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龍 郭洪偉
摘 要 急遽變化的時代下,現代科技和社會的飛速發展驅使金融機構不斷加強全面主動風險管理。研究風險成本管理不僅是穩健經營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機構突破傳統成本管理束縛、增強風險管理價值創造能力的必然選擇。本文闡述加強信用風險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分析風險成本管理的現狀,為加強信用風險成本管理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為金融機構的轉型發展提供一定的幫助和啟示。
關鍵詞 信用風險成本 穩健經營 精細化管理
一、加強信用風險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一)是穩健經營的必然要求
金融機構面對多變的外部環境和更高的社會要求,必須秉持穩健經營的理念,不斷加強全面主動風險管理,防范化解經營過程中的預期損失、非預期損失。從信用風險成本角度來看,信貸減值撥備是以發生違約的風險為權重的信用損失加權平均值的預期信用損失;信用風險經濟資本是基于非預期損失模型進行計量,并用來彌補非預期損失的資本。因此,要堅持穩健經營必然要加強信用風險成本管理。
(二)是創造經濟增加值的內在要求
經濟增加值(EVA)作為衡量經營業績的主要指標之一,受利潤、減值撥備和經濟資本3個方面的影響。因此,要提高經濟增加值創造水平,一方面要做大做強收入端,另一方面要落實落細成本端,即加強信用風險成本的管理,減少信貸減值撥備,減少和避免低效、無效的經濟資本占用。
(三)是提高基層員工收入水平和幸福指數的現實要求
基層員工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來源于任職機構的工資福利、職務晉升以及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的機會。面對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轉型發展,金融機構借助科技推動傳統銀行業務的再造和新生,越來越重視精細化管理,以加強價值創造能力。而加強精細化管理,必然要加強對信用風險成本的考核與督導。總之,加強信用風險成本管理,以精細化管理提升風險管理專業能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切實提高基層員工收入水平和幸福指數。
二、信用風險成本管理機制的現狀
(一)可視性
目前各個金融機構基于基礎數據的特征以及性質,運用標準化、結構化的處理使其可視化,將減值撥備、經濟資本的數據直觀地展現出來,通過深入理解數據,找到數據中的信息,實現對風險成本的更詳細的分析,為風險決策提供依據。
(二)可量化性
對考核指標實施量化管理,用數字、數學的方式明確考核范圍、計算方式、獎懲比例,精確描述和科學管理風險成本,實現標準化、可量化的管理模式。
(三)可持續性
世界總是處于不斷變化中,任何事物都在變化,風險的質和量也在變化,如果不是連續的工作,很難發現管理面臨的潛在風險。因此針對問題形成的切實可行、易于操作、收效突出的風險成本管理機制也必須是可持續的。
三、加強信用風險成本管理的建議
(一)落實穩健經營,培育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
著力增強經濟下行壓力下穩慎應變、穩控風險的能力和定力,不斷厚植“穩”的基礎,切實提升全面主動管控風險的能力。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嚴格執行外部監管機構及本機構的政策、制度,成為信貸文化的踐行者、組織者、推動者和傳播者;要深刻總結經驗教訓,通過身邊人、身邊事警示全體人員自覺樹立風險意識、底線意識、責任意識、代價意識,推動全行信貸業務的持續健康發展;要堅定不移地傳導風險成本管理創造效益理念。信貸管理工作要緊緊圍繞價值創造的核心,切實將風險成本管理創造效益的理念入腦、入心,以指導風險管理工作的開展。
(二)管控資產質量,增強防范化解風險的能力
“明者防禍于未萌,智者圖患于將來。”資產質量管理必須積極主動,打好主動仗,增強責任感和自覺性。根據2019年第一季度銀保監會發布數據,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2.16萬億元,較2018年末增加了957億元,不良貸款率1.80%,與2018年持平。金融機構要始終將資產質量作為經營管理的“生命線”,堅持底線思維,始終做到居安思危,自覺在強化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政治擔當上走在前、做表率。
(三)深化金融改革,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金融要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加快轉變金融發展方式,促進經濟和金融的良性循環、健康發展。因此,金融機構要切實履行責任和使命,堅持金融工作回歸本源,積極推進普惠金融戰略,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金融需求,重塑新的價值創造體系。同時,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的存量重組、增量優化、動能轉換,通過信貸結構調整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四)夯實管理基礎,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要加強風險成本管理,必須打好根基,提升風險基礎精細化管理水平。具體措施有:一是加強分類準確性和及時性管理,按照規定的標準、方法和要求,及時、全面、準確地分析與評價信貸資產,絕不允許通過風險分類人為掩蓋風險;二是強化預期管理,前置風險管控關口,增強風險敏感性,充分運用預警工具,抓住有利時機應對和化解風險;三是加強客戶評級基礎管理工作,按要求從企業素質、經營能力、獲利能力、履約能力等方面綜合考察、確定企業風險級別,并結合客戶經營狀況、風險預警信息等事項,及時重檢評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