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梅
摘 要:在幼兒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新使用鄉土資源的方式構建開放的幼兒課堂,促進幼兒更好地發展。幼兒園 可通過利用廢物展開環境美化、運用鄉土材料組織游戲創新、設計園本教材引導幼兒學習鄉土技藝等方式,將鄉土材料引入幼兒課堂,讓幼兒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關鍵詞:鄉土資源;幼兒教學;開放課堂;環境;游戲;園本教材
中圖分類號:G6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2-0075-01
學者陳鶴琴認為,大自然和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在幼兒教學中要充分地利用相關的材料,讓幼兒多接觸社會和自然,這樣才能讓幼兒在更開放的課堂中發揮自身潛能。筆者在教學中嘗試利用鄉土資源,給幼兒打造開放的課堂,讓幼兒更親密地和大自然接觸,從而促進幼兒綜合能力不斷提高。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幼兒嘗試應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廢物,如落葉、草根、竹片、紙箱子、碎布片等。筆者鼓勵幼兒展開積極思考,想象一下如何才能將它們運用到環境布置中,讓幼兒園的環境變得更加美好。這樣就能讓幼兒產生變廢為寶的想法,不僅能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還能讓幼兒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筆者鼓勵幼兒到秋收后的莊稼地中尋找“廢物”,還可以在家中尋找不用的東西。如有幼兒在江南常見的水田中找到了稻桿,在家中找到了廢舊的塑料瓶、布片等東西。筆者鼓勵幼兒利用這些物品展開環境布置,讓房間充滿鄉野的氣息。如有的幼兒嘗試用塑料瓶制作人偶的身子,用布片制作人偶的衣服,用稻稈制作人偶的頭,模仿制作出田野中的稻草人。幼兒還在稻草人的旁邊放上了豆子等農田中收獲的東西。這樣一番裝飾后,就讓環境變得更加美好,讓教室變得更具有鄉野氣息。幼兒在這樣的活動中可以發現,原來生活中的廢舊物品在經過巧妙的改造后也能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如此,活動的開展使得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審美能力都有所提高。
在嘗試廢物利用的過程中,教師鼓勵幼兒從大自然和家中尋找材料,這樣就構建了開放的幼兒課堂。同時,參與活動的過程能讓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力,提高動手能力,實現在做中玩的教學目的。在選擇材料的過程中,筆者盡量選擇一些具有鄉土特色的材料,讓幼兒更積極地展開創作。
在利用鄉土資源的過程中,筆者還充分利用廣袤的大自然,組織幼兒參加親近大自然的游戲。筆者鼓勵幼兒積極展開想象,思考如何利用田野中隨處可見的事物展開游戲。
筆者將幼兒帶到田野中,并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利用大自然中的材料展開游戲活動。如有幼兒提出可以一起玩“斗草”的游戲。這是一個很古老的傳統游戲,很簡單,也很好玩,而且十分適合在田野中展開。筆者鼓勵幼兒在田野中尋找自己認為最堅韌的草,然后在一起展開相互勾拽的游戲,看看誰選中的草最為堅韌。同時,在幼兒展開這樣的游戲時,筆者還將一些和植物有關的知識融入其中,讓幼兒了解常見草木的名字及其特征。筆者還鼓勵幼兒展開想象,思考如何優化游戲。如有的幼兒提出:“其實,很多樹葉有葉柄,我們可以用葉柄來比賽,這樣也很有趣。”這樣就讓幼兒將注意力放到了植物的葉子上,會主動去認識更多的植物。
在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中,幼兒不僅能提高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在開放的空間中更好地感受到鄉土資源的豐富多彩。這樣就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幼兒產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民間習俗和民間傳統技藝。筆者嘗試編寫園本課程,將民間傳統技藝編入其中,讓幼兒感受鄉土文化的多姿多彩。
在元宵節期間,筆者組織幼兒參與到元宵節做湯團的活動中。這樣的活動能讓幼兒感受到江南元宵節的獨特節日氣氛,也能讓幼兒學習如何制作湯團。筆者首先鼓勵幼兒回憶一下自己曾經在家中吃過哪些不同的湯團,有的幼兒提出:“可以在湯團中放很多不同的東西作為餡料,有豆沙、黑芝麻、肉、黃芽菜……”筆者又鼓勵幼兒從家里帶來材料,在幼兒園中大家一起做湯團。幼兒要在實踐中掌握和面和揉搓的技巧,筆者鼓勵幼兒一邊做一邊思考,想一下在和面的時候要放入多少水,思考一下做湯團要用什么材料,是面粉還是糯米粉,探討如何才能將湯團揉搓得很圓,如何能防止里面的餡漏出來,如何能避免在煮湯團的時候湯團裂開。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幼兒積極地參與,很好地掌握了制作湯團的技巧。
在設計園本教材的過程中,筆者還嘗試將各種和傳統風俗有關的內容融入教學,這些園本課程能讓幼兒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更加熱愛家鄉。
總之,教師要按照《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要求,在幼兒教學中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的生活和學習空間。在實際教學中,如果能合理地運用鄉土資源,在廢物利用、設計游戲、園本課程開發等方面讓幼兒親近大自然,感受濃濃的鄉土氣息,就能提高幼兒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焦婧怡.鄉土資源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的開發和利用[D].河北大學,2017.
[2]趙夢雷,古再努爾·阿布都熱衣木.鄉土資源與提高幼兒漢語口語表達能力探微——以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為例[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7(04).
[3]余長榮.利用鄉土資源開展幼兒美術活動的實踐與思考[J].西部素質教育,2016(09).