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淑玲
摘 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一輪課程改革對小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已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 ?小學數學;創新思維;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09-0017-01
本文圍繞小學教學的具體實踐,從數學學科本身、學生自身特點、課堂教學以及改善師生關系等方面論述了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一、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創新意識
要創新就必須有“創新”欲望,創新欲望是創新思維發展的動力。要把正確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活動結合起來,自覺主動地學習,并運用已掌握的知識獨立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積極開展創新思維活動。創設問題情景就其內容形勢來說,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實驗操作法、聯系舊知法、伴隨解決實際問題法等;就其意圖來說,有調動學習積極性引起興趣的趣味性問題,有以回顧所學知識強化練習的類比性問題,有與實際相結合的應用性問題等,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和興趣。
二、開拓思路,拓寬學生的思維時空
(一)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
獨立思考是創新的基礎,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就是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機會,多一些活動的空間,多一些表現的機會,多一份創新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體會,驅使學生向無數次的成功前進,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凡是學生能通過思考,獨立發現獲得的知識,教師絕不包辦代替。任何知識都有一個發生和發展的過程,只有讓學生親自感受、理解知識的發生過程和發展過程,學生才能舉一反三、發展認識創新思維。這樣給學生提供了主動學習,創新思維的機會,學生就能在操作擺弄中發現竅門,在觀察思考中棄舊求新,在討論爭辯中標新立異,從而使創新思維得到培養。
(二)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和時間
皮亞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學生自己獲得,或由他們重新發明,至少由他們重建,而不是草率地傳遞給他。因此,要克服傳統的教師一言堂、滿堂灌的弊病,克服以教師思維代替學生思維的現象,采用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教師不要急于把結論告訴學生,而是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和時間,通過激發興趣、啟發思考讓學生主動猜想,小組討論等多種方式,讓每個學生都充分參與,積極發表見解。遇到困難,教師則從旁引導、點撥、幫助學生發現新問題,獲取新知識。作為教師,要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有學好的能力。傳統教學中,教師沒有充分認識這一點,在課堂教學中追求“小步走”,設計很多的環節,一環緊扣一環,講究水到渠成。這樣的課堂學生的思維空間比較小,便于教師控制,但扼殺了學生創新思維,剝奪了學生在數學課堂里自由思維的空間和時間。
三、建立良好的師生人際關系,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是各種因素碰撞后,靈感在實踐中的體現,有時會表現為“隨意性”和“偶然性”,只有建立良好的師生人際關系,營造創新的氣氛和環境,才能使學生跨越模仿,走向創新。
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有時候在教學中學生明明有問題,卻因為老師太過嚴肅,擔心受到批評而不敢說“不”。在民主、愉悅的課堂氣氛下,學生感到教師是自己的親密朋友,平等相待,和藹可親,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民主、愉快學習,學生的學習熱情才會高漲,對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也會隨之提高。其次,要建立生動活潑的師生關系。教學中,教師要使自己“孩子化”,創設一些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情境,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用生動活潑的師生關系和有趣的學習材料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
四、設疑激智,靈活多變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新。大膽質疑正是學生主動思維的充分體現,是學生自主探索的重要標志。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產生疑問,鼓勵和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問難,從存疑到無疑,再產生懷疑,不斷激發學習動機,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對學生的創新質疑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即使有學生提問可笑、膚淺,漫無邊際,我們也要耐心聽取,引導,保護學生質疑問難的積極性,使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
五、游戲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觸發點
楊振寧博士曾作過這樣的對比,中國學生學習成績比一起學習的美國學生好得多,然而十年后,科研成果卻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其實就在于美國的學生的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強。針對小學生在平時學習中缺乏參與性這一現狀,我在課堂上總是多給學生一些自由的時間,讓學生多進行一些創造性的活動,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開動腦筋、拓寬思維。
六、結論
總之,雖然數學具有嚴謹的邏輯性,但這只是對于理論的形成形式推理論證而言,而理論的學習掌握,解題思路的形成或數學知識的應用,特別是數學知識的發展完善,新理論的發明建構,都離不開靈活自由的創造性思維,它推動人類的進步,創造人類文明,是人類發展進步的巨大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