1±9.2)分, 訓練3個月后, 觀察組、對照組患者BBS評分分別為(45.5±5.5)、(37.8±6.4)分。訓練3個月后, 兩組患者BBS評分均高于本組訓練前, 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訓練3個月后Morse跌例危險因素評估表中部分項目比較 觀察組患者步行需要幫助率24.2%(8/33)低于對照組的48.5%(16/33), 步態/移部正常率84.8%(28/33)高于對照組的42.4%(14/3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訓練期間跌倒發生率為0(0/33), 與對照組的9.1%(3/33)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從訓練的實際效果來看, 訓練3個月后觀察組與對照組BBS評分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觀察組BBS評分為(45.5±5.5)分, 對照組患者BBS評分平均值也上升了7~8分, 隨著時間的推移, 訓練的增加, 肌力的恢復, 絕大多數的對象的平衡功能可以改善[4]。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傳統的平衡木、運動功能訓練改善平衡功能的效果仍然有待提高, 3個月后, 對照組BBS評分平均值仍然≤40分, 提示患者仍然存在平衡功能障礙。而在配合平衡儀訓練后, 觀察組患者的BBS評分顯著改善, 且平均值較對照組高7~8分。其他文獻也得出類似的結論, 但是就平衡儀的優勢、改善BBS評分的效果仍然存在一定差異。其他文獻報道BBS評分普遍在27~45分, 本次研究中患者的BBS評分與既有研究結果較為接近, 表明平衡儀訓練可以讓患者的跌倒風險得到有效降低[5]。平衡儀訓練適合病情相對較重的患者, 能夠避免患側肢體廢用, 此類患者隨著時間的推移, 在扶持工具幫助下行走, 雙側肢體特別是下肢的受力不均衡, 會導致患側廢棄, 最終導致機體本身生物力學的不平衡, 這種不平衡甚至會影響核心肌群、脊柱生物力學平衡, 一旦這種不平衡形成, 再進行康復訓練的難度會更大。跌倒的發生機制較復雜, 與生理心理、社會環境等因素有關, 從病理角度來看, 平衡能力的缺失以及缺少扶持是導致跌倒的直接誘因。本次研究顯示, 觀察組患者相較于對照組步行需要幫助率顯著下降, 約為24.2%(8/33), 低于對照組的48.5%(16/33), 步態/移部正常率84.8%(28/33)高于對照組的42.4%(14/3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其他絕大多數報道一致, 但是也有文獻報道結果與此并不一致, 這與納入標準差異、干預的時間差異、扶持工具選擇的心態差異等因素差異有關。從跌倒的發生情況來看, 觀察組患者訓練期間跌倒發生率為0(0/33), 與對照組的9.1%(3/33)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這與其他文獻報道并不一致, 這可能與本文時間跨度相對較短有關[6]。跌倒本身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平衡能力不足的患者往往會選擇扶持工具, 而那些平衡能力恢復初步恢復的患者, 可能對無扶持行走信心比較足, 反而容易因無扶持工具而發生跌倒[7, 8]。平衡訓練更多的是使那些嘗試無扶持行走、行走工具完全依賴的患者, 可以增強活動狀態下的平衡控制能力, 從而減少失去平衡導致的跌倒風險。
綜上所述, 平衡儀訓練可以更好地幫助患者恢復平衡功能, 降低跌倒風險。
參考文獻
[1] 黃小安. 腦卒中康復護理的研究進展.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8, 3(22):194-195.
[2] 林航, 王愛紅, 李丹丹, 等. 腦卒中社區康復模式研究進展.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7, 32(10):1203-1206.
[3] 高茂龍, 宋岳濤. 中國老年人跌倒發生率Meta分析. 北京醫學, 2014, 36(10):796-798.
[4] 章瑋, 程瑞動, 吳燕飛, 等. 強化的平衡儀訓練對腦卒中后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響. 現代實用醫學, 2016, 28(8):1025-1027.
[5] 王晨, 楊堅, 王人衛, 等. 短期的太極拳結合常規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平衡能力、運動功能的meta分析.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8, 33(11):1322-1328.
[6] 迪曉霞, 李鑫銘, 翟月萍. 平衡儀訓練對腦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跌倒風險的影響. 中國康復, 2017, 32(3):196-198.
[7] 齊素蘭, 鄧祖麗蕊. 動態姿態平衡儀訓練對腦卒中患者平衡功能、肢體功能及血清學指標的影響.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15, 25(16):104-107.
[8] 劉蘇瑋. 平衡儀訓練對腦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響.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7, 9(26):131-133.
[收稿日期:2019-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