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騰岳 陳素雪
【摘要】傳統文化,意指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教育是傳承文化的主要形式,是為國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誠實守法、技藝精湛、博學多才的人才的主陣地。而高校教育作為教育體系諸多環節之一,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傳統文化的教育理應貫穿其中。近年來,隨著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大眾的價值觀發生了一些變化,傳統文化教育往往被高校弱化,導致我國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出現了斷層現象。從實際出發,深入探討了當前“互聯網+”視角下高校傳統教育開展遇到的瓶頸及相應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 高校教育 大學生 傳統文化
一、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現狀
(一)高校學生傳統文化知識基礎薄弱,文化底蘊不足
部分高校學生尤其是理工類高校學生,對于傳統文化中的基礎知識掌握極差,具體表現為漢字使用錯誤率高、漢字發音不準確、對傳統文化知識冷漠等。加上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快餐式”的文化沖擊也影響了高校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傳播,導致其文化功底不足,“一問三不知”。
(二)高校學生學習傳統知識功利性太強
據調查顯示,六成以上大學生選修傳統文化課程是因其簡單、易學,期末考察形式以論文為主而不是考試。而選擇傳統文化課程的標準則是學分高低,為了“湊學分”而不得不選修此類課程。僅有不到兩成的大學生是基于興趣和提升能力的需要而選修傳統文化課程。
(三)高校學生對傳統文化浮于表面,不能掌握中華優秀文化的精髓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信息的高速發展,當前高校學生大多能夠認識到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出于種種原因未能深入根本學習,“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于中國傳統文學的了解僅局限于初、高中教育中書本范圍內的篇章,能流暢背誦經典篇章卻不知其釋義、背景、寫作目的等精神層次的內容。
二、高校傳統文化教育遭遇瓶頸的原因
(一)當前教育體制欠完善
我國當前高校教育體制對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入存在兩點不足之處,一是高校教育對傳統文化普遍不重視,對學生的課程設置偏向專門化、專業化,難以融入傳統文化因素。文史類專業開設傳統文化課程作為其專業基礎課,而理工類專業基本不開設傳統文化課程,學生們只能在公共通修課上選修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教育極其不利。二是教師上課方式,過于專門化、專業化,強調學生掌握課堂知識,忽略了實際生活中的實踐應用,學生缺乏應有的素養。
(二)教師本身傳統文化素質較低
課堂教育是高校教育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教師作為課堂講授的主導,向學生言傳身教的過程中缺乏專業知識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學生們在教師言行中缺乏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三)校園缺少傳統文化學習氛圍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培養專業素質優良的專門型人才成為各高校的首要任務,而各專業課程逐漸成為學生們找工作的工具而不是提高自身修養的手段。一定程度上來說,學校重視培養專門型人才,會側重專業課程的學習,而忽視傳統文化的培養。
(四)學生本身對傳統文化教育存在錯誤認知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崛起,國外文化和國內傳統文化發生了沖擊碰撞,大部分學生認為“經濟全球化時代我們應該多學習西方文化”“傳統文化對我當前自身發展并無益處,已經不合時宜了”。這些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也是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三、改善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對策
(一)從政策及高校教學方針上改革創新,對傳統文化教育提高重視
傳統文化在高校教育中遇到的瓶頸,首先需要依靠政策方向的支持。當前,傳統文化的教育僅限于課外及課堂內小部分,并未真正納入專業學習范圍。由于專業不同,各類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機會也不盡相同,尤其是理工科類學生,這導致了傳統文化教育的嚴重失衡,“學科本位”思想嚴重。各高校應從教育教學大方向上將傳統文化重視起來,由“只學專業課”轉變為專業課和傳統文化課程齊頭并進,避免因“學科本位”而忽視傳統文化教育的做法。
(二)培養一批專業知識技能良好、傳統文化底蘊深厚的教師
2019年兩會上提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師是關鍵。過去,在我國教師培養培訓中,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較少,沒有將相關內容納入其中,導致目前全國各級各類學校普遍缺乏熟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師,這制約了我國深入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因此,必須在政策上加大力度,著力打造一支熟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校教師隊伍。在實際教學中,大部分高校的教學以考試為導向,重知識而輕內涵,因此需要教師在講解中將傳統文化知識與授課內容相結合,這就需要授課教師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人文內涵。高校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提升教師對傳統文化的熟悉度,從傳統文化角度入手,對學生的生活進行引導和關注。
(三)增加傳統文化相關選修課數量,將傳統文化融入通修課中
當代大學生尤其是理工類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僅限于淺層次常識級別。要改變高校傳統文化教育這一現狀,最有效的方法是從通修課及選修課入手,增加傳統文化知識比重,寓教于樂,讓學生們從一點一滴之處接受傳統文化熏陶。合理安排教學大綱,多開設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選修課,即突出主流傳統文化觀念,又有適當的民間傳統文化,真正將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融入學生的生活。
(四)在全校范圍內營造積極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
在傳統文化教育上,應充分尊重學生興趣,選擇多種多樣的形式開展教育活動,全方位營造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文獻資源,舉辦諸如傳統文化宣講會、中華文明讀書周、優良傳統文化傳承講座等,使學生深切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及內涵,積極學習并承擔起傳承傳統文化的使命,做新時代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繼承者、弘揚者。
四、結語
新時代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各種學習軟件相繼而出,一定程度上給我們帶來瀏覽信息和了解文化知識的便利,但同時“快餐式”的文化傳播也使我們忽略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人,我們不能忽視傳統文化的存在,中華傳統文化歷經幾千年的風霜才得以流傳至今,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各大高校也應高度重視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不斷提高大學生傳統文化素質,不僅使學生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還應該利用好現有的互聯網技術去傳播和弘揚傳統文化,真正讓每一個中華兒女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