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玲玲
摘 要 本文以信息技術教學中“做微課,用微課”為切入點,從微課的意義,精做微課的方法,巧用微課的思路,及微課的效果四方面展開論述。得出微課雖“微”,但作為特殊“助教”在教學中能夠起到良好的引導、示范、指導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實現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促進信息技術核心素養形成。
關鍵詞 信息技術;微課;Camtasia Studio;主動學習
中圖分類號:G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09-0021-01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教師將微課作為課堂教學的新資源進行應用。與微課相關的研究、比賽以及平臺搭建都如火如荼地進行。在此環境下,如何做微課,如何用微課,便是教師要研究的問題。
一、微課的意義
微課是指按照課程標準及教學要求,以視頻為載體,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開展的教與學活動全過程。它的精華是“微”,是一種積少成多、零存整取式的學習策略。一個微課只講授一個知識點,時間在5分鐘左右,看似碎片化,卻主題突出,能幫助學生一針見血解決問題。微課與關聯的教學設計、課件、練習等教學資源共同營造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式的資源單元應用小環境。學界對微課的評價總體褒大于貶,其中張一春教授對微課的十六字評價:位微不卑,課微不小,步微不慢,效微不薄,非常精簡到位。
二、精做微課的方法
(一)提煉學習核心:微課的特點是微小精密,時長3~5分鐘,力求簡單明了,直擊關鍵。首先要仔細分析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情和重難點,據此提煉教學的核心內容,如《flash按鈕》一課,提煉“繪制按鈕”和“添加動作腳本”2個學習核心。《Excel表格編輯與美化》,提煉“界面介紹”、“常用表格美化”和“自動填充”3個學習核心。
(二)選擇軟硬件:制作微課,需要計算機、麥克風、攝像機等硬件和錄屏、視頻等軟件。信息技術學科的微課素材多是使用錄屏軟件得到。Camtasia Studio是一款簡單易學,且自帶后期編輯功能的錄屏軟件,使用較廣。另外還有視頻編輯軟件會聲會影,聲音處理軟件Goldwave,格式轉換軟件格式工廠,圖片處理軟件Photoshop等。
(三)制作微課視頻:使用Camtasia Studio錄屏時通過點擊“錄制屏幕”開始。可全屏錄制,或窗口錄制,或自定義錄制。錄制時應避免邊錄屏邊錄音,可在錄屏時先控制好節奏,后期再單獨配音。錄制好后注意先保存再編輯,可使用“插畫”工具添加矩形框、加亮區等標注重點。最后聲畫整合,生成視頻。再使用會聲會影等添加片頭、片尾,增加字幕等。
(四)檢查強化微課視頻:從技術角度來說,好的微課應該畫面清晰、配音純凈、聲畫同步、色彩和諧、切換流暢,采用常用格式。從教學效果上來說,好的微課應該語言描述準確,教學步驟完整,視頻中要有一定量的提示,如字幕、線條、色塊等,若提出問題需要學生思考,應做適當時間的停留,要具有相關學法指導。
三、巧用微課的思路
首先應明確,微課是資源、手段,是協助教師而不是替代教師。學生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需要教師“一對一”指導,而教師一人往往無法顧及所有學生。此時微課相當于教師請來的助教,扮演學生專屬教師的角色。信息技術教學中巧用微課的常用思路有以下四種:
(一)課前預習:與翻轉課堂類似,學習新知前,學生利用微課進行預習,了解教學目標和內容,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因微課比傳統文字材料更有吸引力,且包含教師的講解,不僅有內容展示也有學法指導,學完微課也就完成了預習,因此能提高預習的完成度和效果。但用微課進行課前預習需要硬件設備支持。
(二)自主學習:通過微課自主了解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習任務,在微課中自主習得知識和技能,掌握學習方法,完成學習目標。微課在這里完全承擔教師職責,因此微課中要體現所有教學環節,明確教學目標,布置學習任務,提示學習方法等。微課之外教師要對學生學習成果進行檢驗和評價。
(三)課堂穿插:將微課作為教學資源,使其扮演如任務單、導學案、操作說明似的角色。由于微課呈現得比較直觀、多元,教師可依據教學實際,在某個環節使用微課進行重點難點的突破。此應用思路較適用于新授課,尤其是針對語言講解效果差,學生聽講一遍后無法完全明確、理解的內容。
(四)查漏補缺:復習課中,微課幫助學生回顧知識和技能。教師以合集的形式提供整個教學模塊的微課視頻,每個學生結合自身學習情況合理安排時間,靈活學習微課,比較好地實現了因材施教。
四、應用微課的效果
微課打破傳統課堂中教師完全控制課堂節奏、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在師-生互動基礎上,增加微課-學生互動,角色更加多元,互動更加多元,使得課堂更加開放,學生自主性更強。微課如一位專屬的教師,會引導、提問、指導,特別是能夠讓能力較弱的學生有條件多次學習,突破教師只示范、講解一次的局限,實現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制作微課,除了研究制作技術,更要研究教材教法、學情學法,對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也有積極促進作用。當然應用微課要與教學實際緊密結合,是否用微課、如何用微課,需要教師反復斟酌,不能為微課而微課,導致喧賓奪主、適得其反。
參考文獻:
[1]張一春.微課建設研究與思考[J].中國教育網絡,2013(10):28.
[2]黃建軍,郭紹青.論微課程的設計與開發[J].現代教育技術,2013(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