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慧

加入工作室已有一段時間,我見證了團隊的成立和蓬勃發展,每每想起感慨良多。所謂“同志為朋,同窗為友”,因教書結緣了一群朋友,想來也是一件幸事。一個多月來,通過觀摩、評價、反饋、提升,讓我越來越篤定地相信,這是一群有情懷的人,在做一件有溫度的事。一個人的情懷或許是孤芳自賞,一群人的情懷就是春暖花開。他們赤誠善良,克勤克儉;風塵碌碌,兢兢業業。帶著對教書的一腔忠貞和對育人事業的敬畏,他們小心用心地展示著最美的自己。感動著他們的美麗,我第一次蹦出來“做事兒”的心情,是啊!做事兒總得有個做事兒的樣子,這一個多月來,融入這個群體,對于學習“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是我們的態度;對于交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是我們的真誠;對待同行“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是我們的默契。一路同行,我探索著,思考著……
讀人
閱讀是工作室的主要任務,我們除了讀文,更要學會讀人,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文如其人,課亦如其人。他們有的理智嚴謹,講課深入淺出、環扣相生,思維縝密,邏輯清晰,闡釋道理,猶如碎殼剝皮小心翼翼拖出一個澄澈透明的蛋清;有的激情飛揚,或旁征博引,雄辯滔滔,或嬉笑怒罵,天馬行空,情感汪洋恣肆,引發學生強烈的共鳴;有的幽默詼諧,妙語連珠,巧設懸念,過程跌宕叢生,隨口一句用典,抬手一段美文,學生舒心喜悅,妙趣橫生;有的功底爐火純青,課堂駕馭游刃有余,胸有丘壑,有條不紊,天衣無縫,不著痕跡;有的平和淡然,沒有矯揉造作,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教學猶如山澗甘泉,潤澤心田,清涼宜人。這些都是他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淬煉而成的獨特風格。風格即人格,讀人就是讀真、讀善、讀美。感佩于他們靈活多樣的風格,更讀到了靈魂的共鳴,讓人不勝歡喜。名師之名在于“明”,所謂“至善之道,在明明德,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他們修身正心,腳踏實地,仰望星空,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明師的內涵。更感動于“名師之敏”,他們敏于事而慎于言,言必行,行必果,作風干練,雷厲風行。當日事,當日畢,并取了一個很接地氣的名字“不賒饑荒”。這是我無法做到的。從今往后,見賢思齊,與智者同行,與仁者同路。
讀己
在加入工作室以后,有感于各位同仁,豐沛的思想,厚重的底蘊,開闊的視野。自己懵懂得像個孩童。要放空自我,從零開始。通過說—聽—評—研—講—思一系列環節,由淺入深,從易到難,找到一條適合自我的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通過第二次線下活動,對各個流程有了初步的了解。聽課是博采眾長,要避免閉門造車,個人觀念難免狹隘,要揚長避短,完善自我。評課要看學生的主動參與,有無生命的體驗,一節課是否學有所獲。還要看教師啟發引導,還有合作探究模式。重在學會反思,反思需要意識,更需要智慧。反思是對教學活動過慮、保留、打破、重組的過程,也是休正完善自我的過程,要明得失,查缺漏,不斷提高自我。孟子講“君子有三樂”,能汲取同仁的優點,指導教育教學也是一種快樂。語文教學要固本務實,孔子講“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要守住語文的本,做樸素教育,回歸樸素課堂。不追求表面的熱鬧浮華,剔除一切華而不實的東西,去培植語文的根,根深才能葉茂。要誦經典,上素課,語文的本就是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于永正老師說:“我們就要把語文課上的簡單,就是識字、讀書,就是朗讀、背誦,就是教他們寫作文。沒有人聽課的時候,你就關起門來,一個個地過,每個人把書讀熟,好的表揚,不好的批評。就這么簡單的教,為什么不行?”最核心的無非就是兩個字讀和寫。越是浮躁叫囂,越要保持鎮定,守語文一方樂土,靜待花開。
加入語文工作室,要解放自我,卸下所有的愚妄和淺薄,傾聽來自四面八方的聲音。與各位同仁攜手砥礪,同行共贏,“欲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只有這樣,才能領略更為遼闊壯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