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磊 張曉琳 卯翔
摘要:開展研學旅游是深入教育改革的重要途經。研學的主體是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學生;研學的組織主體既有學校,也包含了旅行社和各類社會培訓機構;研學的主要目的是知識、技能、道德的培養。中國天眼科普基地依托世界最大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具有開展研學旅游的優越條件,應重點通過設計突出地方特色的天文科普產品,擴大研學旅游市場,培養開拓研學旅游專門人才等途經提升研學旅游的水平和效益。
關鍵詞:研學旅游;中國天眼科普基地;發展策略
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帶著弟子周游列國,明代徐霞客考察了大半個中國,到近代洋務運動中的無數學子游學西方,研學旅游在我國歷史綿長。近年來,隨著《國民旅游休閑綱要》、《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的頒布,全國各地研學旅游快速興起。2015年,國家旅游局提出新的旅游六要素,既商、養、學、閑、情、奇,首次將研學旅游視作重要的旅游要素,把旅游與教育結合起來。開展研學旅游,是對國家對教育改革的支持。在此背景下,貴州省平塘縣中國天眼科普基地依托世界最大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擁有得天獨厚的天文科普資源。因此,關注其研學旅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研學旅游的內涵和目的
旅游是游客進行放松的休閑方式,其目的在于使自身在心理上或生理上得到一種放松。但研學旅游區別于其他旅游,廣義上,研學旅游是指抱有學習到某種知識或者帶有求知欲望的主體,離開慣常住地點,進行異地探求尋知的旅游活動;狹義上,它主要是指學校組織的,由青少年學生作為旅游主體而開展的獲取知識、體驗生活的校外集體活動。2014年8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小學階段以鄉土鄉情研學為主,初中階段以縣情市情研學為主,高中階段以省情國情研學為主的研學旅行體系,無疑明確了我國研學旅行的主體(中小學生)和產品框架。但一方面,研學旅行的主體還應該包含大學生(本科、研究生),他們一直以來出于社會實踐、課程實習、專業實習、創新創業、參與導師的課題研究、自己的課題研究等要需要和要求開展著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研學旅游。另一方面,從組織的主體來看,并不只是學校,旅行社、各類教育培訓機構、學齡家庭等在現今的研學旅游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通過研學旅游,學生不但可以玩學結合、激發興趣、鞏固和擴展知識,也可以鍛煉學生的策劃、組織、執行、溝通、探究等能力,還有利于促進良好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的養成。因此,按照研學旅游目的可劃分為求知型、提能型、思想道德型及前三者不同的組合形成的復合型。
二、中國天眼科普基地研學旅游現狀
(一)研學產品主體明確、類型多樣
中國天眼科普基地致力成為中國研學基地中的標桿之一,在不斷探索研究中提供了射點天文、非遺傳承、地質地貌等為主題的三類研學旅游產品。射點天文類研學旅游產品包括4個課程組,在天眼基地和天文科普文化園進行。
(1)天文探秘課程:在平塘克度天文科普文化園的國際天文體驗館進行人類觀天簡史、中國古代天文成就、射電天文簡史、射電望遠鏡家族、聆聽天籟之音、太陽系家族,生命的起源與演化等內容的學習;觀看天文科普片;進行FAST仿真操控等。在球幕飛行影院體驗星際穿越。在旋渦星系廣場、天幕街和天文時空塔等地開展時光之門、時光克度、天幕燈光秀、時空之塔,以及望遠鏡組裝觀星等夜游天路活動。
(2)天眼探索課程:在天眼基地了解天眼的用途、天眼選址原因和天眼的構造。
(3)天文知識交流公開課:在天文科普文化園紫薇苑天宮課室內開展國家天文臺專家授課;以漫談、辯論賽、研討會、小小科學家論壇等形式回顧以射點天文為主的天文知識。
(4)創意實踐課程:在天文科普文化園星空創意館學習星系模型制作、3D打印、全息影像制作、星空扎染、火箭發射制作、衛星制作和星空音樂盒制作。非遺傳承類研學課程包含在牙舟鎮牙舟陶博物館了解牙舟陶歷史文化、牙舟陶的燒制工序,進行牙舟陶體驗制作;在掌布村學習布依語言和歌曲,進行打糍粑和織布等體驗。地質地貌科考類研學課程在掌布藏字石景區開展,探索“天書”藏字石、徒步進行溶洞穿越、植物認知、尋找地下暗河等了解喀斯特地貌活動。這三類課程又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階段,組合成為親子與小學1、2、5日營研學產品,初中與高中3、5日營研學產品,每個產品中的天文知識交流公開課、創意實踐課程可在企業提供的相應課程內容內進行自由選擇。
從天眼中國天眼科普基地提供的研學旅游產品來看,屬于復合型研學產品,研學內容上主角與配角明晰,表現在射點天文的課程組內容量較大,用非遺傳承類、地質地貌類課程點綴。既有知識學習與鞏固結合,也有學習方式的規定與自由組合,更講究適時(晝夜)變化而學習。
(二)研學產品的組織與服務蹣跚起步
中國天眼科普基地從2017 年12月開始成立市場營銷部專門為研學提供產品,研學導師從講解員中選拔。面對天文、地質地貌等知識空白,從講解員到導師的角色轉換困惑,政府、學者、游客的質疑,基地員工采取自學、國家天文臺科學家進行培訓等方式彌補不足,根據研學旅游者的需求邀請國家天文臺的專家、北京AEC超級螞蟻探索營團隊、非遺傳承人協助的方式補缺使得服務質量得到了基本保障。
(三)研學旅游市場地域集中
從2017年底開展研學旅游以來,截至當前,接待研學營80余個,共計15600余名學子到訪,客源地主要有重慶、上海、廣東等省份。
三、中國天眼科普基地研學旅游存在的問題
(一)研學產品差異化不明顯
中國天眼科普基地的射點天文類研學課程組作為研學的主角,除了世界最大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核心吸引力以外,其余課程內容與中國國家天文臺在南京、北京、上海、廣州、云南等地原有的天文觀測研究地提供的研學產品大同小異,既天文科普內容上著重了天文學的國情體現,缺少地方性,少了天文學的鄉土鄉情、縣情市情、省情。國內原有的重要的天文觀測研究地大多位于國內重要的客源地或熱點旅游目的地,其原有產品的吸引力加上將來可能進行的不斷提升將導致的客源分流,加之中國國家天文臺在西藏阿里、四川稻城等處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新修建的天文觀測研究地帶來的新鮮產品也會導致游客的分流,這些將會影響到中國天眼科普基地的可持續發展。
(二)研學旅游市場開發深度不夠
研學旅游市場是為滿足旅游者更高層次“求知”需要,使其產生旅游動機,逐漸形成的一個新的旅游細分市場。出于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作為目前的國之重器的鮮活力,許多游客慕名而來。這也造成中國天眼科普基地對于整個研學市場節奏掌握的過于松散,基本等于守株待兔型。
在旅游市場細分的地理變量上,隨著研學旅游的發展,國內很多研學旅游目的地都將北上廣等地作為主要客源市場,競爭激烈。在旅游市場細分的人口統計變量上,中國天眼科普基地的研學課程內容看似區分了中小學生的學齡特點,其實只是將研學地點及其相應的課程內容以時間為單位進行了簡單的加權,如親子與小學1、2日研學營產品,初中與高中3、5日營研學產品,親子與小學1日營在天文體驗館、天眼基地,2日營增加了天文科普文化園的其他研學場地。初中與高中3日營與親子與小學1日營一樣,親子與小學、初中與高中的5日營一樣,在3日營的基礎上增加了牙舟鎮、掌布鎮。知識體系的梳理不足,彼此之間的邏輯呼應不夠,表面上是學得多樣、學得熱鬧,但最終的學習結果不太理想,也會影響團隊的重游率。另外,這類產品也難以滿足于大學生群體的需求。
在旅游市場細分的外出旅游組織方式變量上,研學產品的官方定制、規定動作色彩濃郁,基本可以滿足旅行社組織的研學團隊需求,但對于各類教育機構組織的研學團隊的專業性需求,以散客形式出游的學齡家庭的靈活性需求則吸引力弱。這也使得研學的時間變量其他目的地一樣主要集中在在寒暑假市場。
(三)研學旅游的專業型人才不足
中國天眼科普基地起步晚,處于成長期,因為員工年齡層次偏低,經驗不足,加上天文類、管理類、經濟類的背景的員工偏少,使得在面對市場時,研發部門變為組裝部,只能做到將在基地內部產品簡單加權,和旅行社一樣去購買牙舟、掌布等景區的現有產品,更缺少滿足游客需求的靈活的定制能力。研學導師的組織能力、教學方法的選擇和使用能力都還處于入門階段,影響了教學效果。
四、中國天眼科普基地研學旅游發展措施
(一)設計突出地方特色的天文科普產品
中國天眼科普基地與所在區域的關系可比為毛與皮的關系,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天眼科普基地的發展離不開所在區域的經濟、社會環境,因此,應通過社區參與、產品共建、科普營銷等推進天眼科普基地與所在區域的融合共生,并在這此過程中達到雙贏乃至多贏的局面。針對國內外同類科普產品,作好天(現代射點天文;貴州、黔南的天體遺跡、天文山水、少數民族天文民俗)、地(喀斯特地質地貌;三疊紀、石炭紀地層)、人的三大核心的無縫銜接,增加高質量的天文研學產品的供給。例如,在天文科普文化園可將貴州古近代天體遺跡及其相關研究成果的科研價值納入射點天文課程組中;在牙舟、掌布景區可將黔南布依族所特有的天文民俗與非遺傳承課程結合,在塘邊天坑景區將黔南特有的天文山水與地質地貌課程結合,在大塘景區以“咕嚕跳月”為主體突出貴州苗族天文民俗等,為游客提供特色鮮明,多種主題、多種形式的研學旅游產品。
(二)擴大研學旅游市場
東部、中部地區經濟基礎好,收入水平高,家長希望孩子收獲到更多的知識,對研學旅游產品上價格敏感度低,對服務質量敏感高。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后,收入水平較低,家長對價格較敏感,但是西部地區的孩子對新奇知識更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中國天眼科普基地可采取穩東部、提中部、拓西部的地域策略,重點的研學市場除了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外,擴大在600公里左右范圍內的大城市、重點城市的影響力。同時,針對不同地域實施不同的產品組合策略、價格策略,例如對西部地區的學生突出天文主體產品,在門票上進行相應的優惠,聯合政府對內外交通上實行減免政策,對優秀貧困生給與研學獎勵旅游,努力爭取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參與中國天眼研學。
針對小學生、中學生不同的學齡特點,將研學產品,在射點天文、非遺傳承、地質地貌等為主題的三類研學旅游產品的基礎上,以天文為線條,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提供如“天地融合”、“天人合一”等不同的細分產品,不求在某個研學點展示所有內容,只求主題明確、處處驚喜、回味深刻,來了又來。針對大學生研學的專業性、自導性強、深度要求高的特點,盡可能提供各種便利,引導他們圍繞三大主題進行深入研究,創意創新,收集他們的研學成果,符合基地需求的采納予以采納并提供適當的獎勵。
可將三類研學旅游產品與各類教育培訓機構學員的學習指向性需求相結合,協商開發如繪畫與射電天文、舞蹈與射電天文、外語與射電天文等主題研學產品。對于以散客形式出游的學齡家庭的靈活性需求,一是要盡力將原有產品拆分,允許游客自己組合;二是對于其超出原有產品的研學內容,則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預訂的方式努力滿足。這樣,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定制研學旅游(包含大學生研學在內)。
此外應根據每個年齡段學生的特點設計交流平臺,使得在研學旅游中能夠及時有效的反饋產品和建議,從而不斷提高研學旅游產品質量。
(三)培養開拓研學旅游專門人才
針對特色研學旅游產品的開發,定制研學旅游產品的組織與服務,中國天眼科普基地要以提高人才綜合素質為主要目標,一是針對現有員工有計劃有針對性的進行培訓;二是加大天文、市場營銷、旅游管理等本科以上專項人員的配置;三是重視省州內高校、社會各類教育培訓機構的智力和人力支持;四是深入周邊鄉鎮對旅游從業人員進行專項培訓,增強基地持續發展后勁。
參考文獻:
[1]滕麗霞,陶友華.研學旅行初探[J].價值工程,2015,34(35):251-253.
[2]趙銳,關小鳳,賈秋容. 青少年研學旅游發展初探[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5(10):29.
[3]董建英,任麗霞.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學生研學旅游需求動機研究 ——以太原市為例[J].經濟問題,2016(7):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